不同生活方式的碳沖擊大不相同。
在全球變暖問題上,一個繞不過去的争論就是個人選擇。
為對抗全球變暖,個人該承擔何種責任?若有人倡導就氣候變化采取政治行動,自己卻開車上班、坐飛機參加氣候會議,養育三個子女,這算不算言行不一?
今年夏天,一項新研究出爐,重新将這一争論推上風口浪尖,而且或許在無意中證明了,這類争論為何格外愚蠢。
研究人員來自瑞典和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他們分析了發達國家公民的148種個人行動,并援引39個不同的數據來源,以計算他們的碳印記。結論呈現在下面這幅漂亮的信息圖表中:
我們很少這樣說,但事實的确如此:氣候變化主要由富人行為所驅動。
一國之内也存在同樣的貧富碳排放差距,美國尤甚:
圖表:有數據可循的G20國家人均生活方式類消費碳排放
是不是昭然若揭?圖表顯示,在中國,收入最高10%人口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還不及美國收入最低的50%人口——國家間的不平等再次顯現。但圖表也顯示,在美國,收入最高10%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是收入最低50%人口的五倍。
所以說,美國富人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國富人的十倍。真令人難以置信。
也就是說,個人選擇并非生而平等,因為個人産生碳印記的能力并不平等。發達國家公民的選擇比中國(僅舉一例)公民的選擇更有分量,而在發達國家之中,又以富裕公民的選擇最有分量。
換言之,要絮叨生活方式,找富人去。對大多數普通工薪族而言,這種生活方式道德化既沒有意義,又倒人胃口。
氣候變化和個人選擇框架無法配套你要是想減少個人碳排放,那祝你順利。至于該怎麼做,那又不是秘密:少坐飛機,少開車,少吃肉。(如果你願意,你大可以不生小孩,隻是,為了這個原因不生小孩,多少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若某個X一代的氣候倡議者,因為對碳排放于心有愧就取消了攜家人看望祖父母的行程,這種情況不會對地球有絲毫的影響。真正會有影響的是,某個企業高管将往返紐約與倫敦的頻率從一周兩次改成一周一次,乃至一個月一次。而且,隻有當所有的富有出行者都做出同樣的決定,且持之以恒時,事态才會有所改觀。
而那些一舉一動牽涉最大的人,恰恰最不容易減少消費。也許,你可以說服發展中國家的富人,使他們自願收斂生活方式,但你見過發達國家的富人嗎?這不像是他們的作風。
要解決個人選擇在氣候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最明顯也最直接的方式是對富人的消費選擇收稅。就目前而言,在可預見的将來,碳排放量随着财富的增長而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按收入多少向下重新分配财富,就可以減少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碳排放量。
不讨論收入不平等,而探讨個人選擇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這是徒勞無功的。它把責任均分到了每個人的頭上,而實際上,責任應該集中在排放最多的人頭上:那就是富人。而要影響富人的個人消費選擇,唯一的途徑就是政策。
所以,如果你有錢,請少坐飛機。要是沒錢,但又想削減碳排放,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參與政治和政策制定。這是唯一與氣候變化相契合的框架。
附言為明确上文所述,并預防某些不可避免的責備,我預先聲明,在本地/區域性環境問題上,個人選擇的意義要重大得多。通過少開車、少吃肉、少産生消費垃圾,每個人都可以削減本地/區域性空氣與水污染,改進本地/區域性生态系統。不論氣候變化如何,節約資源始終都是值得的。另外,這些選擇也有利于健康。
并不是說生活方式并不重要,而是說,在空間和時間尺度上,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問題都不可同日而語。在氣候變化尺度下,隻有富人的消費選擇才會産生重量級影響。
氣候變化并不契合人人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個傳統原則。即使無關氣候變化,這個原則也值得尊重,而且頗見功效。并非所有事都要跟氣候變化扯上關系。
翻譯:雁行
來源:VOX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點擊藍字“了解更多”,獲取更多「造就」精彩内容,還有「造就」會員福利等您開啟。,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