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論語在古代就有之說

論語在古代就有之說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6 01:47:18

《論語》記載的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材料來源,最初大概是孔子弟子們的課堂筆記。有關《論語》的編者、成書時間曆來衆說紛纭,一般認為是孔丘弟子編輯,由再傳弟子增訂。

《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是:“《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大體解說了《論語》的内容、成書及書名含義。《論語》這一書名,最早見于《禮記·坊記》。因而,《論語》一書定名應該早于《禮記·坊記》。書中出現了對魯哀公、季康子等死于孔子之後的人的谥号,并記有比孔子年少四十六歲的孔門學生曾參臨死的留言。可見編纂者為孔門再傳弟子,成書時代當在戰國初期。

論語在古代就有之說(論語自漢朝起就流傳有三個版本)1

《論語》書影(元刻孤本)

《秦朝焚書坑儒,戰亂頻仍,導緻《論語》一度失傳,到了漢代又流傳出了多個版本。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錄,《論語》有齊、魯、古三個版本,在用字、篇名、篇數等方面各有差異。

《魯論語》為魯人所傳,主要在魯地流傳,共二十篇,今《論語》的篇章即依此而定;《齊論語》為齊人所傳,比《魯論語》多《問王(玉)》、《知道》兩篇,共二十二篇,主要在齊地流傳;《古論語》據記載,是西漢魯恭王劉餘在曲阜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論語》最顯著的特點,是把第二十篇《堯曰》的最後一章“子張問于孔子”以下單獨另分一篇,有的本子題名為《子張》,有的本子則題名為《從政》,故有《子張》兩篇,實為二十一篇。這三種本子除了篇數不同外,在章次、文字和解說上都有出入。

西漢成帝之師張禹先學《魯論》,後學《齊論》,對齊、魯兩派擇善而從,融合了《魯論語》和《齊論語》。張禹是帝師,在儒生中最為尊貴,後來的儒生廣泛推崇他的版本,導緻其他各家《論語》日漸衰微。因張禹封安昌侯,所以他的本子稱為《張侯論》,盛行于漢代。由于《張侯論》中并未包含《問王》和《知道》兩篇,後世一直将其劃分在《魯論語》系統中。漢末鄭玄也根據《魯論》篇章,參考《齊論》、《古論》,為之作注。

唐宋注解修訂《論語》的成果十分豐富,尤其以南宋朱熹所編撰的《論語集注》為集大成者。宋以後的通行的論語版本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今本”了。

2015年,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出土了大批珍貴的竹簡和木牍,其中五百多枚竹簡上竟然書寫着《論語》。經鑒定,海昏侯墓竹簡上所書的論語版本“屬于失傳已久的《齊論語》”。 由于保存情況不佳,海昏侯墓《論語》簡中可釋讀的部分大約隻有今本的三分之一,文字較多的篇目有《公冶長》《雍也》《先進》《子路》《憲問》等,對應今本《鄉黨》《微子》《子張》篇的内容還沒有被發現,《顔淵》篇是否存在也還不能确定。

論語在古代就有之說(論語自漢朝起就流傳有三個版本)2

《論語》書影(宋刻本)

最特别的是,書中保存有《智(知)道篇》和一些不見于今本的簡文,符合《漢書·藝文志》所謂的《齊論語》的一些特征。《論語》篇數在漢代已經大緻上穩定下來,齊、魯、古三派都隻是在二十篇的基礎上略有增改,至于如何增改,則尚在變動中。它有《知道》卻無《問玉》,可能體現了齊《論語》形成過程中的一個中間形态,說明齊《論語》是在《論語》二十篇的基礎上,陸續加入其他來源的孔門言行,分階段形成的。而《漢書·藝文志》将古、魯、齊三派泾渭分明地區别開來,忽視了《論語》的不同文本和解說長期并存、交織互動的曆史。

同時,《論語》既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不但突出反映了孔子的以“仁”和“禮”為核心的政治主張、社會理想和思想觀點,而且忠實記錄了他的人格精神和道德風貌,使作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來。這當然與它善于把握特點和刻畫人物有關。《論語》的語言樸素自然,含蓄隽永,字裡行間充滿感情,賦有感染力,并善于把深刻的道理生動巧妙地表達出來,形象新穎,意味深長,以至形成很多格言警句,對中國散文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