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杜甫人生三難

杜甫人生三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20:21:34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1

木心和茅盾是親戚。

有一次家宴,說到茅盾的父親去世時,其母作了挽聯。

關于這個挽聯,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說難得,有人說普通,有人說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詩好。

木心聽了,開口道:

“寫詩麼,至少要像杜甫那樣才好說寫詩。”

惹得親戚長輩哄堂大笑。

那時候的木心,在母親的教導下理解了杜甫的詩,知道其好在哪裡,後來木心這樣給杜甫定位:

“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詩會不會有塌下來的樣子。”

這是一根支柱,這是一種精神。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2

01

公元712年,杜甫在河南出生。

很多年後,他被世人尊為詩聖。

讀書的時候,我們讀到的杜甫,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的落魄文人。

也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讀書人。

我們以為他出身貧寒,其實杜甫出身名門。

在他的先輩裡,有大将軍,也有大詩人,有高官。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朝廷官員。

到了他的父親,雖不如祖父那樣出名,卻也吃着國家的糧食,拿着國家的俸祿,是朝廷的縣令。

生在這樣的家庭,可以說是杜甫的幸運,至少在他年幼的時候,不必為生計所苦,還能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6歲的時候,他就有機會觀看公孫大娘的劍舞。

9歲的時候,他就臨摹虞世南的書法,且慣于寫大字。

12歲時,他就有機會多次聆聽李龜年的歌聲。

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也穩穩當當地保留着他的赤子之心。

回憶自己的童年,他說: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就在他上樹摘梨摘棗的時候,他的詩已經像熟了的棗子那樣引人注目,洛陽名士崔尚、魏啟心見了,為之驚歎,說是班固、楊雄的再生。

此時的杜甫,還是翩翩少年。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3

02

杜甫還在家穩妥成長的時候,李白已經提着劍四處遊覽了。

公元731年,杜甫20歲。

他也開始了人生最初的遊曆,一開始是前往江南,在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的江南,他跟随文人雅士的腳步,浏覽祖國大好的山河。

遊了三四年,他看了衰敗的豪門,看了曆經時間洗禮依舊無恙的顧恺之的維摩诘壁畫,拜訪了吳王阖闾的墳墓,也遊覽了虎丘的劍池,趕上了荷花盛開的長洲苑。

他也想乘船訪一訪傳說中的“扶桑”,還去看了李白夢遊的天姥山。

直到735年回鄉參加進士考試,但他卻落榜了。

現在的杜甫,還是理想主義者,沒有注意到現實的人生,他年少輕狂,将很多人都不放在眼裡。

考試落榜,也沒有打擊到他,他的父親還是朝廷官員,他還是官家公子,他還鄙視着人世的庸俗,他還沒有看到人間的疾苦。

落榜後,杜甫繼續遊曆。

春天他在邯鄲的叢台上唱歌,冬天他在青州的青丘上打獵,

一邊打獵,一邊唱歌,一邊寫詩,騎胡馬,拉長弓,箭不虛發。

走着走着,他走到了泰山,寫了一首《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走着走着,他三十而立了,可除了寫詩,還是一事無成。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4

03

杜甫在江南遊曆的時候,李白正在齊魯大地上遊走。

等到杜甫到了齊魯大地,李白又到了江南水鄉。

兩人總是陰差陽錯地錯過,直到杜甫33歲(744年),兩人才在洛陽相遇,此時的杜甫,剛剛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而李白,已經才名在外,完成了不少名篇佳作。

當時的杜甫一見到李白,就成了迷弟。

原先的杜甫,遊曆得規規矩矩,看風景就是看風景,懷古就是懷古,看完之後依舊是現實的。

但遇到李白之後,杜甫被帶偏了。

李白是遊俠,帶着寶劍,求仙訪道。

于是乎,杜甫也跟着求仙訪道。

在他送給李白的第一首詩裡,就放了一大堆道家的術語,他還和李白約定,一起去梁州采折傳說中的仙草——瑤草。

迷弟杜甫,就這樣跟着李白訪名山,遊大河。

但杜甫和李白始終不同,李白追求個人的自由,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就像一陣風,自由得沒有一個人能夠留住他,而杜甫呢?總是在不自覺之中,将目光投向人間。

受了李白的影響,求仙訪道一段時間後,李白繼續去尋訪名山,而杜甫去長安繼續追求自己的仕途了。

在長安,他一待10年,得到的并不是顯要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認識。

他走進了現實,才離我們的詩聖越來越近。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5

04

初到長安,杜甫豪情未退。

那年除夕,他還在長安的旅館裡和客人高呼賭博。

可是那時候的大唐政治,已經漸漸腐敗,英明的皇帝沉迷于感官的享受,朝廷奸臣當道,李林甫大權在握。

杜甫在長安時間越久,越是看到了這令人痛苦的現實,他懷念和李白一起遊曆的日子,但他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官半職,他羨慕李白無拘無束的生活,但他又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别。

747年,36歲的杜甫再次參加應征考試,再次落榜。

他的父親也去世了,沒有了堅強的後盾,他的生活越發落魄,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為了維持生活,他低聲下氣,作了貴族府中的“文人”,專門寫些詩供貴族玩樂。

他寫:

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他也開始看到社會的現實,不得不感慨:

纨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他一介儒冠,在長安卑微地等着。

751年,玄宗在正月八日到十日三天時間,連續舉行了三大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

無路可走的杜甫趁機寫了三篇賦,玄宗讀後,十分贊賞,又讓宰相監督杜甫考試。

杜甫聲名大噪。

可是由于李林甫從中作祟,杜甫的考試無果而終。

他絕望地說,仕途沒有多大希望了,以後還是好好寫詩吧。

随後,他又上了兩篇賦,把生活寫得十分貧苦,把自己寫得十分上進。

他還寫詩送給權貴,詩裡歌頌他們的功德,又寫出自己希望得到提攜。

此時的杜甫,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出世,但是他卻心向家國,想為國分憂。

他看到國家征兵,士兵出發時的場景,寫了《兵車行》: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筆鋒一轉,他立即說: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湫湫。

這時的杜甫,四十歲了,一事無成,生活窘迫。

他看到很多人奢侈的生活後面,是人民的血淚,他痛苦,又難以忍受,于是寫了《麗人行》,控訴諷刺這些人的無恥行徑。

長安十年,杜甫的腳步從貴族的園林到貧乏的民間,由于自身的饑寒,他認識到了人民的苦難,他的詩歌,也一點點地變化着。

最困難的時候,他領着政府的救濟糧。

随着一家人來到長安,幾個兒子先後出生,杜甫更加窘迫。

可即便是這樣,朝廷給了他一個縣尉的職位,他卻辭去了,因為這個職位,要鞭打人民,是殘忍而令人難以忍受的。

拒絕這個工作的時候,杜甫44歲,恰是人到中年,身上有一擔責任,再加上求取功名大半生,可是杜甫卻毫不猶豫地辭去了這個職位。

古人說:君子固窮,小人斯濫也。

杜甫很窮,但他始終有所堅守。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6

05

辭去縣尉之後,杜甫作了參軍,任務就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鑰。

在就職之前,他去奉先看望妻子。

可是一路上,他見到的都是什麼呢?

人民流離失所,野有餓殍,而達官貴人卻隻顧享樂。

他悲憤地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到家之後,他才發現,不滿周歲的小兒子,竟然餓死了。

刻骨的悲哀充斥着杜甫的内心,由己及人,他突然想到,自己尚有一些特權,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稅,日子尚且過成這樣,其他人的苦難就可想而知了。

杜甫的悲哀,突然之間從自己的小家,變成了為整個國家的人民而悲哀。

他的人格,變得偉大起來。

餓死了兒子,他悲憫整個天下。

回到長安工作了一段時間,安祿山就打到了洛陽,在安祿山即将攻進長安大前一個月,杜甫逃亡離開。

他摻雜在流亡的隊伍裡,由于過分疲勞,陷在蓬蒿裡不能前進,一起逃亡的表侄回頭看不到杜甫,呼叫尋求,找到杜甫,将自己的馬借給杜甫,保護杜甫脫離險境。

與妻子彙合後,繼續逃亡,撿野果充饑,女兒餓得哇哇大哭。

那時恰逢雷雨,道路泥濘,他們卻一把傘都沒有。

就這樣,遇到朋友就靠朋友接濟幾頓飯,遇不到朋友就一路餓着,杜甫的眼睛裡,看到的越發是人民疾苦,生活艱難。

安史之亂的發生,讓社會更加民不聊生,在内政治衰弱腐敗,對外難以抵抗外族入侵,經濟上又是生産力大大降低,到處苦不堪言。

杜甫是一個詩人,見到此情此景,他悲憤痛苦,也開始将這些悲慘的現實寫進詩歌。

在《悲陳陶》中,他說: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在《悲青坂》裡說: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

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

此時,詩即是史,史即是詩。

杜甫,悲的是自己,悲的是人民,悲的是國家,他身在苦難之中,為這個國家人民的命運哀歎。

前半生裘馬錦行,他是少年才子,後半生窮困潦倒,他卻成了詩聖杜甫。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7

06

安祿山死後,杜甫計劃逃往鳳翔,可胡人大肆搜捕,杜甫寸步難行。

他在寺廟裡躲避胡人耳目。

四月的一天,杜甫才走出城西的金光門,奔向鳳翔。

這次奔赴,杜甫随時都可能被胡人捉住,随時都會命喪黃泉。

張愛玲說:“亂世的人,沒有真正的家,隻能走一步算一步”。

此時的杜甫,真的前沒有未來,後沒有退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隻能走一步算一步。

他哀歎: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一年後他再臨金光門,還驚魂甫定:

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

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

逃到鳳翔的時候,杜甫穿着兩隻麻鞋,衣服破得雙肘都露在外面,跟叫花子沒什麼兩樣,他拜見皇帝,得了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左拾遺這個官職,就一芝麻大小的官,但杜甫做官,不是混日子,得知不平事,他就要發聲。

範仲淹說:

“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杜甫也頗有這種意味,很快就惹得皇帝憤怒,派顔真卿等人審訊杜甫。

後在一些人的營救下,被宣告無罪。

可杜甫實在高興不起來,念及國家淪陷,人民疾苦,他經常苦大仇深,還經常盡職盡責地提醒皇帝,要勵精圖治。

可是自從玄宗之後,唐朝的皇帝,都是爛泥扶不上牆,皇帝看杜甫不是一個能讓人愉快的人,左拾遺也不是什麼要職,就讓杜甫離開鳳翔。

做官又失敗了,杜甫回家探親。

沒有馬,沒有車,連好衣服都沒有一件,他徒步回家,一路上所見不是傷兵,就是窮民。

走了好多時日,才終于走到家,妻子一見他: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孩子一看見他:

嬌兒不離膝,畏我複卻去。

第二天一大早,鄰居帶着酒水來看他,一邊倒酒一邊說: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草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已經見了太多太多了。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8

07

杜甫是個倒黴的人,他生在國家繁盛的時候,卻見證了國家一步步衰落。

他無能為力。

757年底,杜甫再次回到長安,繼續做左拾遺,和王維、岑參等人并肩出入,一起寫詩唱和,互相恭維。

半年後又被放逐,離開長安,到華州做司功參軍。

從此,再也沒有回長安。

他再一次走進人民,走進苦難的生活,走進那個他無能為力的大時代。

國家還混亂不堪,皇帝卻開始迷信神仙,各地官員為了取悅皇帝,紛紛呈現祥瑞。

正所謂:

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争來送。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可是人民呢?苦,苦,苦!

杜甫看見了,卻無能為力。

田家望望惜雨幹,布谷處處催春種。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

他經過新安、石壕、潼關,所見到的都是老弱病殘,都是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曆的悲劇,寫成《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

這就是詩聖一生中的“三吏”和“三别”。

他把人民寫進詩裡,将曆史的苦難寫進詩裡,他終于活成了我們所知的杜甫。

杜甫苦,也見到了這個時間最苦難的生活,但他并不自怨自艾,他懷着希望,他将看到的苦,化作心中的悲憫,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好。

759年夏天,關内大旱,杜甫看到了官吏殘酷地對待百姓,他對當時的政治多了一層理解,他覺得,做一個參軍實在沒有意義,于是就放棄了這個職位。

雖然不願做官了,但是杜甫并沒有真正處江湖之遠,他始終關懷國事,始終擔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他到達秦州,本打算建一個草堂,常住下去,可是由于窮,沒有成功。

彼時的杜甫,連飯都吃不上。

他靠賣草藥維持生計,可是仍然入不敷出,他的身體越來越弱,瘧疾又開始肆虐,每隔一日,就發高度寒熱。

王國維說: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杜甫越活越艱難,詩意卻越來越蓬勃,半年多的時間,他流傳下來的詩有一百二十首。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9

08

在秦州住了不到四個月,草屋沒有,衣食不能自給,最終去了成都。

到達成都,杜甫寄居寺廟,随後找了一塊荒地,開墾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大樹下蓋了一個草屋。

這個草屋也跟着他流傳後世,就是草堂。

建造草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幾乎事事都需要親朋的幫助,他的表弟給他送來建造費,他感動不已。

經過兩三個月,草堂落成,杜甫終于結束了漂泊,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地方。

在草屋裡,杜甫得到了暫時的安甯。

他可以看看自然,羨慕羨慕自然的美好:

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田舍》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之一》

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遣意之二》

他也寫雨,可是心懷的還是家國天下: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八月的某天,雷雨交加,狂風大作,草堂邊上的樹的折斷了枝,茅草被風吹走了,一夜之後,屋内全是水。

可是杜甫想着點,也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甚至為了天下的寒士有一個安穩的住所,他甯願犧牲個人的安穩。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他看到老樹病了,想到的是社會的病态。

他親手種植草藥,像所有農夫一樣,精心呵護自己的藥草,用心耕耘糧食,日子雖不富,但也不用四處流亡求生。

可是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杜甫的安穩生活,并沒有維持多久。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10

09

成都亂後,杜甫再次流亡。

流亡中的杜甫,聽說官兵收複了河南河北,一時欣喜若狂,覺得終于可以不用在異鄉流浪了。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可是好的局勢并沒有維持多久,并且很快就開始亂了,很多地方不斷淪陷。

杜甫明白,他自己無力改變什麼,隻有君王勵精圖治,才能拯救這個國家,他同時也看破了一個真理:

盜賊本王臣。——《有感五首之三》

很多所謂的盜賊,都是被逼無奈的人民。

流亡中的杜甫,衣食毫無着落,全靠那些有錢人接濟,那些人需要他時,就熱情相邀,可是并沒有什麼真摯的感情。

764年,杜甫再次回到草堂,本想繼續過自己的耕種度日的生活,可不久後被推舉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不久後辭職不幹,更是離開了草堂甯靜的生活,開始了另一段長達數年的漂泊。

漂泊中,杜甫窮困潦倒,有一段時間,杜甫不得不在船上度過,那一年半中,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

770年,杜甫在一葉小舟上漂着,放眼望去,一片凄慘。

他窮得終日以藜羹度日,身上穿的衣服到處都是補丁。

不僅如此,他還病得很嚴重,吃下藥去便汗水涔涔。

他覺得自己死期快到了。

可是,他依舊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沒有忘記受苦的人民: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那個冬天,冷,冷,冷。

那時候的杜甫,59歲。

就在那個船上,杜甫悄然死去。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11

10

杜甫死後,家人無力安葬,隻好将他的靈柩放在嶽州。

43年後,他的孫子經過很大的努力,才從嶽州将杜甫的遺體運回首陽山去安葬。

杜甫最佩服的祖先杜預和杜審言都安葬在這裡。

在迎回杜甫的路上,遇到了大詩人元稹,元稹為杜甫寫了一篇墓志銘,他說:

自有詩人以來,沒有像杜甫這樣偉大的。

杜甫死後很多年,人們根據杜甫一生的遊曆以及流亡線路,繪制了一個地圖: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12

大家發現,杜甫一生去了很多地方,但除了少年時遊曆的那些地方之外,他去的所有地方,幾乎都是唐朝偏遠而窮困的地方。

為了躲避戰亂,哪裡偏遠,他跑向哪裡。

這和李白,完全不同。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13

李白去的地方,幾乎全是名勝古迹,全都是富庶之地。

杜甫一生過得很苦,但是他的人格很高尚,宋代的徐鈞有首詩說:

萬裡飄零獨此身,詩魂終蠻浣花村。

甯貧甯凍甯饑死,一飯何曾忘至尊?

——《杜甫》

這其實就是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這天下沒有優待他,甚至統治者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了他,但他對這個國家,始終懷着赤誠的愛。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曹操說了一句自私卻經典的話:

甯要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

可是對于杜甫而言,他不願這樣,也不會這樣,他是甯要天下人負我,不願我負天下人。

錢穆在談杜甫的詩時說:

我們讀他的詩,無形之中就會受到他極高人格的感召,他的詩不講忠孝,不講道德,隻把他日常人生放進去,卻沒有一句不是忠孝,沒有一句不是道德,沒有一句不是儒家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古人雲,詩言志,杜甫的詩背後,站着的是杜甫這個人,這個永恒的人格,這個永恒的靈魂。

杜甫人生三難(甯要天下人負我)14

11

我常思考一個問題,人是什麼?

曾經我得到的答案是,人是上帝的造物,是兩腳動物,這是人的形象,而人還應該包含心靈,他的心靈應該看向真善美,看向永恒和瞬間,看向自由和完善。

因為上帝給了他可以行走的身體,給了他可以思考的頭腦,不是為了讓他浪費自己的生命。

但生命怎麼會是浪費呢,人生的每一步,都在為這個人生的完成而做出貢獻啊。

思考了很多年,可是到現在為止,我也還沒有找到關于人是什麼的真正答案,杜甫,是我在找不到答案之時所看到的盡頭之一。

他窮,可是他的心并沒有陷于貧窮,沒有為一己之命運而哀歎,而是看到了整個人類的命運,看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命運。

他由己及人,最終看到了慈悲,看到了悲憫。

人應該是什麼樣呢?

我在杜甫身上看到的是:一個人在完成他自己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兩腳的動物,隻知道吃喝玩樂,他就成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将自己及整個宇宙聯系在一起的人。

個人的命運,就不再值得哀憐,而應該拿來深思。

文|不有趣靈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