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性開朗,喜歡社交,比較合群。
有的人天生内向,喜歡獨處,比較沉靜。
胡适是個例外,他的一生兩者兼有。
他很好的說明了:合群走得遠,獨處飛得高。
走得遠,是說這個人路子寬,吃得開。
飛得高,是說他在某一方面(學術)有很高的成就,可以一招鮮吃遍天。
胡适年幼喪父,自小在母親的教導下讀書,性情比較孤僻。
同伴都喜歡叫他穈先生。
因為性情内向,一心讀書,所以早年的胡适學術成果豐富,成就很高,年紀輕輕就成為北大教授。
獨處的人專注,合群的人活躍
釣魚人從不在鬧市,因為無法專注,就釣不上魚來。
獨處,是專注的方式。
而專注,更容易讓一個人完成深度的探索。
所以他們往往是專業的頂尖人才。
胡适在早年大部分時間悶在書齋裡,所以學術一途進步很快。
他考證《紅樓夢》,在很短的時間裡,推倒了舊紅學,并建立了新紅學。
今人如果要研究紅樓,沒人能繞開胡适。
後來,胡适開始參加社會活動。
為了讓自己不“手生”,他白天在外面主持社會活動,晚上回家寫文章。
但是這時候,他的文章已經不再是學術文章,而是批評社會的文章,裡面更多的是社會的問題和建議。
他活躍在社會的大舞台上,和名人、走卒打成一片。
在擔任駐美大使期間,經常半夜還在接待來賓。往日甯靜的書齋生活,自此與他告别。
此時的胡适更多的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而非學者了。
獨處的人善于謀劃,合群的人适合領導
現代心理學表明:合作,更容易扼殺創造力。
意思是說:富有創造力的洞見,都是在個人思索中得來,而非一起讨論得來。
通常我們以為群體讨論更容易激發創造力,而實際上這隻能扼殺創造力。
諸葛亮獨自居住在草廬之中,除了偶爾和名士交遊,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思考。
居住的地方也是較遠山野。所以,才有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一表。
相反,作為領導者的劉備,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下屬打成一片。
他們因為合群,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可以平衡團隊的沖突、利益。
他們明白每個人的長處短處,所以往往可以知人善用。
而且,他們也不怯場,能夠完成指揮調度的工作。
獨處的人淡然,合群的人熱情
獨處的人相對而言内向敏感而強大。
他們一個人也能生活的很好,不需要依賴任何人。
但是合群的人不一樣,他們活在一個社交的關系網中,通過不斷和别人交流而獲得自我确認。
善于獨處的人,往往顯得更加淡然,因為他們不會将大部分事情放在心上。
而合群的人,往往更加熱情,日常的聚會中,他們熱情的照顧每一位來訪者,争取讓他們沒有不滿。
胡适小時候是個不合群的,身邊的小夥伴和他玩不起來,而他也自娛自樂,自給自足。
長大之後,社會名流、販夫走卒,每個人去他們家做客,他都熱情招待,從不讓人失望。
這兩種性格,一個向内,一個向外。一個是内心的修養,一個卻是現世修行。
喜歡獨處的人選擇獨處,喜歡合群的人選擇合群。
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秉性,家長不必憂慮孩子内向,也不必擔心孩子過分活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無論哪種,隻要适合,就是最好的活法。
本文來源丨儒風大家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