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的字形演變
“大”字的甲骨文,一個人形,雙手雙腳向左右伸開,以此來表示大,很形象。從甲骨文到今天,“大”字幾乎沒什麼大的變化。
現在的“大”字,基本用作形容詞。其實在甲骨蔔辭裡,“大”字也用作形容詞。如蔔辭“今日辛王其田,不遘大鳳。”,翻譯成現在話就是:今天辛王打獵,沒遇到大風。甲骨文的“田”,本義也是田地,如果用作動詞,就表示田獵,也就是現在說的打獵。遘字,就是後來的遇見、遇到的遇字。鳳和風在甲骨文裡是通用的。沒大風是好事。因為那時打獵,先要用火燒荒,把野獸趕出來。有大風,就危險了,容易把自己也燒成烤白薯。
後來的《論衡·說日》:“見日出入時大,日中時小也。”看見太陽在日出與日落時大,中午時小。形容詞是修飾名詞的。風、球、雨、人等都是名詞,前面都可以加形容詞“大”,就變成偏正詞組:大風、大球、大雨、大人。
“大”是一個多音字,大夫、大王裡的“大”讀dài。
很早的古文裡,“太”字寫作“大”。如《左傳·昭公十九年》:“大子奔晉。”太子逃到晉國去了。“泰”字也寫作“大”。如《荀子·富國》:“天下大而富。”天下太平就會富起來。
後來“大”字也用作副詞。什麼是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形容詞、動詞的。譬如,《史記·孫膑傳》:“大破梁軍。”春秋時期,魏國又稱梁國。破,動詞,意思是打敗。這裡的“大”就是副詞,意思是很大地,修飾後面的動詞“破”。大破梁軍,就是徹底打垮了魏國軍隊。這種用法,現在還能在許多成語裡看到,常見的就有:大打出手、大吹大擂、大吃大喝、大擺酒席、大放異彩、小題大做、大顯身手、大吃一驚、大有裨益、大煞風景、皆大歡喜、大張旗鼓、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大同小異、天下大亂、溜之大吉、酩酊大醉、大紅大紫等等共有上百個。舉例的後七個是修飾形容詞,前面的都是修飾動詞。
甲骨文裡也有用作副詞的。如甲骨蔔辭(前7.30.2):“王大令衆人”。王嚴厲命令大家。這個“大”是副詞,修飾後面的動詞“令”,“大令”相當于後來的“嚴令”。又,(遺760)“丁卯蔔:王大隻魚”。這個隻,是獲的初文(所謂初文,就是早期的字形),也就是簡化字的獲,是動詞。甲骨文的“隻”,就是一隻手抓住了一隻鳥。王大隻魚,就是王捕到了許多魚。這個“大”也是副詞,修飾後面的動詞“隻”。現在我們說的“大獲全勝”裡的“大”字也是這個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