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Articulation)是音樂上的方向或技術。它影響到樂曲裡音符之間的過渡或連續性。
如果說在音樂上,銜接是一種技術。那麼,在音響上,銜接就是一個高端技術,因為它是将兩種或以上不同用途的喇叭所發出的聲音連接在一起,并且使其過渡平順,緊湊自然,渾然天成。
打個比方,我們需要在河兩岸建立一座拱橋,一個從東岸開始建,一個從西岸開始建,到了中間要連接在一起的時候,才發覺高度有誤差、左右有誤差、大小有誤差,這橋就不能用了。
我們說搞好喇叭之間的銜接,就好像搭橋一樣。
被動的銜接,是通過廠家或者自制的分頻器來完成:設定一個銜接頻率(比如2.8KHz、3.5kHz)和分頻電路(一階、二階),然後通過電感、電容、電阻的數值組合去調節銜接的弧度、量感、後段殘餘等,最後通過同樣數值但不同品牌不同材料的元件去調節聲音的音色。
這裡要注意的是,銜接的頻率一旦确定,比如設定3.5KHz,那麼高音喇叭是不會在3.5KHz來一個“突變”,肯定是從某個更高的頻率(比如7KHz)開始緩慢衰減;中低音喇叭也不會在3.5KHz“突變”,也是從某個更低的頻率開始緩慢衰減的。
但這個“更高”或“更低”的頻率,通常來說不是一個很精确的數值,因為用料元件的不一樣。而這個,就是最終得到不同細節與音色的最重要的原因。
被動分頻器的設計,既需要專業的電路知識,又需要對各種電氣元件的認知,當然還少不了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就有這樣一句話:分頻器是音箱的靈魂。這句話在家用音響當中是真理,但汽車音響,音箱在哪裡?也因此,很多朋友會覺得在車上,需要重新調整分頻器,以達到更好的銜接,這個想法也是對的。
主動分頻地銜接,跟被動就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主動是對信号的分配,分配完了之後由功放放大;而被動則是對已放大的能量的分配。這句話很重要,但卻經常被人忽視。
曾經有不少人去去讨論主動分頻的高音和中音銜接,應該采取哪種分頻與斜率組合,是5K 1.2K好,還是5K 5K好,還是3.5K 3.5K好。
問題是,我們在主機上進行分頻後,比如5K 1.2K,同樣的輸出電平,同樣是-6dB的斜率,那麼分頻點就一定是在2.5KHz嗎?當然不是!
因為這隻是信号的分頻,信号還要經過功放的放大啊!哦,那麼把功放的所有設定定為一緻,這樣分頻點就一定在2.5KHz了吧?也不是!
因為高音喇叭和中低音喇叭的靈敏度不一緻,它們對于同樣的功率,發出的聲壓是不一緻的!而因為人耳的掩蔽效應,當兩隻喇叭在某頻段的聲壓差超過一定的數值後,人耳是無法聽到能量弱的那隻喇叭發出的聲音的。此時,就不是“銜接”,而是“覆蓋”了。
也因此,主動分頻,是沒有“中心頻率”這一個概念的,它隻有高音或者低音的滾降起始頻率和斜率,分頻後的信号經過放大後,在耳朵,或者說在人的腦子裡形成最終的“分頻點”。
換句話說,“主動分頻”的“主動”,也可以理解為“人的主動”,那些拿着測試儀器在車上玩主動分頻的,基本可以稱得上是裝神弄鬼,故弄玄虛。
以上,如果理解不了,那麼最好不要去碰主動分頻,燒喇叭燒器材是小事,把自己的耳朵搞壞,甚至是整個對聲音的認識和判斷産生懷疑就得不償失了。
這也是很多朋友興緻勃勃投入到主動大軍,一段時間後認輸投降玩回被動分頻的原因。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分頻,其實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隻不過很多人把“銜接”看得太簡單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