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曾說:“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簡單幾項能力的拼湊,保護孩子的生命力,才會讓孩子擁有快樂人生”
01 是我的人生還是媽媽的人生?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台中央,林妙可梳着雙馬尾,穿着紅裙,高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那一刻萬衆矚目。
然而表面看似風光,林妙可其實正在經曆的是被安排的人生。
一歲的時候,媽媽發現林妙可看着電視中演員跳舞,自己也會翩翩起舞。
媽媽認為林妙可有藝術天賦,于是辭去大學教授的工作,專心“培養”林妙可。
她們拍了很多的的廣告,也參與不少電視節目的錄制,和電視劇的拍攝。
直到2008年被挑中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獨唱,如林妙可媽媽所願,林妙可火了,火得一塌糊塗。
從那以後,媽媽對林妙可的“把控”更嚴了,小到女兒的每一件衣服、每一雙鞋子,大到合約确認,都要親自過目。
到再大一點,林妙可參加藝考,日後的發展方向,也都是媽媽在把控。
她是媽媽的全部,而她也習慣了這樣,以至于十五歲的時候,她才學會過馬路。
媽媽在她的生命中占據了太重要的角色,甚至于比她自己還要重要,畢竟她對自己沒有什麼決定權。
這些經曆,最後造就了一個生活自理能力差,迷失了真正自我的女孩。
02 你的東西你有決定的權利,我不會強迫
《媽媽是超人》中,嗯哼的暖心、有愛心、懂分享融化了所有人的心,這真的離不開媽媽霍思燕的引導。
嗯哼的玩具非常多,霍思燕想讓他把這些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一部分,但是她知道嗯哼不一定願意這樣做。
于是霍思燕首先提議,把玩具分類,喜歡的、經常玩的放在一個收納箱,不太喜歡的放在另外一個收納箱裡,嗯哼高興地答應了。
霍思燕也和他一起做,看着嗯哼心情不錯,霍思燕借着提議:“我們留下你平時玩的玩具,平時不常玩的捐給更需要的人。”,問嗯哼願不願意。
嗯哼低着頭說不願意,然後又擡起頭明确表示“我不願意”,渾身寫滿了拒絕。
霍思燕試着開導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
但霍思燕也表示:“從來沒有強迫過你分享過玩具,你的東西你有自己決定的權利”
嗯哼還是不想捐出自己的玩具,并且說:“不想做的事情不能一直逼着啊。”
霍思燕笑着同意了,過了一會,嗯哼的情緒平複了,霍思燕說咱們可以去做售貨員,把玩具賣出去,先到現場去看看,願意就賣出去,不願意再把玩具帶回來。
嗯哼也同意了媽媽的提議。
最後嗯哼将自己的玩具以五塊十塊左右的價格義賣出去了,并把賣出的錢捐給了一對要做心髒手術的雙胞胎小孩。
在整個過程中,霍思燕都沒有強迫嗯哼捐出玩具,而是慢慢的引導他,等他自己想通,最終主動的義賣掉自己的玩具,并幫助了他人。
03 你是孩子的園丁,而非木匠
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提出了園丁型父母和木匠型父母的概念。
園丁會在養花種草的過程中,給予花草成長最基本的東西,比如養料、水分等,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成長,靜靜等待花開草盛。
木匠在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把一塊木頭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東西,無論這塊木頭是方形還是圓形。
艾莉森·高普尼克是一位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和哲學系教授,她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鬥級專家,
同時她也是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專家。對于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了解。同時,她自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三個孩子的祖母。
在這本書中,艾莉森·高普尼克帶我們走出了“讓孩子成才”的教育誤區,并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園丁型的高手父母。
霍思燕曾說:“小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成長還不到這個階段的話,我就可以選擇放棄!慢慢來,他總有一天會有一個養成。”
可見霍思燕是十分貼近園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的。
蔡國慶也曾在節目中提到,自己想讓兒子學唱歌,但是兒子卻心不在此,兒子喜歡科技類的,蔡國慶選擇尊重孩子。
他說:我不能強加于他 哪怕我是一個歌唱演員 我認為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我可以教授他 但他不想學唱歌我就不能強迫他。
反觀林妙可的媽媽,就是典型的木匠型父母,不管你本是什麼樣子,反正最後要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演員鄭爽的媽媽也是十分典型的木匠型媽媽。衆所周知,鄭爽媽媽年輕的時候就十分想成為明星,最後沒能如願。
于是她寄希望于女兒鄭爽的身上,送她去學跳舞,考電影學院。鄭爽也曾說,媽媽欠她一個道歉。她其實非常不喜歡她現在擁有的人生。
04 童年就是混亂無序的
經常有媽媽抱怨,真的要崩潰了,玩具剛收拾好,孩子就一件一件的全部拿出來,擺在地上,大有不允許任何整潔的存在的架勢。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他們起初是沒有秩序的概念的,書架一定要放在書架上嗎?玩具一定要放在收納盒裡嗎?
不一定。在他們看來,放到收納盒裡和擺在地面上,是無異的。
正如《園丁與木匠》書中所說,混亂是童年生活的主旋律。
蒙台梭利說過,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于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适應過程,即成長過程。
父母的強制參與會打破他們的成長秩序,擾亂他們的成長過程。
就像林妙可和鄭爽,童年被媽媽安排的滿滿當當,她們沒有機會去制造混亂,自然也沒有機會去探索,所以她們的成長也被阻礙了。
前段時間給孩子買了一個小滑梯,有趣的是,他自己從來不滑,卻把他的各種小汽車、小玩偶從滑梯上滑下去,反正拿到一個新玩具,他第一件事就是把玩具放到滑梯上滑下去。
一個成人能一眼就看穿的簡單的小玩具,孩子總是能玩出一百種我們想象不出來的花樣,這就是探索的過程。
探索是兒童的天職,這也使得他們比成人更加的混亂。
兒童期的探索是為了成年後的運用,正是因為童年時候的探索,才會有适應成年後環境變化的能力。
正如書中所說:
好父母不一定會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強健、具有高适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将要面臨的不可避免、不可預測。
童年時期,孩子可以不用按照大人的條條框框和規則來約束自己,孩子有自己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混亂。
在童年期,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做一些奇思妙想的自由探索,可以讓魚兒飛翔,也可以讓小鳥遊泳。
童年的本質是混亂,孩子的天性是探索,了解這些,我們才知道怎樣對待孩子的童年。
05 成為園丁型父母,你可以這樣做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女主人找了一個保姆回來,主人5歲的女兒主動和保姆打招呼叫阿姨,但是女主人讓她直接叫保姆的名字。
保姆住的是雜物間,吃飯必須等主人吃完才能吃,保姆做錯了,女主就破口大罵,态度很不好。
不久,小女孩的幼兒園老師就來投訴,女兒對幼兒園阿姨破口大罵,甚至丢玩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以前禮貌的孩子,現在非常粗魯。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說過:“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言一行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高手,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做給他看。
孩子看繪本的時候,看到一個人有小醜鼻子:
“為什麼這個人有一個小醜鼻子?”
“因為他早上出門的時候,帶了一個小醜鼻子。”
同樣的問題,如果這樣回答:
“因為他的工作是小醜”
這就可以拓展到,小醜的服裝有什麼特點,其他職業的服裝有什麼特點。
孩子總是會問為什麼,父母的回答至關重要,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解釋中,獲得了更深入、更廣泛的關于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他們未來學到更多的信息。
孩子對從周圍人獲取的信息很敏感,想讓孩子愛學習、愛思考,我們要“謹慎說話”
孩子小的時候,給他買了一個慣性滑行車,起初,他隻是拿在手上看一看,放在地上邊爬往前推,用汽車輪子在地上來回摩擦。
後來又玩了一會,最後驚奇的發現,他已經知道這個玩具怎麼玩了,不用一直往前推,開始力氣大一點,小車就可以自己向前跑好長一段。
這個過程就像做實驗一樣,不斷探索、不斷驗證,最終得到結果。
大部分孩子小時候,都很喜歡玩過家家,可不要以為,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是假的,其實他們清楚地很。
“假裝與人類的另一種特殊能力密切相關,即假設或反事實思維能力,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反過來,這也是人類強大的學習能力的核心。”
所以,像過家家這樣的假裝遊戲,可以很好地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弄清楚别人是怎麼想的。
孩子的玩并不是單純的玩,想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先讓他們自發、随機、自主地玩耍吧。
社會是多元的,孩子會在将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家長給他們安排的道路,可能在未來的環境裡,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作為園丁型的家長,我們隻需要提供養分、土地、環境就夠了,讓他找到适合自己、自己也熱愛的事情。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工業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