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音頻頻道主要内容

音頻頻道主要内容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9 06:56:27

音頻頻道主要内容(綿延百年的音頻廣播還有多少生存空間)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06年12月24日,愛迪生手下的首席化學家費森登,在馬薩諸塞州的布蘭特羅克鎮的國家電器公司128米高的無線電塔上進行了一次無線電廣播實驗。内容是讀《聖經》中耶稣降生的故事和一段小提琴演奏。

這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無線電廣播,一直在愛迪生手下籍籍無名的費森登絕沒想到,自己這次實驗催生了一種改變世界的内容形式,無線廣播至此走向世界。

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廣播都成為了最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和人民的娛樂消費方式。

中國廣播簡史

從1926年中國第一座官辦廣播電台在哈爾濱成立開始,中國廣播走過了92個歲月。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廣播都有不同的發展形态和使命。

1926年至1940年,是中國廣播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主要是模仿西方國家,無論形式上還是内容上都無甚新意。外國人播什麼,我們就播什麼,電台運營的人根本不關心聽衆需要什麼,所以直到30年代的中後期中國廣播依舊是娛樂音樂八卦為主(這有點像現如今的主流廣播内容)。

因為彼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正處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在苦難中掙紮的美國人需要以這種娛樂内容來消磨時間,樂觀生活。但是30年代的中國,比之靡靡之音,其實更需要一些先進的思想,開化心智。

中國廣播擺脫一味的模仿西方,真正有自己的特色是在3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早期。

在這近50年的時間裡,由于内憂外患、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廣播作為直接有效的宣傳工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從而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廣播真正實現了全國覆蓋。

但也因為時代大背景的影響,廣播主要作為政府的宣傳通道,而非商業機構,所以節目中的政治内容急劇增加,聽衆需求依然被忽視。

從内容發展的角度來看,廣播行業的發展事實上是停滞的;與此同時,廣播業主要依靠财政撥款,并沒有什麼自身的盈利模式。

中國廣播業進入真正的輝煌時代是在80年代後,廣播已然從政治宣傳轉向了商業經營。廣告、節目、頻率等專業部門的劃分,使廣播的運作模式日漸清晰。與此同時,商業廣告的引入,也給電台帶來了真正的商業模式,改變了以往财政撥款的單一形式。

為了更好地吸引聽衆,提升自己的廣告價值,電台運營者第一次開始正視聽衆的需求,一大批針對不同用戶、地域、時間維度的音頻産品被開發出來,交通廣播、音樂廣播等形式也迅速出現。

2000年前後,一個一線城市的單一廣播頻率創收額可以輕松的達到2~3億元,并且可以達到近50%的淨利潤率。

據悉當時一套最好的廣播設備成本并不超過200萬人民币,并且音頻節目的制作成本還遠遠低于視頻節目。當時,一個省會城市的廣播頻率承包費大約在200~500萬之間,由此可知,當時的廣播行業是實實在在的現金牛。

但社會的變遷和内容消費形式的豐富,2000年開始,廣播内容逐漸從頻率品牌向主播的個人IP轉型,個人IP色彩濃烈的節目開始湧現,主持人的個人廣告價值逐步超過電台本身,二三線電台甚至出現王牌主持人一人包攬頻率7成廣告收入的情況。

2010開始,随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的浪潮終于開始改造這個延續近百年的内容形式。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互聯網音頻内容平台開始湧現,傳統廣播的頻率獨占優勢被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多渠道收聽所取代,頻率的廣告收入大幅下滑。

有實力的主持人紛紛跳出傳統廣播台進行個人變現;而電台除了傳統廣告盈利,開始逐漸向付費收聽、問答、社群運營等逐步更多的變現方式探索。

這場關于耳朵的戰争開始走向更複雜的争端中。

上市潮下,在線音頻的資本焦慮

2011年9月,蜻蜓FM的推出是互聯網電台真正意義上的起點。而從2011到2012年,整個移動電台行業還處在一個探索階段,主要特征是以傳統廣播節目網絡化為主。當時蜻蜓集成了國内外3000多家電台,有“網絡收音機”之稱。

2012年11月,喜馬拉雅FM成立,喜馬拉雅選擇有聲讀物和UGC的模式作為起步内容。

2013年,荔枝FM、多聽FM、考拉FM相繼成立,移動電台正式形成市場規模。荔枝堅定的推行UGC内容模式和“小而美”的産品模式;考拉FM與車聯網聯系緊密,在内容布局上成立節目制作團隊,注重PGC内容的制作。

2014年,蜻蜓開始增加有聲讀物和财經、曆史以及脫口秀内容。移動電台開始定位為面向大衆需求的全方位音頻平台,進入到包含音樂、脫口秀、有聲讀物在内的多元内容時代。

2015年是互聯網音頻真正的混戰之年,本來在此之前各家平台,各自發展自己的内容方向,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随着各家規模的擴大,競争的邊界開始交叉。各家網絡電台之間爆發了多場口水戰,在AppStore刷榜被下架、内容版權訴訟,行業争端陸續出現在互聯網音頻領域。

而随着混戰的加劇,互聯網音頻行業的格局開始初顯。喜馬拉雅、蜻蜓經過攻城略地的争奪,最終成了該領域的兩大主角、頭部玩家。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喜馬拉雅擁有3.5億的激活用戶、500萬名主播,2000多種付費節目,市場占有率73%,人均收聽的時長128分鐘。另一邊,蜻蜓擁有3億用戶,日活躍用戶量1200萬人,聚合超過1200萬小時的有聲節目。

近期有媒體稱,喜馬拉雅FM即将完成新一輪的融資,此次融資規模為40億元人民币,估值為240億元人民币,投資方極有可能是騰訊。除了這輪融資之外,喜馬拉雅也在搭建VIE架構,并決定明年在香港上市,目标估值500億元人民币。

雖然随後喜馬拉雅否認了這輪融資和上市的消息,但是在今年5月25日,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在演講時透露,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今年估值已經達到200億元,明年希望能夠在A股上市。

上海證大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即證大集團)持有喜馬拉雅FM10.36%的股權,是其第二大股東。

即便喜馬拉雅上市的消息并未被平台官方承認,但是源自于投資方的訊息,已經非常明顯的體現了股東的意願。

畢竟在如今的上市潮湧現的情況下,喜馬拉雅用戶端靓麗的數據,應該會在資本市場迎來不錯的估值。

另一方面,股東急于上市的焦慮,也來源于互聯網音頻行業的短闆已經開始浮現。

首先是資本的冷卻,在經曆兩年爆發之後,互聯網電台的資本熱潮已經開始退卻,整體行業進入穩定期,接下來各平台的任務,是打造成熟的商業模式。

同時,在内容的全方位競争中,互聯網電台已經開始疲态盡顯,以短視頻為首的新型的内容形式的大大擠壓了互聯網電台的生存空間。使得網絡電台本來就不多的運營形式開始急劇縮減。

這對于行業來說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優勝劣汰之下,網絡電台開始尋找更多剛需的垂直領域,内容形式也開始長尾化。

這時候更加凸顯了喜馬拉雅UGC加PGC内容形态的優勢。但是,即便進行了頗為有效的知識付費和有聲書的探索,已經完成10輪融資的喜馬拉雅至今尚未實現盈利。

知識付費自身已經陷入了困境,papi醬停更分答,羅永浩停更得到專欄,都足見端倪,更加細分的音頻平台的付費業增長緩慢甚至停滞,僅有有聲書市場好一些。依舊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但無奈規模有限。

音頻頻道主要内容(綿延百年的音頻廣播還有多少生存空間)2

圖源:艾媒咨詢

行業頭部平台尚且如此,其他公司自不必說。

最為危險的境況是,行業變現的速度和形式,遠遠覆蓋不住資本熱情的退卻和燒錢速度,這樣的最終結果一定是市場的逐漸萎靡和更多中小玩家的退場。

音頻行業本質的問題在于新興的内容傳播形式取代了人們原本屬于廣播的時間和場景,這是不可逆的。但事實上隻适用于聲音的場景并未完全消逝,借助互聯網音頻的内容形式也可以更多元化。

隻有長尾化和垂直化能救音頻

一個頗為明顯的現象是,喜馬拉雅在用戶規模上是獨角獸級别的,但是這些海量的用戶數字,讓人感覺似乎并不如抖音上的那麼震撼,總覺得缺點什麼。

這不奇怪,喜馬拉雅FM的用戶量雖已經形成規模,但相應的商業化尚未與用戶量形成匹配。音頻付費轉化這個過程并沒有得到用戶的完全接受,所以商業化的轉化率相對較低。

并且目前的付費内容定價已然不低,不可能通過提高價格來擴增市場,隻能靠增加付費用戶。表現最好的《矮大緊指北》付費人數也不過10萬人。

其實無論喜馬拉雅還是蜻蜓,更多是在自己平台上做分發,但平台上用戶數量是有限的,潛在付費用戶挖掘完畢,隻有那麼多就很難增長了。

所以現在互聯網音頻行業的核心思路出路還是要繼續做大規模,進而提高用戶的付費比例,從這個層面看,付費音頻的格局雖然已經穩定,但是規模之戰尚未結束。

問題是如何在諸多的内容形式中,僅用聲音尋覓到更多屬于自己的市場。

在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年在線音頻市場未來趨勢中,提到了6個方向:

①有聲讀物大衆化

②知識付費縱深化

③音頻行業智能化

④内容生産專業化

⑤使用場景多樣化

⑥平台發展差異化

如果總結起來其實就是,未來音頻的發展應該朝着長尾化和垂直細分的領域奔去

比如在線音頻的特點在于其碎片化和伴随性,用戶收聽習慣的養成,使用的場景會更加的豐富。開車、跑步、家務、健身、睡前等各類場景都能使用音頻,而在車載方面還可以分成早晚高峰期、堵車、旅遊等細分領域。

而在内容形式方面,過去廣播電台以播放新聞、音樂、交通信息等為主。在線音頻的出現,極大豐富了音頻的内容,使更多的細分領域得到發展。各平台上線的音頻精品中,不乏大學教授、專業資深人士擔當主播的節目。

制作視頻節目的成本是遠遠小于制作視頻的,并且音頻内容在社交平台上的傳播便利性也遠勝于視頻節目,所以如果高質量的音頻内容是具有非常可觀的市場和傳播空間。

智能音箱的火熱是在線音頻平台推廣的一個良好契機,并且在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語音交互會成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的首選。

通過大量用戶數據的積累和分析,人工智能将在用戶語音指令識别和語義解析後,為用戶精準搜索個性化音頻内容。

如果能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單點突破,在線音頻平台無疑抓住了未來。

綿延百年的音頻廣播,在借助互聯網繁盛過後,再次迎來了自己的困境,内容泛濫的時代,沒人能知道留給純粹聲音的空間還有多少。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