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此生最大的願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

此生最大的願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19:33:24

此生最大的願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也給我們的心來一次掃舍撣塵)1

今天是臘月二十四,傳統習俗是掃舍撣塵,也就是大掃除。

小時候喜歡過年是可以有好吃的,可以放煙花爆竹,雖然很多次被炸的手上受很多次傷。因為是家裡的老小,打掃衛生什麼的,基本都是姐姐、哥哥幫着父母做,作為老小懶惰慣了,所以也一直沒養成勤打掃衛生的習慣。這幾年被罵的多了,稍微好了那麼一點。

趁着過年,來一次徹徹底底的大掃除非常有必要。很多人這時候可能就會很糾結,家裡髒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東西太多,犄角旮旯就多,導緻平常灰塵就多,很難打掃,特别是年齡越來越大,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丢,時間長了就越來越多,家裡的空間也就越來越逼仄,第二個原因是東西多了徹底打掃一次需要很長時間,也要付出很大的體力和精力,很容易望而卻步,直接放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點:斷、舍、離

其實,需要斷舍離的還有我們的心。利用年前這段難得的時光,給家裡大掃除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掃舍撣塵

今天要講的内容,依然來自《管子》。

說到修身養性,我們自然很多想到的就是道家的一些經典,比如《黃帝内經》、《周易參同契》、《黃庭經》這類書。

和西方不同,中國人認為人的身體、智慧和品性三者要放在一起修養,這就是中國人的“養生”,而不是單純的養身、健身、精神健康之類的分法。

養生又是從養心開始的,《管子·樞言》中說: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管子把養生之道的着眼點、用功處放在“心”上,所謂“道氣血”(導氣血),這裡的氣就是生命之氣。對于養生的内容,《管子》裡比較集中的是《内業》,也就是内心修養之業,也就是如何搞好内心修養,從根本上去養生。

清末民初的大學問家黃侃(《管子》最好的版本是黎翔鳳整理的,黃侃是黎翔鳳的老師),讀了《内業》之後,說:古道家言也,《參同》、《黃庭》皆于是乎出。黃老先生的意思是:這才是真正原始道家的學說,是後來衆多道家著作《參同契》、《黃庭經》的源頭。他接着說:誦法此等文籍,實足以安身成德,豈不勝于方士隐語、缪其辭義,使人誤解以滋欲者乎。

所以,《管子》的養生之道,養生的目的在于:以求長年、長心、長德,這才是真養生。而不是亂吃那些亂七八糟的補品、保健品,那些更多的是屬于養生之術,而不是養生之道。

《管子·中匡》中,齊桓公問管仲:請問為身?就是怎麼把身體搞好,管子回答說:道氣血,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其實就是要在血氣上下功夫。其實,我們後世的中醫理論和養生術都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管子·内業》

具體就不過多解釋了,簡單的總結一下,這裡的“精氣”就是道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怎麼做呢?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這裡多說兩句,這裡的心指的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識,我們現代更多的是對知識的渴求,因為知識看得見、摸得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真正給我們力量的更多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智慧應該是指一種悟性,一種感悟力。其實我們反複的講經典,包括我寫的這些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夠給大家有所啟發,體悟這種智慧。我們傳統的教育講究的是如何開發人的智慧,而不是能包本背下多少經典。有了智慧,可能沒有讀多少書,但是就有了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過度追逐,就是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

此生最大的願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也給我們的心來一次掃舍撣塵)2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甯,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側,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管子·内業》)

這一段的意思是:人的心裡本來就充滿了精氣,自充自盈、自生自成。但是,後來為什麼沒有了呢?因為:憂、樂、喜、怒、欲、利。解決的辦法就是去除這些東西,精氣自然恢複充盈,回歸本心。恢複内心的甯靜之後,就能明察秋毫,看什麼東西都像在身邊一樣。寫到這裡,我想起了唐代牛頭法融禅師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妙不可言。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複,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民得以産;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與索,眇眇乎其如窮無所。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業》)

文字比較長,就不做過多解釋了,隻把重要的拿出來。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道的本性,讨厭聲音語言,隻有修心靜意,才能得道),所以人要修心而正形。而是否得道對人的影響就是: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就是人的生死,事情的成敗的根源都在這

那又該如何修這顆心呢?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歸。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内,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洩,匈中無敗。節欲之道,萬物不害。(《管子·内業》)

意思是: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歡暢。憂愁與惱怒—就會失去生命的正常秩序。心裡有憂悲喜怒,“道”就無地可容。有了愛欲的雜念就應當平息它,有了愚亂的思想就應當改正它。不用人為地引來推去,幸福将自然地降臨。道是自然到來的,人可以借助道的到來而予以謀慮,虛靜就能得到道,急躁就會失掉道。靈氣在人的心裡,有時來有時消逝,它的小可以說其小無内,它的大可以說其大無外。人所以失掉靈氣是由于急躁為害。要是心能夠平靜,道自然會安定下來。得道的人,邪氣能從肌理毛孔中蒸發排洩出去,胸中沒有郁積敗壞的東西。能實行節欲之道,就可以不受萬事萬物危害了。

而竅門就在于: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則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簡單點說就是:治心要正,然後才能說出來的話是治言,最後才能治事加于人,才能做好事,管好人。

其實,管子在《心術上》的總結更清楚: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潔其宮,阙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總結下來就是:潔其宮,阙其門。

也就是時時要注意給我們的這顆心掃舍撣塵,擦亮門窗(去除好惡),讓我們的心回歸清淨,智慧自來,自然也就能夠長年、長心、長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