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号稱科教第三城的武漢必須走在前列擔使命
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将創新驅動放在了第一位。在這部分中,打頭的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由此可見,國家層面已經将科技自立自強擺在了未來發展的首要位置。
最近40年,依托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國際市場,我們成了最大的世界工廠,産品遍布全球。這幾十年,我們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賺足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同時,因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導緻我們的經濟結構風險性偏高,很容易受到外界風波的影響。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讓我們看到: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中國很難撐起世界第二大國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逐步轉向内循環經濟,形成以内循環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并以國際外循環促進和驅動國内内循環,提升内循環的質量與效率。
在以中低端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年代,我們的科技自主性嚴重不足,前沿科技甚至普通科技都是處處受制于人。2015年,國家層面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一個着眼于提升工業能級的10年計劃,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智能制造,進一步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曆史跨越 。從那以後,我們特别重視自主知識産權,甚至刻意強調自主知識産權。
現在,“中國制造2025”已經進行到了第七個年頭,也确實取得了豐碩的成就。不說别的,2012年的華為手機還是一個渣渣,而現在早已跻身全球高端手機行列,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再有就是以比亞迪為代表的電動車,可以直接參與全球競争,綜合實力與特斯拉不相上下,某些領域甚至領先于特斯拉。
至于橋梁建設、高鐵建設等基建領域,那就更不用說了。中國的橋梁技術如果排第二名,那沒有哪個國家敢排在第一名。尤其是武漢的兩家橋企,中鐵大橋局和中交二航局,代表了世界橋梁建設的頂尖水平,2000年以後建設的大部分世界級橋梁均出自于這兩家企業之手。
“中國制造2025”主要着眼于新工業領域,對前沿科技的重視程度還是有所不足。在“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國家明确提出要“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将科技創新提升到戰略的高度,這是比較罕見的。為此,我們将“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并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做好科技前沿領域的攻關。
武漢曆來都是科技大本營。在“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的7個科技前沿領域,武漢至少在集成電路、腦科學和類腦科學、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與健康、深地深海等5個領域具備一定的優勢。尤其是集成電路領域,武漢還是狠下了一些功夫的。比如,近來比較熱火的長江存儲,是國内少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存儲芯片研發企業,在閃存領域打破了國外長期以來的壟斷局面。據悉,長江存儲已經成了蘋果14的閃存供貨商。
在基因與生物技術方面,武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武漢生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創新疫苗、遺傳育種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此外,在臨床醫學領域,華科旗下的同濟醫學院及兩家附屬醫院也是挺不錯的。在重大傳染病領域,依托同濟醫院設立的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已于2020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成為全國10個醫學中心中的一個。
在深空領域,武漢也有較大的話語權。比如,北鬥導航系統最關鍵的定位技術就是由武漢的科研機構攻克的。位于武漢的三江航天集團實力非常強悍,目前正在打造的航空航天基地将成為武漢的又一個千億級産業。
在電動車制造方面,汽車制造大省湖北确實有點落後了,有些人甚至建議将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合并。不過,在氫能源汽車領域,武漢依托強大的高校研發實力,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可以預計的未來,武漢的氫能源産業将成為新的支柱産業,成為航空航天之後的又一千億級産業。最近,總部位于武漢的三峽集團在内蒙古投建了一個氫能源制造基地,每年可生産氫氣約1萬噸,副産氧氣8.5萬噸。
武漢是全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在原創新引領性科技攻關中,理所應當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這是國家賦予給武漢這座老牌大城市的使命。今年6月份,武漢被命名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以一己之力獲得命名的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都是幾個城市的聯合體,與武漢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不可同日而語。
盡管武漢科技實力強大,成果卓著,但在科技轉化方面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遠不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如何讓科技快速轉化為産品,形成生産力,占據市場份額,讓科技工作者成為既有地位、又有名譽、還能獲得豐厚資産的人群,這是值得武漢有關方面深思的問題。
之前常常有人說:華中科技大學是深圳的大學,武大和華科培育的高端人才是深圳的人才。這句話确實沒錯,道出了武漢的尴尬境遇。這些年,武漢引進了不少優秀企業,高校畢業生留漢率持續上升,情況已經有所好轉。但是,科技轉化為市場和資本的能力與速率,依然遠不如深圳。說白了還是民營企業不夠發達,科技利用率不高,市場活躍度不足。
扶持民營企業與加快科技攻關是相輔相成的,這項工作絕不能隻靠央企國企來承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武漢強悍的科技實力無法快速轉化為生産力,也與央企國企實力太強有關,阻礙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堅實基礎,也是武漢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解決了,不僅武漢的科技實力可以更上台階,武漢的經濟實力也必将水漲船高,成為中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典範。(2022年9月7日于武漢)#武漢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