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8:53:36

文/顧無

【引觞漫談】

今天來看元好問的一首詩,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最早知道元好問是從哪一首詩詞或者文章開始的呢?

學習中國文學史,最簡單的大概就是金元時代的文學了,因為這個時期的文學基本沒什麼好說的,少數民族正處于被同化的過程中,自己的文化漸漸融入到中原文明之中,沒有太多的傑作出現。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元好問是一個意外,他是那個時代的通才,是金朝毋庸置疑的文學扛把子,文壇盟主。他也經曆了金元之際的鼎革,成為文學上承前啟後的那一座橋梁,被後人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自身文學造詣高的人,往往對于其他作家也有獨到的見解,因為彼此處在的層面相近,所以即使年代上相隔許久,雙方的心意也是相通的。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1

【臨其詩境】

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

金元之際的詩壇走上了齊梁宮體詩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飾、矯揉造作,視野狹窄,格調不高。元好問針對這種情況寫下這一首《論詩三十首·其四》,用陶淵明這個鮮活生動的例子闡釋了自己心中詩歌的最高境界。

陶淵明以崇尚自然和安貧樂道為自己人生的兩大準則,元好問這裡集中論述了陶“崇尚自然”這一特質。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2

“自然”是屬于道家哲學的範疇,從春秋戰國時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變得空前廣大,魏晉風流的一個關鍵因子便是“自然”,也就是真性情的流露。詩中有真情實感便足以動人,所有的雕飾都是冗餘罷了。這樣的觀念一直影響着後世,與相對立的儒家觀念并存于世。

魏晉南北朝的“自然”最終歸結于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陶淵明,來看看元好問在這首詩中對陶淵明的自然是怎樣形容的吧。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3

【經典原文】

論詩三十首·其四

元好問 〔金朝〕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4

【條分縷析】

開篇直入主題,沒有做任何的鋪墊或準備,直接以議論起筆,這樣的形式也使得詩歌的觀點更加直觀,更加具有沖擊力。不得不說,元好問本人作為文學大家,對陶淵明的這兩句總結還是很到位的。

如果一句話是天然而成,帶有“自然”這種特點的,它也就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心中煥發生機,萬古常新。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梨花帶雨”,首先出現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直到現在,人們形容一個美女哭泣的模樣,最先想到的仍然是它,因為“梨花帶雨”是詩人的自然流露,亦契合了所有經曆類似場景之人的心聲。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5

“豪華落盡見真淳”,所有的雕飾都拿掉之後,文學最本質的東西也就顯現出來。隐藏在繁華背後的“真實”,才是文學的價值所在,文學的内容與形式問題自從出現就一直被人們讨論,這裡元好問給出了看法。

後兩句中詩意一轉,又對陶淵明的身份問題進行了論述。

元好問最後的一首詩(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6

陶淵明在《與子俨等疏》說到:“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第三句實際上就是化用了前文,用以形容陶淵明自身,這樣的行止并不影響陶淵明是晉朝人的事實,為什麼呢?

元好問意識到,陶淵明并不是自己所形容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隐士,純粹的隐士不會寫那麼多詩來表露心緒。相反,雖然歸隐,陶淵明依然關心着當時的社會現實。

後兩句從創作論轉到了批評論,一個人在創作的過程中是無法掩飾自己内心本質的,心中所想一定會通過某種方式體現在文本之中,後人讀到這層深意,也就達到了“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