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
出處:《左傳·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釋義:不韪:不是,錯誤。“犯五不韪”,可解釋為:犯有五項錯誤。“冒天下之天不韪”,就是指犯了天下最大的錯誤。
1、春秋時代有許多諸侯國,其中鄭國和息國緊緊相鄰,它們與周室同宗,都姓姬。鄭國不算很大,但息國更小。
2、息國雖然是個很小的國家,但他的統治者卻不能與鄰國友好相處,特别是常常和比他強大的鄭國争吵。公元前712年,息國又為了一些小事與鄭國沖突起來。
3、息君抑制不住内心的憤怒,馬上下令出兵,去攻打鄭國。
4、息國本身存在許多的弱點:一,不考慮出師正義不正義,二,不自量力,以小國入侵大國,三不與同姓兄弟國家和睦;四,不分是非曲直;五,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因而,在一開始就使自己處于不利地位。
5、息君雖然犯有這五項錯誤,卻仍然毫不醒悟。他不顧一切地指揮息軍前進,在邊境地帶與鄭軍激戰,遭到慘敗。
6、息君狼狽逃回,仍不甘心。後來息國終于被強大的 楚國所滅。後人在評論息國的這次軍事行動時說.息君犯“五不韪”而仍然一意孤行,招緻失敗不是活該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