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一個長相奇醜、全身攜帶數百種病毒的飛行物種,在西方被視為邪惡的象征,常常與“惡魔”、“吸血鬼”等聯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它卻是吉祥的符号,是福運的象征,一直以來頗受人們喜愛。所以無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無論在傳統物器還是在傳統建築上,到處可見大量的蝙蝠圖案。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竟能夠讓中國古代先民把這個“移動毒物”捧上“神壇”且曆代一直将其奉為祥瑞之獸呢?這一切皆要從中國的諧音文化說起。
諧音文化的形成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善于玩諧音梗,從古代的詩詞歌賦、對聯、俗語到今天的廣告語、網絡段子,從古韻十足的地方方言到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諧音現象無處不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諧音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其形成自然與本民族背後的性格特征、文化底蘊息息相關。
1、中庸含蓄的民族特性
《中庸》裡面講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人有了喜怒哀樂等情緒不要随意表露出來,就算表露出來也要适當地調節控制,不能因情緒沖動而失了禮節,這便是中庸和諧之道。由于受到儒家哲學的影響,中庸和諧之道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視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傳統的主流思想。在此種思想環境的長期熏陶浸潤下,中華民族也逐漸形成了溫婉含蓄、深沉内斂的性格。所以人們在說話或寫文章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情感時往往不會直截了當地表述出來,而是選擇較為曲折婉轉的方式,使對方心領神會。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經常喜歡說“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原因。
而漢語諧音的使用,恰好能委婉而深刻地傳遞出人們内心真實的想法與情感,并且還可體會到漢語那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所以它便成了人們在語言表達中的一個絕佳選擇。
在古詩詞中,詩人就非常喜歡用“柳”這種物象來描寫離别場景,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裡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裡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還有折柳枝贈離人的習慣。這是因為“柳”為“留”的諧音,詩人借之來含蓄表達自己内心的不舍與惜别之情,将那些說不出口的話語與情意全都寄托在那随風搖擺的柳枝裡,意境悠長而深刻。
而在中國的傳統婚禮中,人們總喜歡在結婚當天往新郎與新娘的婚床上擺放紅棗、花生、桂圓、蓮子這四種食物,原因就是這四種食物的名字連起來讀與“早生貴子”諧音,此種方式既含蓄表達了大家對新人的美好祝福,也暗含了家中長輩對他們繁衍下一代的殷切期盼。
2、趨吉避兇的民族心理
求吉利避兇災是中國人傳統的社會心理,而最能體現這一心理的莫過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待數字的态度了。在0到10中,6、8、9這三個數字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因為“6”與“溜”諧音,有順溜之意,其次漢語中還有“六六大順”這個寓意順利吉祥的成語,于是“6”便成了漢文化中代表順利、好運的數字;而8和9則諧音“發”、“久”,代表發财和長久之意。為了凸顯其寓意,人們還特别喜歡用“666”、“888”、“999”這樣的組合。相反,像“4”一類的數字因與“死”諧音,人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在一些飯店、賓館樓層當中,由于考慮到顧客的心理需求,“4”字大多數時候都被會隐去用其他數字代替或者直接跳過。
此種心理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中國人總是習慣于為一些平凡普通的事物添上吉祥好運的色彩,以寄托自己心中美好的願望、憧憬,同時又有意識地躲避因言語産生的對不祥意義的聯想,借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慰藉。
諧音文化就是在此種民族文化氛圍下形成的,并逐漸豐富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諧音文化下“蝠”、“福”、“符”之間的轉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福”是人們一切美好的想法,是生活的理想目标。從過去的福氣、福運到今天的幸福,數千年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過求“福”的腳步,“福”文化也早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當中。
然而“福”畢竟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概念,“福”具體是什麼,許多時候人們都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它便需要一種載體,一個人人可觀的象征符号來傳遞這種抽象的概念。而因為諧音關系,蝙蝠這種似鼠似鳥又非鼠非鳥的神秘飛行之物便成為了“福”的标志。把“福”字所蘊含的意義——福氣、吉祥等通過“蝙蝠”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外化出來,瞬間就拉近了民衆與“福”的距離,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福就在身邊。
有意思的是,蝙蝠作為一種吉祥符号,它多數時候并不單獨出現,而是與其他吉祥物一起組成各種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例如“五福捧壽”,這是由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組成的圖案。《尚書·洪範》有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因蝙蝠之“蝠”與“福”字同音,故而用五隻蝙蝠代表五福,它們圍繞着一個壽桃或“壽”字翩翩飛舞,寓意着多福多壽,是民間極為常見的吉祥圖案。
五福捧壽
再如傳統的“福祿壽”年畫圖案中,福、祿、壽三吉星齊聚,各自手捧仙桃、持挂葫蘆手杖、腳下牽鹿,四周還有蝙蝠飛舞環繞着,共同組成了一幅寓意五福臨門、高官厚祿、長命百歲的圖案。
福祿壽
而在所有的蝙蝠中,紅蝙蝠曆來就被視為最吉祥之物,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本就有辟邪之意,再加上“紅蝠”諧音“洪福”,所以當人們遇見紅蝙蝠時常常會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預示着一生洪福無量。
“蝠”亦與“符”同音,因此蝙蝠也被引申為具有消災辟邪之意的“符”。民間術士法物“九星化煞錢”就是由一隻蝙蝠和一個大圓錢組成的,民間流傳此物可化解流年太歲之用,避免無妄之災的發生,是為吉祥護身之符。
九星化煞錢
自古以來,諧音現象就廣泛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諧音文化也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并對其形成與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蝙蝠本是一種樣貌醜陋、住地陰森、行蹤怪異的飛行毒物,按理說與美好之意是完全不沾邊的,正是因為漢語諧音的存在,它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福運的象征。所以,可以說是漢語諧音文化賦予了蝙蝠這種生物更加豐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它也拓展了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内容。
參考資料:
鄭博、王仲轲,諧音現象中的文化成因[J].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27(2):73
文┃拾月
圖┃網絡 若侵權請作者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