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豆 粥
文|田莉紅
時間過得可真是快!不知不覺,人生路上卻已走過了半個世紀!又是一年五豆節,端起五豆粥碗的那一刻,兒時的記憶,猶如昨天,依然
那麼清晰,不知從何時開始,或許從自己擁有記憶力那天開始的吧,每年入了臘月,就盼着喝了五豆粥,吃了臘八面,就要過年了。
記憶深處的五豆粥,從臘月初二,三就開始籌備了,東家嬸嬸端來一碗豇豆,西家嬷嬷送來一碗豌豆,還有左鄰端的麥仁,右舍給的紅棗,我們這邊的習俗喝五豆粥不能用綠豆,蠻小豆,聽大人們說,喝了綠豆粥,将來後代會生“六指”孩,喝了蠻小豆,後輩人會生個蠻不講理的蠻孩子,可能隻是有這麼一說吧。我們家也不例外,母親也忙着舀碗這,舀碗那給左鄰右舍送去,有時候還忘不了喊上我:“妞,媽這會忙着呢,豆子舀好了,快去給***家你嬷嬷,嬸嬸送過去”,兒時的我很聽話,乖巧,小腿腿也聽使喚,忙不叠就跑去送了。來家裡的嬸嬸嬷嬷們,通常免不了家常理短的拉會家常:“誰家要娶媳婦了,要去幫忙的,誰家裡添孫孫,孫女了,是不是要去看看,還有……”,這些都是她們總也讨論不完的話題。鄰裡之間的感情也許就是在這種祥和的對話與相互來往穿梭中彼此促進的。
說起五豆節,雖不像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一樣有個統一的說法,但也是有典故的:“一說五豆節是紀念農神後稷的儀式。後稷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後稷教民稼穑,勞苦功高。為紀念這位農業之先賢,便有了五豆節;一說五豆節與秦始皇修長城有關。《澄城縣志》載,臘月初五喝五豆,傳說是秦始皇築長城時,成千上萬的人被累死、凍死、餓死,幸存者在臘月初五這天,将各自剩餘的一點雜糧集在一起,煮粥食之;一說是在嶽飛遇害後,太行忠義社弟兄們,用五豆粥紀念抗金英雄嶽飛的;還有 說五豆節與朱元璋有關,某年臘月初五,窮困潦倒的朱元璋,從老鼠洞裡掏了一大把五谷雜糧,将其洗淨煮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仍惦記着他少時親自做的“雜糧粥”。他規定在禦膳堂要做這種五谷雜糧粥,自此民間有過五豆節。
我們國家地域寬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總而言之,臘月初五吃五豆,是一種民衆的習俗,曆史的積澱,也預示着新年即将到來。
臘月初四晚上,母親把自己家的,鄰居送的五種豆子放盆子裡用溫水泡着,等到第二天母親早早起床,先把晚上泡好的豆子煮鍋裡,一會用勺子攪攪,一會給鍋裡加水,等到豆子快好的時候,幾種淘好的米一起放鍋裡,還要不停的隔會看看,攪拌,等到粥的鮮香味飄然而來,我們姊妹幾個這個過去瞧瞧,那個過去聞聞,好似世間的所有美味都集中在此時的鍋裡,又似多年從未打開的味蕾在此時卻頃刻而至。五豆粥終于熬好了,母親給我們一人盛一碗:“娃嘟們,快來,五豆盛好了”,我們姐妹幾個一哄而來,圍桌子旁邊,孩提時代的我們也真是有趣,你看她的碗裡,她看你的碗裡,誰的碗裡幾顆棗,幾顆豆子好像都要數個清楚。而今,這些都已成為永久的過去,飯桌前的嘻戲,飯後輪流洗碗的情形再也不複存在,就連姊妹們之間兒時的“唇槍舌戰”都那麼讓人回味悠長,記憶頗深!
臘八面
說起臘八節!臘八粥,臘八面。各地風俗有所不同,吃的也就有所不同,五豆喝到臘八,臘八吃到年近。這是兒時臘月最深的記憶。和五豆節一樣,隻是鄰裡送的食材有所變動,有送蘿蔔的,有送幹黃花菜的。各種蔬菜在來來往往中,每家每戶都是要啥有啥,一應俱全。
臘八節是我國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關于臘八節的來曆也是衆說不一。最多的是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多年仍一無所獲,一天他跳到河中清醒頭腦,沐浴過後卻再也無力爬回岸上。這時一位叫做蘇耶妲的女性從旁邊經過,将他拉上了岸。蘇耶妲還給了他一碗用米、栗等熬成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這一天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從此,佛門弟子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稱為“佛成道節”,在這一天,寺廟會向世人布施稀粥。受此影響,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關于這衆說紛纭的臘八節由來,就不一一細說。
臘月初八,母親照樣早起,先活好面團,放溫度合适的地方,等待面團醒好……蘿蔔,白菜,豆腐,粉條,各種蔬菜在母親的刀下都成了四方小丁,母親給鍋裡倒上油,切好的菜下鍋,鍋裡一邊做臊子,母親邊擀面,一遍,兩遍,面塊在母親擀面杖的來回穿梭中,面擀好了,折,疊,切,“噔噔噔”細細長長的面條切好入鍋了,臊子也剛好炖熟,碗裡熱氣騰騰的面條,上面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欲滴的臊子,那個香呀就别提了。至今想起仍香味憂存!一碗臘八面一份鄰裡情!記得奶奶在的時候每年的臘八節,我們都是吃的米面,也就是在小米粥裡煮上面條,再放各種調料調味,記憶中奶奶臘八節的米面香味依舊沁人。
如今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臘八粥,臘八面已不再是臘八節餐桌上最靓麗的風景,餃子,各種美味菜肴卻成為臘八節的主餐。
年
喝完五豆粥,吃了臘八面,兒時最期盼,最向往的年來了!
過年,最開心的莫過于買新衣,逢個禮拜天,母親帶着我們姐妹幾個上街買新衣,當時在農村,孩子們上街的機會很少,那個高興至今想起嘴角還挂滿笑意,一路上的玩笑嘻戲,到街上穿梭于車水馬龍的街道,進進出出的服裝店,街上買賣人們的叫賣聲,無一不吸引,滿足着孩提時代的好奇之心!
服裝店裡我們姐妹幾個你看她的,她看你的:“姐,你看看我的好看不”,“媽,先看我的”最後都能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新衣服,這才心滿意足的回家,每年買衣服都是天黑才“打道回府”到的家。
村子裡的同伴們,要是知道誰去城裡買新衣服回來了,都一溜煙的來回跑着,一會去你家,一會去她家,誰也忘不了穿着自己的新衣服轉幾圈讓同伴們看看,每年買的新衣服到過年真記不清,取,試,脫,疊,過多少次,記得奶奶說:“這些女子,買的新衣服,還沒到過年穿的時候都試爛了”,然後就是摸摸我們的頭,慈祥的笑容裡滿是愛意。
年,在孩子們的期盼中,越來越近了,到了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屋子裡的家具,細小家什也免不了來個,改頭換面,清洗清洗,看着也是煥然一新。臘月二十三,我們這的習俗要祭竈王爺,聽大人們說竈王爺這天要去玉皇大帝那彙報每家每戶這一年的情形,人們就怕竈王爺去了玉帝那裡亂說話,臘月二十三這天就用買好的麻糖,“粘牙糖”祭竈王爺,意思就是竈王爺吃了麻糖,牙粘着就不好說話了。這也隻是人們的口頭傳說罷了,至于有沒有這回事,誰也無從考證。蒸馍更是少不的了,一塊面團在奶奶,母親,還有前來幫忙的嬷嬷,嬸嬸手裡都是形态各異,形象萬千。架油鍋,炸,蒸,煮,一應俱全,做好這一切,也到臘月月盡了。
除夕這天,大人們包餃子,貼對聯,忙前忙後,到了午飯時間,母親的餃子包好了,面條擀好了,我們當地除夕中午吃面條,據說這頓面條叫“錢串子”,吃了來年定會錢,财不斷。午飯過後的孩子們就翻天了,各自拿出自己的新衣服,這會可以名正言順的穿着不用再脫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圍坐桌前,母親擺滿一桌子好吃的,我們的年夜飯,邊看聯歡晚會,邊聊天。父親每年除夕之夜免不了的:“年終大總結,來年新計劃”,我們都會認真的聽着。除夕就在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談笑聲中,電視裡面的:“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裡同懷抱”悄然遠去。
年,過年,關于年的來曆,可能也就此一說,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 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着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隻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獸驅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隻見院内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過年喽,過年喽”,過年,就這樣在還未來得及黎明時分被孩子們互喊同伴的聲音中驚醒了。新的一年,就此拉開了帷幕,大人們都要去村子裡年長老人們的家中坐坐,拜年。孩子們則三五成群開心的到處嘻戲。新年,在你,我共祝:新年快樂中依依不舍的過去了。
年複一年,轉眼之間,又要過年了,如今,卻再也沒有了童年時代對年那樣的濃厚興趣與期盼。那份童真也在時光的磨砺中蕩然無存,唯有,年,依舊!
随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穿新衣,吃好飯,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人們所追求,所需要的則是健康的身體,樂觀的心态,高層次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來源:隴上芳草地、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不慎侵權,請聯系小編立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