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博士後是啥?李政道一句話妙解大學生研究生與博士後的區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與博士後的區别在哪?李政道一句話說透一切。
中國現代的大學教育,以1977年恢複高考為界,緊接着就步入了蓬勃發展期。最初,大學也隻是學曆教育,直到1981年才建立起了現代的學位制度,其後,才有學士、碩士、博士之稱。學位和學曆的區别為:學位是學曆的标志,不和學校學習的經曆或學曆挂鈎;而學曆則必須是學校學習的經曆。所以有學曆不一定有學位,沒有學曆一定沒有學位。
其實,學位制度,在世界範圍内,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國外,學位制度是從中世紀開始出現的,它的曆史是和文憑﹑證書密切聯系的。
世界上第一批大學誕生于12世紀或13世紀的歐洲。當時,在大學裡擔任教師的必須是具有一定資曆而且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人。在大學裡,隻有那些在3至4年時間内完成3門學科(即語法、邏輯、修辭)所規定的全部課程學習,并且通過了相關考試的人才能被授予bachelor學位。
中國的學位制,嚴格說來是近代才開始建立的,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已有類似今日學位制的涵義。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正式設進士科,實行以策取士,這是科舉取士的開始。在漫長的科舉時代,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為“秀才”,省試取中者稱“舉人”,殿試取中者稱“進士”(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
中國引進西方學位制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5年4月,當時的南京政府就曾仿效英美等國的學位體制,制定并頒布了《學位授予法》,但并未能全部實施。1949年之後,曾先後三次拟實施學位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也一直未能真正實行。1980年2月,才正式通過了《學位條例》,明确規定我國實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推行的三級學位制,并從1981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1982年6月我國的首批博士學位産生。至此,我國的學位制度才全面趨于完善和成熟。
在中國的“三級學位制度”确立不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者李政道先生就于1984年4月向鄧公建議,在有條件的院校及科研院所設立博士後工作站。當時的“博士後”,在中國的教育界還是個新事物,就連鄧公也不太明白,就問李政道先生,博士後是怎麼一回事?
在世界教育史上,博士後的曆史要晚于上述的“三級學位”,他是起源于1876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舉措。當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設立了一項研究基金,用以資助優秀的青年學者在較好的研究條件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基金資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經獲得了博士學位,故人們稱之為“博士後”。
面對鄧公的提問,李政道先生一句話就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與博士後的區别說清楚了。李政道先生的回答大意是:
大學生是做老師要他們做、而且老師已知道答案的課題;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及博士生是做老師要他們做、而老師往往不一定知道答案的課題;而博士後則是做自己獨立提出的研究課題。
李老師的解答夠清楚吧?本科生(中小學生及專科生)就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習前人已知的文化與科學技術知識;研究生(碩士生與博士生)是在老師的帶領下,與老師一同攻克老師尚未攻克的難題;博士後則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選定課題、自己獨立找出答案。
我國的博士後制度,于1985年開始實行的,距離1981年建立學位制度隻隔了4年,動作是很快的,應該說是迅速地抓住了這個發展的機遇。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