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并不總是自信滿滿,遇到難解的問題,會下意識地退卻。
你覺得自信是一種确信或笃定的感覺,你覺得那些成功的人士往往自帶自信的光環。
你一直以為,隻要自己變得更自信,你也可以成為想成為的人,你也可以成功。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你并不了解自信的真實意義,對于自信,我們固有的認知存在哪些誤區?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信呢。《自信的陷阱:如何通過有效行動建立持久自信》或許能給你帶來啟發。
這本書的作者路斯·哈裡斯,是澳大利亞注冊臨床心理學家,享譽世界的接納承諾療法(ACT)培訓師,壓力管理專家。撰寫過百萬級暢銷書《幸福的陷阱》以及《自信的陷阱》、《愛的陷阱》。
ACT療法的創始人史蒂文·海斯在這本書的推薦序中有一段很形象的比喻:“大多數被自信問題困擾的人,都仿佛是被重型捕獸器夾住了腳那樣在生活。大家都會認為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不小心踩入的那個捕獸器。”
學會了如何解決自信的問題,就好比打開了捕獸器,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人生路上輕快前行。
(一)什麼是自信的陷阱?人們對自信存在哪些誤區?路斯·哈裡斯在書中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在他十幾、二十來歲的時候,特别沒有自信,極度焦慮,自我懷疑,需要依賴酒精麻醉自己來應付社交場合。
他隻敢在喝醉的時候和女孩子約會,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和女朋友相處兩周,他就會主動提出分手,因為他不自信,他怕對方先提出分手。
甚至畢業後,當了實習醫生,他會緊張得滿手大汗,醫用的橡膠手套裡充滿汗水,為此手指上長滿水疱。
缺乏自信是怎樣痛苦的感覺。想要獲得真正的自信需要先認清對于自信通常都有哪些錯誤的認知。
人們錯誤地以為,隻有自己有了自信,才能自信地去做重要的事情,作者将之稱為自信的陷阱。他認為自信的行動要先與自信的感覺。為什麼呢?
我們總是習慣給不同的人打上不同的标簽,誰誰很自信,誰誰很自卑,通常以為的自信是一種确信或笃定的感覺,相信自己能夠達到最佳表現,并能收獲好的結果。
那麼,如果擁有了這種自信的感覺,就會一直處于不敗之地嗎?換句話說,是不是自信的人就一直很自信呢?顯然不是。
即使是醫術再高超的醫生,在進行高難度手術時也會緊張;即使是得過無數次獎牌的選手,在下一場比賽時也會覺得是新的挑戰。
每一個人在冒險或面對挑戰時,都會經曆戰逃反應。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反應呢?
當面對威脅時,身體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反應加速,肌肉收縮,準備随時行動,注意力變得敏銳,心髒将更多血液輸送到最急需的地方——主要是四肢的大肌肉。這個神奇的反應就叫戰逃反應。
所有動物都有戰逃反應,比如見到兇猛的野獸,會迅速做出最有可能保住性命的選擇,或者反抗,或者逃離。
人們在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地,也就是舒适區,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戰逃反應就會被激發。
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困難、挑戰或結果充滿不确定的任務面前,有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自信的感覺,是大腦的正常反應。
我們通常以為采用自我暗示、放松技巧、積極思維,比如看勵志片、讀雞湯文,就能收獲自信。其實不然。
你不可能等到完全培養起自信再行動,你也不可能等到完全不恐懼再行動。
相反的,越不自信,就越恐懼,越害怕失敗,越不敢行動,越沒有自信,循環往複,永遠邁不出第一步。
隻有打破這種固有的認知,先邁出腳步,做出自信的事情,然後才能逐漸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
(二)導緻人們不自信的根源有哪些?
既然“先自信,再行動”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那麼是什麼導緻了我們的不自信呢?
作者給出了五種原因,分别是:
(1)過高的期望值。
(2)苛刻的自我評價。
(3)過分關注恐懼。
(4)缺乏經驗。
(5)缺乏技能。
如果我們推論一下,也就是說,自信往往是由以下幾方面決定的。
首先,自信與你對結果的期望值相關。誰都不可能是常勝将軍,凡事苛求盡善盡美,不能忍受絲毫的失敗,必然造成很大的壓力和焦慮,自然影響自信。
人生就是如此,無論你多有天賦或多努力,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們可能有的時候很容易就實現了目标,有的時候注定會慘敗。
即使是被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的邁克爾·喬丹也曾說過:“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投丢了超過9000個球,輸了差不多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可以投進制勝球……而我卻投丢了。在人生中我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失敗。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成功。”
第二,自信與你對自我的評價相關。如果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對自己要求嚴苛,習慣低估自己,一旦犯錯和失敗,更是全盤否定自己,也會極大地破壞自信心。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台生産借口的機器,總會産生這樣那樣的消極想法,尤其是當自我評價低的時候。
大腦“找借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設置障礙,還沒行動便覺得前進路上的障礙和困難重重。自我批判,找出各種自己不能勝任的原因。與别人比較,拿自己與做得更好、更有天賦或處境更好的人相比。
預測最壞,凡事先想到最壞的結果。以及完美主義,總是害怕不能把事情做得足夠好;冒牌者綜合征,總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是假貨、赝品、冒牌者;一味地重溫曾經的失敗。
總之,給自己尋找各種理由,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做不到,那麼又怎麼能夠自信呢?
第三,自信與你是否深陷恐懼相關。我們從小被灌輸的理念是恐懼是懦弱的象征,成功的人士不會感到恐懼,我們要努力減少、消除它。
于是,我們學會了去恐懼自己的恐懼,并且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而焦慮,因為自己的緊張而更緊張。形成惡性循環,讓自己跌入恐懼陷阱。
而一旦形成對恐懼的“經驗性回避”,也就是不斷努力回避或想擺脫它,恐懼反而變得更加強大。因為經驗性回避就像是一個情緒放大鏡:把恐懼變得越來越大,而我們在恐懼陷阱中就會越陷越深。
事實上,當你害怕的是一種情緒、感覺或知覺,而你一直努力回避,就永遠也不能克服對它的恐懼,也就無法自信。
第四,自信與你的經驗和技能相關。這個比較好理解,你讓一位訓練有素的發型師給你理發,比讓一位新手更能為你設計出理想的發型。因為他有理發的經驗和技能。
俗話說“熟能生巧”,沒有所謂的天賦,那些看起來頗有天賦的人,其實不過是刻意練習的結果,他們做過的大量練習,遠遠多過我們要達到他們的高度所需的練習量。
從這一方面來說,你的自信,你的底氣來源于你的專業素養,當你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和行動,積累了經驗,鞏固了技能,你的自信必然随之增加。
(三)怎樣才能做到持久自信?我們已經了解了什麼是自信的陷阱,以及導緻我們不自信的根源,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起持久的自信呢?我們一起看看作者的建議。
作者給出的建議是以ACT為根基的,什麼是ACT呢?
ACT是接納承諾療法的簡稱,屬于“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史蒂文·海斯提出,随後在全球範圍内傳播應用。
它的核心是,不以消除人們的負面情緒為目的,也不以實現人們通常定義的“積極生活”為目的,甚至不以減輕心理疾病的症狀、減少心理痛苦為終極目标,而是引導我們放棄與生活中那些不可改變的現實的糾纏,把注意力投注到自己真正想要追尋的生活上。
本書作者就是ACT療法的受益者,通過學習,他改變了自己,并寫下這些收獲持久自信的辦法,幫助更多的人。
一是與消極想法解離。
想法會影響行為,心理學家将隻有自己知道的體驗稱之為“私人體驗”。人類大腦和神經系統最常産生的私人體驗包括五種:情緒、記憶、意象、想法、感覺。
當我們缺乏自信時的私人體驗,通常是産生恐懼、焦慮等情緒;關于過去的失敗、錯誤的記憶;關于情況變糟的意象;關于失敗、災禍、做錯事、不夠好和放棄的想法;心跳加速、口幹舌燥或胃部不适的感覺。
說到底,當我們不自信的時候,是大腦在和我們說“我做不到”。這時,你不要讓它控制你的行動。你要學會與消極想法解離,也就是你是你,消極想法是消極想法,你要跟它分開。它就會失去對你的控制。
具體的做法可以嘗試三步解離法:注意到它;給它命名;使它失效。
舉個例子,你将當衆演講,可是這時你的腦海中出現的想法時,我會出醜,這就是消極想法,你必須與它解離,否則,你不可能自信地站上講台。
怎麼做呢?
首先,注意到它,我腦子裡有了消極想法。
然後,在心裡對自己說出來,我注意到自己有一個想法,我會出醜的。
接着,去看清它的面目,你可以用歌唱演繹法,用你熟悉的一首歌,把歌詞換成我覺得我會出醜的。
也可以用屏幕顯現法,也就是想象你在電腦屏幕上打出這樣一行字我覺得我會出醜的,而你可以随意變換字的大小形狀顔色。
你也可以采用小溪上的葉子的方法,想象眼前,有一條小溪,你把寫有消極想法的紙條放在小溪上漂流的樹葉上,它随着樹葉,不一會就流向遠方,消失不見。
通過這些方法,你就能看清楚消極想法不過就是一個想法,不過就是一些詞句罷了,你又怎麼能讓這些詞句來左右你的行動呢?
持續做這些練習,你就能與消極想法解離,負面信念會越來越少,相應地會越來越自信。
二是遵循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這裡的價值觀是指行動的方式和特征,包括你的生活主張和原則是什麼,你努力培養的個人品質和性格優勢是什麼?比較常見的價值觀包括信任、忠誠、開放、正直、平等、尊重等。
我們來看兩個登山者的故事。漢克和傑克兩人都熱愛登山,技術水平也差不多,但是他們兩人對登山持有非常不同的态度。
先看漢克,完全是以目标為導向。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用最短的時間登上頂峰。
所以,他很少感到快樂和滿足,而是關注自己還沒爬到山頂這件事,一路攀登,一路不斷地給自己壓力。
而傑克的登山方式,則是以價值觀為主導。他有着和漢克同樣的目标:迅速登上山頂。
但是,他更加明白自己的目标是提升登山技術、欣賞沿途風光、勇敢地行動、挑戰自己、鍛煉身體、探索和發現。
所以,在登山的過程中,他仔細品味向上攀爬的每一刻。
一個以目标為導向,一個以價值觀為導向,一個生活在自己給自己的巨大壓力和長久的挫敗感中,而另一個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步,即使他無法實現目标,也會因為踐行自己的價值觀而收獲巨大的滿足感。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價值觀上,就能真正行動起來,也就能體驗到成就感和意義。
作者建議選擇一個生活領域,比如愛、工作或娛樂。
厘清價值觀。思考自己想塑造什麼樣的性格特征?想發展什麼樣的個人品質?想堅持的是什麼?
然後設定目标。你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長遠目标分别是什麼。
再制訂行動計劃。從重要的短期目标着手,從今天就開始做。
有了價值觀的激勵,有了清晰的目标,由簡入繁,會逐步積累起自信。
三是執着于當下的行動。
一旦開始行動,堅持用正念的方法去做。
什麼是正念?是指以開放、好奇、靈活的方式去注意。正念中的參與意味着,就像我們放下一本書那樣,放下頭腦中的那些想法,去注意自身體驗。
與消極想法脫鈎,給令人不适的感受創造空間,全身心投入到手頭的任務中去。
書中提到了喬·辛普森的故事,根據他的故事拍攝有一部驚心動魄的記錄片《觸及巅峰》。
喬·辛普森是英國的登山專家,1985年,他和一位同伴在攀登秘魯的過程中,不慎落入冰縫中,右腿骨折,膝蓋粉碎。
他的同伴以為他已經死了,割斷了救生繩,獨自回到營地中。
但是,辛普森硬是憑着強大的毅力,堅強的意志,在冰天雪地,懸崖絕壁中,拖着受傷的腿,用了三天時間,連蹦帶爬,最終到達營地,成功絕境求生。
他沒有選擇必然的死亡,而是選擇了努力地活下來;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堅定行動;他沒有選擇被打敗,而是選擇了堅持;他沒有選擇絕望,而是選擇了勇敢。
當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到當下所做的事情之中,當你每一次跌倒,想放棄的時候,想想辛普森的故事。
失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事,要以尊重、不評判的方式承認錯誤,直面失敗,并把它變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汲取繼續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必然收獲自信滿滿。
《自信的陷阱》這本書中有一句話:“隻有我們自己開始行動了,才是旅程真正的開始。”
如果你要等到有了自信的感覺,再開始大膽地嘗試,那麼,大概就要永遠等下去了。
希望大家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從邁出行動的第一步,自信必會在内心生長發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