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勞動教育研究創新之處

勞動教育研究創新之處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8-04 05:53:24

下雨天,馬路上的雨水箅子可能會被樹葉、雜物堵塞,導緻排水不暢形成積水。“前不久我們有兩名初三學生使用百葉窗的形式,利用物理和數學課上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這個大問題,發明了新型百葉窗式可自動開合的雨水箅子。”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工具的改進與發明》課程負責老師姜鳳敏自豪地說道,學生在勞動課上的發明成果不僅成功申請了專利,還與相關部門完成了技術轉讓。“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在實際街道上完成示範鋪設。”

2021年5月,海澱區被教育部評為96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之一。海澱區教委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作用,以“科技 ”勞動教育為特色,着力建設科技引領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像人大附中這樣,凝練勞動教育課程理念,建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擴大勞動教育影響範圍,引領學生不斷創新,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解決身邊問題,促進社會發展,提升勞動教育育人空間的學校越來越多。用科技提升勞動課的“生命力”正在成為海澱區越來越多中小學校的共識。

“科技範兒”十足的勞動課

制作簡易的北鬥氣象站,觀測溫濕度、監測水位……2021年起,人大附中開設了《校園北鬥氣象站》課,百餘名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着科技的神奇和快樂。

為何開設這門課程?人大附中老師紀朝憲解釋,在學校勞動課農業模塊中,很多學生種植了中草藥,“當時受疫情影響,他們不能到校,但特别關心植物生長狀況。學生就想設計一套智能氣象檢測系統,遠程監測控制各種氣象數據,為農作物提供更精準的養護。”同時,我國研發的北鬥導航系統能夠提供精确的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通信等服務,“我們也想讓學生通過設計北鬥氣象站,了解北鬥導航系統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新時代的北鬥精神。”

此外,紀朝憲也用拓展性任務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比如可以跟智慧農業結合,實現氣象數據觀測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自動澆水、自動施肥等功能。也可以基于北鬥導航系統進行創新應用的設計,讓學生掌握新時代背景下必備的勞動知識技能。”

不隻是校園北鬥氣象站。植物染、工具改進與發明、虛拟現實技術、數字建模與3D打印技術、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電子控制技術……打開人大附中學生的課程表,會發現各種各樣“科技範兒”十足的勞動課。

勞動教育研究創新之處(用科技提升勞動課的)1

人大附中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學校供圖

該校勞動教研組組長、北京市特級教師李作林告訴記者,目前,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主要有課内必修和課外實踐活動、志願者服務等,涵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個領域。其中課内必修課分為傳統工藝與生活技術、校園勞動服務、生産勞動實踐、生涯規劃四大模塊,包含40餘個主題和實踐項目。與此同時,勞動課并非隻面向初中,在高一年級也開設了勞動教育必修課。2020年9月,學校成立勞動教研組,校長劉小惠親自主持學校勞動課程體系的建構,本着“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理念,着力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汽車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入先進與智能車輛技術創新實踐基地實驗室,拆解汽車、研究工作原理;對生物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入五大植物艙,專注于芯片研究可選擇進入一生一“芯”項目;喜歡地質地層研究可以選擇人工濕地建造項目……在北京一零一中,勞動教育不僅與科技相結合,還為培養創新人才服務。

勞動教育研究創新之處(用科技提升勞動課的)2

北京一零一中英才學院學生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高科技項目。 學校供圖

“我們學校的勞動教育不隻是在勞動課上,而是融合在各個課程和活動之中。勞動課程都有相關的學科老師作為指導,開闊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實驗、探究等方式獲得勞動體驗,學習勞動知識和技能,感悟勞動價值,培養勞動精神。”海澱區勞動教育帶頭人、北京一零一中學生處副主任吳雅雯表示,除面向全體學生的勞動課程外,為培養創新人才,學校還通過英才學院選拔對某個學科或領域感興趣的學生們,并為其提供20餘個高科技項目。

引入高校、科研院所資源

海澱高校林立、科研院所衆多。如何利用科技資源聚集的優勢,探索勞動教育與科技有機融合的實施路徑?

在教室頂部安裝專業電源設備、窗台上擺放着一排排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可以通過感受喉部聲帶振動而識别語音的專業設備……11月1日,在人大附中新改建而成的智能感知實驗室裡,課程教師鄭曉告訴記者,作為生産勞動實踐模塊的其中一門勞動課,學生們可以在實驗室裡研究智能感知技術,并運用所學編程和智能硬件技術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實際問題,提高同學們創造性勞動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人大附中充分利用周邊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業資源,基于學生發展需求,開設面向未來的新型課程。無人機科學工程實驗室、智能感知實驗室就是學校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實驗室。

在人大附中,用于勞動課的專業實驗室有十幾個,其中不少都得到了高校的支持。同時,在課程教研中,高校的專業力量也參與其中。比如人大附中的勞動教師何玲燕與生物老師王肖月合作開發的植物染課程,在北京服裝學院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跨學科的實踐與探索:體驗古老的植物染技藝之外,學生還要尋找染料固色的秘密;甚至來一次染色的“考古”,同樣是提取栀子的顔色,古代與現代有何不同?與高校合作開發勞動課程,是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措施。通過這種方式探索“雙師多能型”勞動教師的培養路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進了學校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勞動教育研究創新之處(用科技提升勞動課的)3

人大附中學生體驗傳統的植物染技藝。 學校供圖

北京一零一中也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展開了親密合作。2020年9月,該校英才學院正式揭牌。這是一零一中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創新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聯手創建的,國内高水平的專家和院士領銜在“英才學院”創建實驗室,并親自擔綱指導。

在中學階段即引入高校資源,突出跨學科、實踐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提前感知前沿科技、不斷拓寬探索的邊界,這樣的課程設置讓中學生受益頗多。

今年8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的第一屆“一生一芯”技術論壇上,在一系列由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為主體的報告發言代表中,穿着北京一零一中校服的黃益安和煙雨松尤為顯眼。在這次論壇上,兩人彙報了自己設計芯片的感想。

“這兩個學生就是通過英才學院的‘芯片集成電路實驗室’課程學習到的芯片知識。畢竟跟大學不一樣,高中的芯片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芯片的興趣、開發潛能。”吳雅雯說道。

借助“智庫”培養師資

新版勞動課程标準發布、勞動課進課表、每周保證1課時教學……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對勞動教育教師也提出新的挑戰。

對于沒有專職勞動教師、兼職勞動教師“所知不多”這些現實困境,如何破局?海澱區教委充分發揮了海澱教師進修學校和海澱區教科院兩大“智庫”的引領作用。

今年9月22日,海澱區2022年中小學勞動教育系列培訓的第三場活動如約而至。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基于課程标準的勞動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采用“線下 線上”的方式同步開展,吸引了來自全區94所中小學、300餘位負責學校課程建設、勞動教育的幹部教師參與。

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林秀豔表示,自今年4月起,僅大型培訓就已經開展了三次,每期聚焦不同主題,邀請學校分享經驗、專家進行指導,“幾乎覆蓋了每一所中小學校。”林秀豔表示,為了給老師們提供精準指導、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培訓前都會進行調研,調研中發現有些學校的勞動活動比較零散,并不能稱之為課程,同時專業師資缺乏,部分學校也存在着如何利用好周邊場地、科研院所等資源并将之變成自己學校勞動教育特色等問題。

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課程指導中心老師劉麗麗曾在培訓中以《勞動項目、任務群到勞動課程體系的發展與策略》為題做主旨報告,詳細講解如何把零散的勞動活動、勞動項目或任務群搭建成為完整的課程體系。

“勞動活動與課程最大的區别在于勞動課程是系統化的設計。”劉麗麗解釋,學校有很多像清掃校園、校内服務等勞動活動,可以設計成校園垃圾分類課程,在這個課程中可以設計三大模塊,比如第一個模闆為“垃圾分類我行動”,學生可以思考校園内的垃圾主要是什麼、從哪裡來的、垃圾處理的完整流程是什麼;第二個模塊“垃圾變寶巧設計”,讓學生思考垃圾再利用的方式,比如堆肥;第三個模塊“綠色家園共創造”,讓學生通過前兩個模塊的學習認識到通過自己的行動、服務踐行美好的未來,比如垃圾分類志願服務等等。

專業的指導、優秀學校的經驗分享,讓勞動教師們更好地理解了新課标下勞動課程系統設計的要點,也找到了可落地、可參考的實踐路徑。

海澱區教科研老師張紀元介紹,截至目前,海澱區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已形成三種模式:一是針對勞動教育教師共性發展需要,集中優勢資源,邀請中國教科院、北師大、首師大等專家開展勞動教育專題培訓;二是針對勞動教育教師個性發展需要,形成了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帶頭人 行業專家的勞動教育教師指導團隊,組織專業人員對學科專業教師及兼職勞動教育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三是邀請有專業特長的家長、社會熱心人士等擔任勞動教育指導教師,實現1 1>2的教育效果,有效推進勞動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覆蓋春夏秋冬四季的《海澱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地課程》《海澱區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指導手冊》《海澱區3-18歲學生家庭勞動教育任務清單》……師資培訓的同時,海澱也為老師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支持,讓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自由選擇勞動課程。

到2025年,建成50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今年暑假,北京一零一中校内的桃林碩果累累、桃子飄香。150餘名學生回到校園,變身“小桃農”收獲果實。通過線上義賣,同學們利用自己親手種植、養護、采摘的桃子賺得了“第一桶金”,這些款項将捐助給該校對口支援的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的學生。

勞動教育研究創新之處(用科技提升勞動課的)4

北京一零一中學生參與桃樹管理課程。 學校供圖

吳雅雯告訴記者,2021年1月,該校課程教學中心設計開發了“校園桃樹園藝課程”,學校非畢業年級的學生都參與了桃樹管理課程,每個班級認領一兩棵桃樹、選派兩名桃樹管理員,學生們跟着專業的園藝師從剪枝、疏花、疏果,到施肥、病蟲害防治、套袋,再到采摘、果實的品質鑒定,體驗完整的桃樹種植養護過程,學習其中的科學知識,體會勞動的艱辛與不易。

除了這片桃林,北京一零一中還充分發揮家校社聯合育人的功能,走出校園,開拓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比如與香山革命紀念館合作,成立紅色故事志願講解團;與圓明園合作,參與走進圓明園志願活動,為遊客免費提供中英文曆史講解。

學校勞動教育發展從來不是“單兵作戰”,需要家校社共同發力,也需要從頂層設計到校園實踐的統籌規劃。

2021年5月,海澱區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此後,海澱區委教工委、區教委組建專項領導小組,為統籌推進勞動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将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工作納入區“十四五”教育改革重點任務中,制定了《海澱區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對全區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标體系、課程體系、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評選97所區級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實驗學校和研究學校,組織84所學校參與勞動教育課題研究,評選出區級勞動教育學科帶頭人25名,對全區各學校主管勞動教育的幹部教師進行培訓指導。

與此同時,海澱區也在不斷建設多層級、多形态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群。

“幫助學校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更有效地對接,找到适合學校的基地課程。”海澱區教委德育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也有助于銜接校内、校外,聯合社會力量推動勞動教育發展。

該負責人透露,目前,海澱教委正在積極謀劃在海澱北部利用海澱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中心挂牌海澱區中小學勞動教育總部基地,“用它來引領所有的基地建設。”同時,在海澱南部成立海澱區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中心,利用專家資源優勢,指導學校的勞動課程建設。

根據計劃,到2025年,海澱要在全區建成50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200節勞動教育精品課。目前,首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評選已提上日程。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