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遊降魔篇講了什麼道理

西遊降魔篇講了什麼道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23:03:30

西遊降魔篇講了什麼道理?昨天,回看了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看完發現,其實并沒有當初認為的那麼差,當初的失望隻因期望過高,豆瓣評分也緩慢上升到7.2這次看完,油然而生的情緒是可惜,就像一盤菜,從食材、刀工、品相都很完美,唯獨缺了鹽,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西遊降魔篇講了什麼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西遊降魔篇講了什麼道理(從西遊降魔篇來看)1

西遊降魔篇講了什麼道理

昨天,回看了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看完發現,其實并沒有當初認為的那麼差,當初的失望隻因期望過高,豆瓣評分也緩慢上升到7.2。這次看完,油然而生的情緒是可惜,就像一盤菜,從食材、刀工、品相都很完美,唯獨缺了鹽。

在影片結尾,文章扮演的唐三藏抱着舒淇表白之時,我看的非常尴尬,不得不腦補這是周星馳借着電影來自我表達。影片的愛情線處理的非常不好,和豬妖打完一場之後,段姑娘怎麼就莫名的愛上唐三藏?在觀衆視角來看,此時的男主毫無可愛之處,我們不得不認為段姑娘有些異于常人的“瘋癫”,之後的段小姐和手下演的那場戲,更加佐證了這一點。

唐三藏的頓悟是,男女之愛也屬于世間大愛的一部分。這個道理可能是對的,但邏輯實在有些繞,觀衆一時轉不過來。

導演試圖講的故事是這樣的:唐三藏愛衆生,但距離覺悟大愛,唯獨缺乏男女之愛;而限于戒律,他在壓抑自己的感情。直到愛人離世,他才敢于面對真實的自我,最終悟道。

同樣的悟道過程,《青蛇》裡的法海,《大塊頭有大智慧》的大隻佬,處理就更為娴熟和符合邏輯。當然,更加比不上《大話西遊》。

拆解《大話西遊》中至尊寶的覺醒線,幾乎是一個典型的“英雄之旅”:平穩生活(當山賊)——遭遇挑戰(妖怪來臨)——迎接導師(菩提老祖)——更大挑戰(牛魔王)——迷失自我——接受自我(帶上鋼圈)——王者歸來(蓋世英雄)——回歸(取經)

而《大話西遊》的高明之處,還不止如此,它還至少存在另外兩條“英雄之旅”,一條是孫悟空的成長之旅,從當初桀骜不馴到最終的理性回歸,至尊寶隻是其迷失的過程;另一條是至尊寶的愛情線,在懸崖上,他對白晶晶說“我不希望你看到我的時候,心裡想的是另外一個人”;在水簾洞裡,他對觀音說“她在我心裡留下一滴眼淚”;在最後的城牆上,他借着武士的身體說的那句“我這輩子都不會走”。

這三條線水乳交融彼此互文,就像一杯有着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的雞尾酒,任何一種都能醉人,何況是三種混合。

十幾年後,《大聖歸來》隻踏踏實實的用了一條線,就秒殺了各個年齡段,賺足了眼淚,“英雄之旅”的威力可見一斑。

但是,也有無數好萊塢電影用了“英雄之旅”,我們也會感動,甚至刻意緻敬中國文化的《功夫熊貓》,距離《大話西遊》和《大聖歸來》那種,靈魂深處的震撼,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中國版的“英雄之旅”有着獨特性。

湯顯祖是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雖然學術界認為他們東西雙璧地位相當,但中國的傳統文化畢竟已成往事,如今走出學術界,知曉臨川四夢的人,屈指可數。

在早期,西方的小說和戲劇,總是拼命渲染真實,比如《魯賓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在出版之後,一口咬定這是其個人真實經曆,直到生涯晚期才被迫承認虛構。這個傳統一直影響至今,今天好萊塢的編劇理論,也在如何營造真實氛圍,盡快使觀衆代入其中,下足了功夫。

但中國則不同,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本身就是虛幻的,《水浒傳》和《紅樓夢》,開篇就是星宿下凡和頑石曆練;湯顯祖的《邯鄲記》《南柯記》《牡丹亭》故事都起源于一場夢。按照西方戲劇理論,這是解釋不通的,假故事何以承載起真感情呢?

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一段話,可以解釋這一“真假之辯”: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魯濱遜漂流記》也好,好萊塢電影也罷,屬于王國維口中的“有我”之境,觀衆必須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或主角的視角,方可完成情緒的傳遞。中國文化中,有獨特的“無我”之境,用夢來開頭,自始至終都告訴觀衆這是假的,實質上呈現了一種“無我”之境,不同的觀衆、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生階段,都能各取所需,因為“無我”所以反而充塞天地無所不包。

王國維又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浒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

中國作家或者導演,一生中的代表作,必然是“無我”和“客觀”的,我們可以數出無數這樣的作品。

《西遊降魔篇》差就差在這裡,這部片子的編劇群裡,絕大多數都很年輕,合理推測他們深受好萊塢編劇理念的影響,自我表達的欲望太強了,不懂中國文化中的“留白”和“寫意”。

其實還不僅這一點,還有一絲微妙的不同,西方“英雄之旅”故事中,英雄能夠取勝,在于拔出了“石中劍”,戰勝敵人靠的是“外部力量”,比如獲得了某樣絕世兵器、得到其他勢力的支援、發現了敵人的某個弱點,等等等等。

但是,經典的中國故事不是這樣的,英雄靠的是“内在力量”。《大話西遊》和《大聖歸來》,主角自身本就具備力量,隻是被壓抑或被遺忘了。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我們靠的是,自身的覺醒和頓悟。同時,塵世中經曆的一切,都是個人成長和求道的路徑,當看待世界的眼光變了之後,也能發現蘊藏于自身的力量,哪怕最終的結局多半是看破紅塵,但那也意味着無欲則剛,塵世中已無人可以傷害自己。

小說和戲劇是從明清還是興盛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發展到它的鼎峰。從孔子開始,中國人就不相信塵世之外的力量,一路到王陽明的心學,從知識階層到平頭百姓,大家形成這樣一種共識:

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能感動中國人的,是這樣一類故事:客觀描摹人的真實處境,曆經磨難,退無可退,一朝頓悟,原來我就是齊天大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