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安塞腰鼓制作方法

安塞腰鼓制作方法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7 07:08:52

安塞腰鼓制作方法(說不盡的陝北民俗------安塞腰鼓)1

第二年春節,我們西安知青繼續參加扭陝北大秧歌,同時打上了陝北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橫山,在明代後期,由于災荒與農民起義,安塞已經人煙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橫山遷過來,也把橫山的腰鼓帶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曆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并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着陝北高原民衆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2009年國慶典禮等大型活動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國等其他國家進行表演。

陝北腰鼓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曆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于它流傳的時間長、範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緻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裡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呐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當時,打腰鼓,我們隻會幾個簡單的動作,而且是随着秧歌隊在行進中打,根本不像安塞人那樣,打得那麼帶勁,變化那麼多樣。北京在延安插隊知青,著名陝北民俗文化專家王克明講了他接觸到的陝北橫山大秧歌。

“我們村從榆林橫山縣逃荒來的人多。劉應舉老家在橫山雙城鄉沈家壕村。1947年那邊幹旱,他家南下延安,1954年遷到餘家溝,住進一院土窯,二十年沒錢接石窯口子。這人話不多,慢騰騰,甚至有點兒瓷哼哼。笑時憨憨的,常閉起嘴,小眼睛也一塊兒閉。他當生産隊長時,呐喊罷了,個自扭頭上山,一步一搖,慢漢不怕山高。我們跟沒跟上,他不着急。可沒想到,腰鼓場上,他讓我們大吃一驚。

白羊肚手巾系他腦上,黑棉襖棉褲穿他身上,一根長腰帶系了幾圈,羊毛襪外面穿遍納鞋,憨憨笑着被我們推進場中,抿着嘴尴尬。但鼓點兒一起來,他忽然變了個人。隻見他眼睛一閉,雙肩一抖,人還沒動,下巴先擡,左右晃頭,一股子“能”勁兒端了起來。大鼓一錘,他先慢踢一下右腿,沉穩。然後兩個肩頭一抖,胳膊并不伸直,就甩上甩下,鼓槌紅綢劃出曲線。敲過腰鼓,略略一沉,又緩擡肘,甩小臂,從下往上交叉,兩條弧線,前錘打到後鼓。再“唰”地一展,腰胯一擺。待雙肩再抖時,他已是蛇形身段,一溜曲線。便甩左腿,踢右腿,掏腿轉身,跳起換步。左腿甩在右腿彎後,又往起一蹦,兩腿彎曲叉開,蹬在黃土地上。剛剛踏起煙塵,我們還沒叫好,他接着抖肩甩胯,轉身帶腿。眼還閉着,嘴還抿着,卻更搖頭晃腦,得意恣意非常。他不是伸胳膊乍腿四面堅決,而是發力比較收束,張弛很是有度,緩急和諧,連貫靈動,轉身時甩出曲線,踢打中往上螺旋,旋轉生風。

這不是我們打的那種腰鼓,不是岑彭馬武氣勢陽剛,讓人看他外在英勇,以為是戰場上無敵手;而是忘我無我神氣活現,隻管個自自在随心,分明是頭頂上有神靈。他說老人手上就這麼打腰鼓。那是男人氣概,但力度有範兒,節奏有韻。核心不在打,而是轉,身子一抖一晃一旋轉,就甩起胳膊甩起腿。甩起來了,就曲線了,行雲流水,團團黃塵旋轉上升了。

中國古代,戰鼓在軍官手裡,指揮打仗不走神兒,顧不上蹦跶。大敵當前,士兵都手持兵刃,咬牙切齒,沒人跳舞。歐洲打仗,可能伊特魯裡亞就開始密集隊形,後來排隊敲鼓,節奏通通,生死關頭,保持戰陣,誰敢漾跶?在劉應舉的腰鼓前,能深切體會,腰鼓不是軍用的,戰場上出不來這靈韻。腰鼓是秧歌裡的舞蹈,不是戰場上的舞蹈,而秧歌本來就是驅鬼逐疫、溝通人神的傩儀“禓(yáng)歌”。隻有在通靈通神的需求中,才生出節奏裡的舞動跳躍和旋轉升華,産生這種劉應舉曲線,産生老腰鼓。腰鼓的起源跟敵人無關,和神靈有關,所以能行雲流水,連貫和諧。看陝北出土宋金畫像磚上的腰鼓,也身姿曲線,動作收束,就轉就甩,飄起腰帶,而不是面對敵人,生死考驗。

上古就有鼓了。腰鼓呢?有學者認為新石器時期東亞這邊就有了,也有說公元前一世紀古印度的“達馬魯”是最早的腰鼓。宋金有畫像磚描繪打腰鼓,不說明打腰鼓起源于宋金。就像漢代有畫像石描繪野合,不說明野合起源于漢代。東晉十六國時期,作為佛教、祆教樂器,細腰鼓跟着神一起,從印度傳入中國。同時來了直筒的羯鼓。細腰鼓用手拍,羯鼓是用棍兒打。公元六世紀的宗教雕像,已有腰鼓挎在左側了。細腰鼓原來多陶瓷燒制,用鐵圈固定兩頭鞔皮,或用繩子拽緊皮子。後來北宋有人記“腰鼓……亦有用木為之者矣。”南北朝時候,娃娃家已玩兒腰鼓。《宋書》《南史》都記,蕭思話成器之前,十歲時很讨人嫌,不念書,到處浪,愛騎到房梁上打細腰鼓,沒完沒了,吵得四鄰不安。隋唐宋遼,很多奏樂用腰鼓,宮廷、官府都有。兩宋時候,這樂器進了軍樂團,和别的樂器一起演奏破陣樂舞之類。這大概是腰鼓跟軍方有關的最早記載。

跟用于軍樂同期,腰鼓經曆了幾百年傳播過程後,兩宋時有記載,它已在民間廣泛使用了。民間不打仗,用它幹嘛?作為節奏樂器,鼓從來與神息息相關,其實它本來就是法器。早在東漢,鄉人就“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在世界各地的薩滿教儀式中,鼓都占據最重要的地位。腰鼓就是跟着神,跑來東亞的。民間引進以後,其實還是用作法器。宋代《荊楚歲時記》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曰‘蠟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這是很早的民間打腰鼓記載,應該接近腰鼓本來目的。人并沒有驅鬼逐疫的能力,而是用節奏樂器、各種法器調動神的積極性。和腰鼓一起,還有晃子、虎铮、旋子、小镲等,應該也都是法器。祭祀的神聖化産生人類需要的精神力量,穿越世俗空間,請來神的能力。這樣的禓歌——秧歌目的下,腰鼓不表現豪放、粗犷、激越、張揚、叮咣五四。它早先是為了通神娛神,後來是為了拜神求神,都不是為了人定勝天吓唬神。”

我們當時隻知道“安塞腰鼓”,在當年舉行的“延安地區文藝調演”中,安塞代表隊出場的壓軸節目就是“安塞腰鼓”,幸虧我們所在的延安縣代表隊整體節目好,才得了整個調演的第一名,但“安塞腰鼓”确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