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7:12:06

長達200多年之久的明朝曆史中,湧現出了許多形象迥異的中國将領。後世對于這些将領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同時期或者後人的筆下,這些将領的形象或記載大同小異,或大相徑庭。甚至在不同的戰争階段,這些将領的形象也會發生變化。劉綎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劉綎在中國時主要活躍在西南戰場,大多數時間在平定西南少數民族的叛亂。其在朝鮮戰場的事迹,國内記載相對簡略,且大同小異。與朝鮮方面相同的是,劉綎的死節得到了明朝人的贊揚與懷念。因此多數成書于薩爾浒之戰後的明朝史籍,對劉綎亦抱有同情與尊重之情。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1

或許在同情與尊重的影響下,劉綎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又得到了不同的塑造。這就涉及到了中朝雙方關于劉綎作戰的争論。劉綎因在壬辰戰争的第二階段消極避戰,與朝鮮君臣的關系跌到低谷。而據中國方面的記載,劉綎不僅沒有消極避戰,反而位列第二,功勞僅次于陳璘。邢玠在給明廷的上疏中,明确說明了劉綎的功勞:“劉綎率各将士先以計誘行長,随進大兵攻圍倭城。各兵奮勇,奪獲倭橋,屢戰屢勝,殺傷不計其數。”“劉綎原在西路堵截行長,督兵大戰,擒獲見解倭将阿幹答力思結,及從倭馬過什羅哆嘧馬搭也門。及乘夜攻破行長住城,行長逃遁。”“劉綎乘倭等渡,急擊,行長拼死奔逃得脫。”可以看出,邢玠對于劉綎的述是與朝鮮君臣完全相反的。

邢玠的報告奠定了中國史籍對劉綎的基本記載。在此之後,雖然對于劉綎的具體行為各家史籍有所不同,但卻都基本承認劉綎的功勞。邢玠的報告中隻是談到了劉綎力戰有功,卻沒有詳細地述作戰過程,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劉綎曾㓿計誘行長。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2

關于計誘行長,雖然邢玠沒有說清楚,可之後的中國史籍卻對此有不同的詳細記載。在《兩朝平攘錄》有如下記載:

劉綎任西路統率,所部居水源地方,攻順天倭寨。倭寨近大海中,劉兵不能達,乃謀襲惟敬故智,欲誘行長出會擒之。因遣間使吳宗道等入倭營,告行長曰:“先鋒昔年曾以請封,與中國盟誓,本出誠心。特緣清正狡謀,惑亂關白,緻有今日。我天兵遠來異國,爾衆亦渡海間關,令兩下師老财匮,終非久計。今提督欲親會通好,仍結前盟,以遂夙願。”行長初猶未信,後通事累次往,綎皆單騎候于中道,以示不疑。行長觇知,因信諾。八月一日相與約定。行長将出赴會,而綎部中一倭千總密洩其謀,行長大驚,起,中道遁去。綎計不就,遂率兵進攻。失利,回。監軍王士琦聞報,怒綎不用力,傳令縛綎坐營。綎懼,不敢歸,乃督諸将奮勇還戰,遂大勝倭,斬獲頗衆。倭敗,入釜營,不敢複出。

據此記載,劉綎确實有過計誘行長的行為,隻是由于部下洩密而失敗。在誘捕失敗後,劉綎繼續攻打行長,直至勝利。但在明朝其他史籍中,劉綎計誘行長卻是一種說法。這些史籍包括《武備志》、《全邊略記》、《國榷》、《明史紀事本末》、《罪惟錄》以及《明史鈔略》等。其中,《武備志》成書時間最早,但史料應是縮寫自《兩朝平攘錄》的朝鮮部分。《全邊略記》時間次之,但對于這段的記載卻有所不同。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3

據《全邊略記》載:

劉綎逼行長營,使吳宗道約行長為好會,行長許以五十人往。綎大喜,分布諸将,四面設伏,令健卒詐為綎,而綎詐為卒,執壺觞侍。令軍中曰:“視吾出帳,即放炮圍倭,衆亂斫之。”翌晨,行長果從五十騎來,僞綎磐折迎于帳外。及席,行長顧執壺觞者曰:“此人有福氣者。”綎驚愕,置壺觞而出。司旗鼓者驟傳炮,伏兵盡起。行長騰躍上馬,從騎一字雁列,風剪電掣,旋轉格殺。遊擊王之翰率黔苗兵來援,倭始奪路而去。明日,遣人謝宴,綎亦遣官謝,謂登席放炮,敬客禮也,誤生疑心。行長唯唯。遣使綎巾帼。綎進攻城,行長潛出千餘騎扼之,綎敗北,喪士卒千餘。

對比《兩朝平攘錄》中的記載,就會發現兩者的不同:一是劉綎使人化裝成自己誘捕行長。二是劉綎在誘捕過程中被行長識破,因而驚慌失措,打亂計劃,行長趁機逃跑。三是劉綎想要故技重施,結果被行長用巾帼女裝羞辱了一番,劉綎因而攻城,最終失敗。

雙方在劉綎誘捕行長的過程上大相徑庭。這裡就涉及到劉綎究竟如何計誘行長,結果如何的問題。考諸相關朝鮮史料,即可發現,雙方在叙述上都有問題。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4

首先是李德馨傳回的戰報:

本月(九月)二十日,行長欲與劉提督相會,提督以旗牌王文憲假稱提督,虞候白翰南假稱都元帥,方欲相見之際,天兵徑先放砲,行長大驚,走入窟穴,盤果麥肉之物,狼藉于曳橋十裡許。天兵一時進薄賊窟,舟師亦趁時來泊曳橋前洋,賊氣已奪,不為出戰。(十月初七日)提督乘夜卷退,軍兵散亂。

同時代的趙慶男對此有更為詳細記載:

(九月二十日)劉将領諸将自九木亭進順天佛隅。行長已設講廳于綿紬藪下,先使數倭奉獻寶劍一雙于提督,因邀講約。提督許之。行長出大兵,陣倭橋五裡之外,自以三千兵進來。提督以劉中軍為提督威儀,元帥以兵營虞候白翰南,具兵使妝束,各率數百,徒手入送,議禮畢還歸時,三協合擊。時義智自流山來在倭橋,共設宴具。将至講廳,右協兵在西邊觇賊不密,先放火箭,喊呼突起。行長等驚駭退走。提督遂放火炮,督軍追擊。左協李芳春以馬兵先遮賊路,外陣賊兵護入二酋,餘賊未及入城者在途搏戰。凡斬九十八級,天兵被害亦多。大軍因進圍倭城。

(十月初七日)夜半提督領大軍,盡棄甲帳,而退屯于富有。

需要注意的是,趙慶男是當時跟随劉綎參與戰鬥的朝鮮人員,且《亂中雜錄》是趙慶男根據自己在戰争期間的随記編成的,因此其記載可信度極高。李德馨則是當時跟随劉綎的朝鮮陪臣,時刻向朝鮮朝廷報告戰況。結合李德馨、趙慶男所記,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劉綎确實曾讓部下假扮自己誘捕行長。但無論真假劉綎,都沒有與行長見面,更遑論行長識破真假劉綎。劉綎誘捕失敗後立刻進攻,沒有再次誘捕,但戰鬥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5

與中國方面一對照,便可看出中國史料在劉綎誘捕行長一事上多有演㓾誇張之處。尤其是《全邊略記》中的記載,給人一種小說之感。其實,仔細研讀《全邊略記》這段記載,就會發現此處與三國中的兩個故事頗為類似。行長識破劉綎之後的情況,更像是魏武捉刀的故事。

據《世說新語》載:魏武将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聞之,追殺此使。

對比看出,劉綎對應曹操,行長對應匈奴使者,“此人有福者”對應“此乃英雄”。而行長贈巾帼羞辱劉綎,則是諸葛亮贈巾帼羞辱司馬懿的翻版,“亮遺懿巾帼婦人之飾以辱之”。

這樣的描述給劉綎誘捕行長增加了一絲戲劇化的效果。

方孔炤所著的《全邊略記》成書于崇祯元年,就筆者所知,在此之前的相關史料并沒有類似的說法。此後的的多數史料多采用方孔炤的說法。或相同,或類似。大抵分為三類。如《國榷》、《明史紀事本末》,二書在此事的記載上基本因襲《全邊略記》。《罪惟錄》、《明史鈔略》二書中亦有相似的書寫,但細節之處卻與《全邊略記》不同。而《石匮書》中對于劉綎此段的記載隻有兩字:皆捷。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6

其中尤以《明史鈔略》為代表:

綎率所部居水源,攻順天倭寨。倭築寨逼海,綎不得達。乃使使绐行長為好會,行長許之,且言以五十人至。綎大喜,四面為伏以待。而令健卒詐為綎單騎候道中。綎顧為卒,執壺觞。侍令軍中曰:“視吾岀帳,即發砲圍倭。”明日行長果率五十騎來。僞綎磬折迎帳外。及席,行長顧見綎狀貌,奇之,數目之,曰:“卒安得若是。”綎大驚,置壺觞,出軍吏,驟傳砲。伏兵盡起,行長躍而騎,與五十人且戰且走,遂突圍去。遊擊王之翰率黔苗兵來援,倭已遁。明日,行長使使謝綎,綎亦使使報之,謂昨登席發砲,所以敬客,無他心。行長唯唯,複使遺綎巾帼。綎怒,督諸軍奮勇攻城,夜半薄城,三道并進。倭禦之,殺傷相當。

及寅不下,綎乃選銳士,由西北水口,以束草負土填濠,進坎而登,遂舉火中外夾擊。倭乃棄城走海。綎督軍追之,幾獲行長。石曼子來援,與陳璘鬥,行長從旁逸去,焚其舟二十艘,斬級一百六十,溺死者甚衆。而我軍前後失亡者千餘人。倭遁歸釜山營,不複岀,遂以捷聞。

在《明史鈔略》中,劉綎計誘行長的情節依然存在,但結果已與《全邊略記》所記完全不同。在此段書寫中,劉綎計誘行長失敗,受到行長羞辱,于是一鼓作氣,幾乎活捉行長。相比之下,《明史鈔略》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劉綎,《全邊略記》則塑造了一個敗軍之将的劉綎。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7

相同的情節,不同的結果,出現了劉綎的兩個形象。在兩個形象背後,有着更深的原因。實際上,這兩種形象背後所透露的,是作者對于戰争的态度與将領個人的态度。以《全邊略記》為代表的史籍,并不認可主戰派,因此對劉綎的書寫就十分負面,而以《明史鈔略》為代表的史籍,則是透露了作者對于劉綎本人的感情。

與朝鮮士人相同,明末對于劉綎的懷念,亦因其殉國。薩爾浒之戰中,劉綎與杜松犧牲,兩人受到了明廷的表彰與時人的同情敬重。相比起李如柏的不戰而逃,馬林的戰敗而逃,劉綎與杜松的犧牲顯得更為悲壯,尤其是劉綎作為當時的名将,在薩爾浒之戰中戰果最大,更令人同情尊敬。在這種情況下,時人紛紛向朝廷建議優待劉綎遺屬,為劉綎立祠祭祀。誠如楊鶴所言:“傷哉!宿将死而死矣。今(劉綎)家眷四口,大小家丁五十餘人,見在通州,朝夕所需,無人供應。

戰亡死事之家,酸悽痛楚之狀,臣誠不忍見聞也。臣仰見聖心恻隐,追薦陣亡,死者猶恤,況其生者乎!謹将劉綎家眷情節據實奏聞,伏乞敕下該部,查議妥确,給之資斧,差官護送,并請立廟,京師塑張承胤、杜松、劉綎、潘宗顔于中,餘各配祀,借此獎慰忠魂,鼓舞豪傑。”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8

薩爾浒之戰是明人及其遺民心中繞不過去的痛,因此楊鎬成了千古罪人。在批判楊鎬的過程中,與之相對立的,劉綎的形象則更顯高大。在這種情況下,楊鎬成了明人發洩不滿的對象,而劉綎成了明人寄托黍離之悲的對象,其形象不斷被拔高。正是基于此,《明史鈔略》、《石匮書》等史籍才會對劉綎進行誇大失實的記載。兩位作者在這兩篇“劉綎傳”後的評論中,很明确地闡述了楊鎬、劉綎與明朝三者的關系。

《石匮書》曰:劉杜不死于敵,死于鎬,死于如栢。鎬與如柏視棄劉杜如腐鼠,而朝廷亦棄之如腐鼠……迨後遼事大壞,而方思老成宿将如劉杜者,迄不可得。雖寸磔楊鎬,亦何益哉?

《明史鈔略》曰:悲哉,劉将軍之死也!……迹其所為,亦未必出韓忠獻、嶽忠武右也。而天下望之不啻方叔、召虎。朝廷倚重之亦然。所可怪者,以方叔、召虎之将,而乃付之庸懦昏耄之楊鎬,制之命而掣其肘……遂乃倉皇出師,賈勇深入,追奔逐北,斬将奪旗,以數千之衆,使敵人破膽,甚乃号哭遁逃。将軍至是,功雖不成,亦可答主知而謝天下矣。天下以征播讨蠻之功望将軍,因以悲将軍。至不待其兵之集,器械之具,而趣之出,以殺将軍,所以益悲将軍。自将軍死,而天下更無有如将軍者,益不得不悲将軍。

可以看出,兩位作者對于劉綎的同情,很大一部分來自楊鎬的無能。而對于劉杜的同情,又使張岱拔高了劉綎的形象,誇大了劉綎的作用。最後,對于劉綎的形象的拔高又轉化為對故國滅亡的遺憾。劉綎的形象在中國史籍中的形象,即是沿着這種思路受到塑造的。

楊應龍和劉綎啥關系(中朝兩國對他的評價為何兩極化)9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援軍将領的形象,在各種文獻中,出于不同原因,受到各種不同的塑造,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樣态。

劉綎形象的變化,就是立場與曆史記憶的變化。不同的立場導緻了對劉綎不同的印象,進而導緻了不同的評價。不同的評價又反過來,重新塑造在不同 評價下劉綎不同的形象。而随着曆史的發展,對明援軍的曆史記憶也在不斷發 生着變化,在曆史記憶的影響下,劉綎的形象有不斷發生着突變。可以說,在萬曆朝鮮之役中,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多都是由不同的曆史記憶造成。所以,追根溯源,理清問題的發展脈絡,找出曆史記憶發生變化的節點,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似是而非的問題的辦法。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文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