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老子國籍——古陳國人
史源《列子•仲尼》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顔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曰:“聖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之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緻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髒之知,其自知而已矣。”魯侯大悅。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譯文:陳國的一名大夫被派到魯國去訪問,以私人身份會見了叔孫氏。”叔孫氏說:“我國有一位聖人。”陳國大夫問:“不就是孔丘嗎?”叔孫氏說:“是的。”陳國大夫問:“怎麼知道他是聖人呢?”叔孫氏說:“我經常聽顔回說:‘孔丘能放棄心靈而隻用形體。’”陳國大夫說:“我國也有一位聖人,您不知道嗎?”叔孫氏問:“聖人是誰?”陳國大夫說:“老聃的弟子中有個叫亢倉子的人,學到了老聃的道術,能用耳朵看東西,用眼睛聽聲音。”魯侯聽到此事大為驚異,派卿大夫用厚禮去請他。亢倉子應邀來到魯國。魯侯謙虛地向他請教。亢倉子說:“傳說的話不真實。我能不用耳朵聽,不用眼睛看,但并不能改變耳目的作用。”魯侯說:“這就更奇怪了。那麼你的道術是什麼樣的呢?我很想聽聽。”亢倉子說:“我的形體與心相合,心與氣相合,氣與神相合,神與無相合,如果有極隐微的東西,極弱小的聲音,即使遠在八方荒遠之地以外,或近在眉睫以内,來幹擾我的,我一定都能知道。我也不曉得是我的七竅四肢所感覺到的,還是心腹六髒所知道的,它自然而然就知道罷了。”魯侯十分高興。過了些天把這事告訴了仲尼,仲尼笑了笑,沒有回答。
論述:上述史料不僅把庚桑楚定為陳國人,同時也把老子定為陳國人的史實,文中的結尾“仲尼笑了笑,沒有回答”所表何義,揣測一下孔聖人笑了笑的含義有兩個,第一、孔子壓根就不相信這些忽悠人的奇事,故而鄙夷的笑了笑,而沒有揭穿。第二、在孔子的眼裡,老子是宋國人,而不是陳國人,故而鄙夷的笑了笑,傳播的人居然把國籍都弄錯了,還在此傳播。
史源《列子•周穆王》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飨香以為朽,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将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譯文:秦國的逄氏有個兒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以後卻得了迷糊的病症。聽到唱歌以為是哭泣,看到白色以為是黑色,聞到香味以為是臭味,嘗到甜昧以為是苦味,做錯了事卻以為是正确。意識所到的地方,無論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沒有不颠倒錯亂的。一個姓楊的告訴這個孩子的父親說:“魯國的孔子多才多藝,也許能治好他的病吧!你何不去拜訪以下呢?”孩子的父親去了魯國,當路過陳國時,碰到了老聃,便告訴他兒子的病症。老聃說:“你的愚昧哪裡能知道你兒子的迷糊?現在天下的人對什麼為是、什麼為非搞不清楚,對什麼是利、什麼是害也糊裡糊塗,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本來就沒有清醒的人。而且一個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家傾覆,一家人迷糊并不能使一鄉傾覆,一鄉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國傾覆,一國人迷糊并不能使天下傾覆。天下人都迷糊,誰能糾正呢?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兒子的話,那麼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那哀樂、聲色、氣味、是非,又有誰能糾正呢?而我這些話未必不是迷糊。何況魯國的孔子,本為癡迷者卻遊閱于天下,又怎麼能解開别人的迷惑呢?你這樣抛費錢糧,不如趕快回家。”
論述:上述兩段出自先秦《列子》的史料中,均指出老聃是春秋時期的陳國人。而在老子生活的那個年代,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人已經是廣泛的社會共識,這其中主要原因有可能就是老子出生于陳國是世人共知的事情。
論證:為何先秦的一些史料記載老子為陳國人,而秦漢後的一些史料記載老子為楚國人。其史料沒能統一老子國籍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2年,而在老子出生之前的陳國就有一次被楚國所滅,并設置為縣的短暫曆史。而後又在公元前534年陳國第二次被楚國所滅,其後又在公元前529年陳國被第二次複國。而後又在公元前478年老子還健在的時期,陳國第三次被楚國所滅,至後陳地一直屬于楚國的縣制,這也就是有關史料說老子為春秋時期的陳國人或楚國人的曆史依據。了解更多詳細史料,請看後續章節。
聲明:本今日頭條文案為作者數年考證,原創首發。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若發現有抄襲、剽竊的行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