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代的書法家,人們往往會想到“宋四家”,也就是北宋時期的四大著名書法家,他們是:蘇轼、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其實,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是蔡京,但因他的人品問題,後來人們便把他換成了蔡襄,不過蔡京的書法水平還真的是了不起的。
不過,在宋代,也有幾位很著名的書法家,一位是趙佶,就是那個宋徽宗,發明瘦金體的皇帝,另一位就是張即之,宋朝時期的書法名家大概就是這六位了。
張即之在書法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為什麼這麼說?
是因為他的書法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他遍學前賢,将儒家思想、佛教思想與書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書法風格,是很有特點的,如今當代一些書法家都在學習他的楷書作品而頻頻在書法展覽上入展;
二是他在南宋時期面對書法低迷不振的現象,力挽狂瀾,振興了當時的書法複興。
張即之生于名門顯宦家庭,他的祖上一直追溯到唐朝都是官員家庭,并且其父、叔等也是愛國人士,可見張即之自幼受到了家庭文化的熏陶,對中國文化及書法文化都耳聞目染,并有“獨傳家學”。
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顔真卿等人,如果我們對張即之書法進行仔細分析的話,可以看出唐人的影子還是存在的,到了後來,随着他對書法藝術性的不斷深入,又對米芾書法進行了反複師法,這可能與他的性格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人們對書法藝術性的追求,是因為書法當中除了一定的筆法以外,其中還存在着某種境界精神,例如,張即之喜歡抄寫經書,一方面他真的對佛教文化非常熱愛,另一方面,也許是受到前人經書書法的影響,他通過抄寫經書,從中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途徑。
因此,我們便能看到,張即之的書法作品中似有禅宗思想的感受,這就是書法中的“味道”和境界精神,“字如其人”是也。
張即之的書法以楷書見長,而他的楷書又是兩極分化的,一方面擅長小楷,而另一方面又喜歡寫大字書法,古人叫做“擘窠”[bò kē] ,就是大字的意思。
他的小楷書法是受到寫經書的影響,經常用小楷抄寫經書,這是書寫上的一種自然習慣,而大字書法是受到米芾大字書法的影響j了深,同樣是楷書,張即之的楷書既能寫小,更能寫大,“大字古雅遒勁,細書尤俊健不凡”。
據說張即之在寫大字書法法時,往往會凝神靜氣,下筆簡潔,運筆剛健有力,“點畫顧盼生情,結字俊秀而骨力遒勁,使字字結體生動明快,清爽不落俗套。”
張即之在書法史上的貢獻還有一個,就是在外族勢力的統治下,漢族的書法文化也日漸萎靡不振,這一方面是外族對此沒有興趣,再有就是漢族文人在朝廷也得不到有效重用,人們對書法的興趣也逐漸衰落。
而張即之深感憂慮和責任,便“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且有“宋書殿軍“之譽”。
他與後來的趙孟頫一樣,都有這樣的貢獻,二人不同的是,張即之在書法風格上與趙孟頫則完全不同了。
學習張即之書法時,應當對他的學書之路和書法思想進行全面了解,從而在點畫、字形、用筆、風格上進行有效臨摹,尤其是要把握他對點畫的書寫法度,以及筆法上的提按、使轉,點畫中段多為提筆的處理方法,最後還要理解禅宗思想對書法的深刻影響。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本平台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于為公衆傳播公益目的。本平台使用的非本站原創,圖、文等内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者聯系,如若内容版權人認為本次轉載行為不當,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内删除。
來源:書法功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