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竹荪對生長條件的要求
掌握竹荪的生活習性、培養料配方,菌種制備技術,林下種植技術,以及采後處理技術。
竹荪又名竹笙、竹菌、竹松、竹萼、竹筍菌等,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後”。竹荪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竹荪幹品中,粗蛋白質含量達18. 49%,純蛋白質含量達13. 82%,礦質元素含量全面,其硫元素含量高,幾乎是其他菌類的7 --15倍,還含有15種氨基酸、維生素B2和維生素C 等。竹荪的藥用價值也很高,能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病。把竹荪和糯米一起煮水飲服,有止咳、補氣、止痛的功效,對艾氏瘤的抑制率可達70%,用于輔助治療白血病也有一定效果。将竹荪湯汁淋在鮮肉上或在吃剩的湯菜裡放一支竹荪,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能保持3-4天不腐,還能保持肉的鮮味。
1.形态特征
竹荪隸屬于真菌門擔子菌亞門腹菌綱鬼筆科竹荪屬。這個屬已發現的有1 1種,目前供人工栽培的主要有4種,即長裙竹荪、短裙竹荪、紅托竹荪和棘托竹荪。
長裙竹荪子實體幼時卵狀球形,後伸長,高12 - 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徑3 -3. 5cm。菌蓋鐘形,高、寬各3- 5cm,有顯著網格,具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 - 10mrn。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橢圓形。
短裙竹荪子實體高12 - 18cm。菌托粉紅色,直徑4- 5cm。菌蓋鐘形,高、寬各3-5cm,具顯著網格,内含綠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頂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3 -6cm。網眼圓形,直徑1-4mm,有時部分呈膜狀。柄白色或烏白色,中空、紡錘形至圓筒形,中部粗約3cm,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平滑,無色,橢圓形。
紅托竹荪子實體高20 - 33cm。菌托紅色。菌蓋鐘形或鈍圓錐形,高5- 6cm,寬4-5cm,具顯著網格;産孢組織暗褐色,端平,有孔口,具微臭。菌裙白色,從菌蓋下垂/cm,網眼多角形或棱角圓形,網孔 1-1. 5cm。柄白色,圓柱形,中空,長11 - 12cm,寬3.5-5cm。孢子卵形至長卵形,壁光滑,透明。
棘托竹荪子實體高8 - 15cm,菌形瘦小,肉薄。菌托粗糙、有凸起物,菌蓋薄而脆,長裙、白色、有奇香。孢子無色透明,呈橢圓形,孢子群呈深黑色。
2.竹荪的生活史
在适宜的生活條件下,竹荪的孢子萌發出菌絲,菌絲體由無數管狀細胞交織而成,呈蛛網狀。開始萌發出來的菌絲是單核菌絲,纖細;融合後形成雙核菌絲,粗壯。雙核菌絲進一步發育成組織化的索狀菌絲,即三次菌絲。竹荪菌絲初期白色,經過較長時間培養以後,便具有不同程度的粉紅色、淡紫色或黃褐色,這些色素受到變溫、光照、機械刺激或幹燥脫水後更為明顯,是鑒别竹荪菌種的主要依據。
在适宜的條件下,伸長到地表面的索狀菌絲的尖端逐步膨大成白色小球,這就是竹荪的子實體原基。經過40 - 60天,這些原基中處于生長優勢的少數部分便繼續長大成熟成雞蛋或鴨蛋大的卵形菌蕾,破土分化成子實體。
竹荪的子實體分化形成,可分為6個時期:原基分化期,子實體是位于菌素先端的瘤狀小白球,内部結構很簡單,僅有圓頂形中心柱。球形期,幼原基逐漸膨大成球狀體,開始露出地面,内部器官已分化完善,頂端表面出現細小裂紋,外菌膜見光後開始産生色素,在外菌膜與内菌膜之間充滿透明的膠質體。卵形期,位于菌蕾中部的菌柄逐漸向上生長,使頂端隆起成卵形,’裂紋增多,其餘部分變得松軟,菌蕾表面出現皺褶。破口期,菌蕾達到生理成熟後,如果濕度合适,從傍晚開始,經過一個夜晚的吸水膨脹,外菌膜首先出現裂口,露出黏稠狀膠體,透過膠質物可見白色内菌膜,然後外菌膜撐破,露出孔口q:菌柄伸長期,菌蕾破裂後,菌柄迅速伸長,從裂縫中首先露出的是菌蓋頂部的孔口,接着出現菌蓋,菌蓋上附着在外層表面的是黃綠色或暗綠色的子實層。當菌柄伸長到6- 7cm時,在菌蓋内面的網狀菌裙開始向下露出,菌柄繼續伸長,菌裙向下撒開,遺留下來的膜質菌托包括外菌膜、膠質體、内菌膜和托盤。成熟自溶期,菌柄停止生長,菌裙已達最大限度,子實體完全成熟,随即萎縮。孢子液自溶。通常是在清晨5:00 - 6:00 破口,9:00 - 10.00停止生長,子實體完全成熟,午後子實體即開始萎縮。
竹荪的整個生活史就是這樣 由孢子→菌絲→菌素→子實體→孢子,周而複始,不斷循環,一代又一代繁衍。
3.竹荪對生長條件的要求
竹荪對生長條件的要求主要包括營養、溫度、濕度、空氣、光照、酸堿度和生物因素7個方面。
(1)營養
竹荪屬腐生真菌,對營養沒有嚴格的選擇性,可廣泛利用多種有機質作為養料。野生竹荪發生的主要場所有楠竹、平竹、苦竹、慈竹、孟宗竹、綠竹、麻竹、剛竹、金竹等竹r-r 林,也常發生在青岡栎、甜槠等闊葉樹混交林内,在農作物稭稈堆上甚至草屋頂上也能采集到竹荪。據試驗,除了用竹子及其加工廢料,還可大量利用闊葉樹木段及其廢料和農作物稭稈作栽培竹荪的培養料,以滿足竹荪生長發育對碳素營養的需要。
培養基中的含氮量以0.5% - 1%為宜,氮素過高反而影響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在氮素含量不足的培養基中,可以用蛋白胨或尿素來補充。
除了碳和氮外,竹荪還需要磷、鉀、鎂、硫等礦質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也需要微量的維生素,但這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在一般培養基和水中的含量已基本滿足竹荪生長發育需要,一般不必另外添加。
(2)溫度
自然生長的竹荪發生時間是4-7月和9-11月。研究表明,竹荪是典型的中溫性菌類,其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在5 - 30℃,16 - 18℃時生長顯著加快,以23℃為最佳。超過26℃生長速度明顯下降。子實體形成最适溫度範圍在16 - 27℃,生長最适溫度為22℃。不同的竹荪品種對溫度适應範圍差異較大,如棘托竹荪對夏季的高溫具有較強的适應能力,子實體生長适溫為28 - 33℃。
(3)濕度
自然生長的竹荪一般是雨後2-3天大量發生,可見濕度對竹荪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的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0% - 70%;菌蕾處于球形和卵形期空氣相對濕度以80%左右為宜;破口期空氣相對濕度應提高到 85%左右,菌柄伸長期空氣相對濕度以90%為佳;菌裙開張期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4%以上。
(4)空氣
竹荪是好氣性真菌,其菌絲和子實體生長均需要足夠的氧氣,在含水量偏高和土壤通透性差的情況下菌絲生長不良甚至窒息死亡。子實體生長階段如缺氧則子實體原基很難形成。空氣對竹荪栽培的成敗和産量的高低影響極大。
(5)光照
竹荪屬于異養作物,不需要直射陽光,對光照不太敏感,菌絲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生長良好,在強光下生長緩慢,産生色素,容易衰老,在直射陽光下還會死亡。菌蕾的分化和發育也不需要光刺激。在子實體發育階段允許有微弱散射光照。
(6)酸堿度
自然界裡,竹荪生長的土壤pH多在6.5以下,長過竹荪的基質pH都在5以下,證明竹荪菌絲生長的培養料pH以5.5-6為好,而生長過程中基質酸化,子實體生長時pH達4. 6-5為好。
(7)生物因素
在自然條件下,竹荪的孢子傳播有賴于蜂、蠅等昆蟲媒介。在菌絲生長過程中,菌絲體能穿過許多微生物拮抗線而正常生長發育并照常形成子實體。這樣的抗雜能力是其他食用菌難以達到的。由此推論,這些與竹荪同生共處的微生物能同時參與有機物的分解,而起到如耳友菌絲對銀耳所起的有益作用。這一現象在竹荪栽培實踐中具有很大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