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态文明持續發展的意義

生态文明持續發展的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03:28:55

生态文明持續發展的意義(生态文明關鍵詞)1

【生态文明關鍵詞】之可持續發展

生态文明持續發展的意義(生态文明關鍵詞)2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于20世紀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确立于90年代。在形成與發展期間,不同學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它不同的概念,“生态發展”“合乎環境要求的發展”“在無破壞情況下的發展”“連續的發展”“持續的發展”“環境合理的發展”等,一直到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才得以統一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之後,人們對于可持續發展也給予了多種多樣的定義,有人統計過,世界上共有100多種定義,目前比較一緻的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思想産生的直接導因是工業化後人類所面臨的嚴重資源枯竭、生态環境危機,以及生态危機和環境污染引發的人類工業病蔓延。因而生态危機、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類工業病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産生的起點,也是始終不變的關注點。

因資源與生态環境問題而産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其真正的落腳點、着眼點卻是發展。其一,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嚴峻的生态環境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它制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制約了人自身的發展;其二,生态、資源與環境問題産生的原因也是工業文明惡劣的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其三,生态環境問題既是由發展産生,那麼解決問題的根本也在“發展”上,在于轉變發展方式上;其四,可持續發展思想必然十分重視

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但這種保護不是為保護而保護,而是強調為了更好地發展而保護環境,并且是強調通過發展來保護環境的,如果單純地就生态環境問題論生态環境,是不能真正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因為貧窮不是生态文明,隻會加重生态環境的破壞。所以,可持續發展是從發展的角度來關注生态環境,并且是從轉變發展方式這一根本上來解決生态環境問題。

事實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過程經曆過從單純地關注生态環境,到為了發展從發展的角度來關注、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曆史性轉變過程。也正是由于這一轉變,可持續發展思想才能成為全球的共識,并最終上升為世界各國政府的發展戰略,逐漸付諸實踐。這一轉變是人類發展思想的質變,也是發展模式質變過程。完成這一曆史性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隻有在這一曆史性轉變中,重視生态環境、保護生态環境的思想才得以由原來的少數學科和學派(如生态學、自然保護主義等)的觀點轉變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尤其是為發展經濟學及關注發展的政治家的廣泛接受,這樣才能上升為各國政府的發展戰略,才具有廣泛的實踐性和現實性。

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協調,是社會、經濟、生态的協調發展,這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基礎上的發展。因為經濟是人類自身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保障,而人類在不斷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又會對大自然對人類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圈施加影響,對自然生态系統進行人為的幹預。當然這種影響和幹預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保持在一定的生态阈值内,以不破壞自然生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為限,這樣才能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關系,才能實現整體的協調的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以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生态資本這3種資本的持續與協調的發展為内容的。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以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為坐标的一組選擇集,在這無數選擇集中求得最優解的過程。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所以生态文明蘊含着豐富的可持續發展的内涵。同時兩者又有區别:可持續發展側重于人類自身的發展,生态文明強調自然一人一社會複合生态系統的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偏向于新的發展方式與模式等發展形态,生态文明則是一種新的社會文明形态。所以隻有以生态文明觀指導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形成科學完整的理論和持續有效的發展。

以生态文明觀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長遠性的思想指導可持續發展,必須體現兩個取向:一是以代際平等為主要内容的未來取向,當代人發展要對後代人的發展負責任,不要透支後代人賴以發展的生态環境資源。因為後代人是沒有辦法參與上一代人的發展并且對上一代人的發展提出意見的,所以當代人在發展中要有對後代人負責的自律精神,要多為後代人的發展着想,留下足夠的自然資源。這還不夠,它還要求當代人要為後代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态環境,我們不應當把垃圾世界留給後代人去處理,而應當把一個美麗的家園留給後代人,并一代接一代,一代比一代好。二是以代内平等為主要内容的整體取向。如果說代際平等是縱向負責的話,那麼代内平等就是橫向負責,它包括國際間的負責和區域間的負責。一個國家的發展要對鄰國的甚至全世界的生态環境負責,比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僅是污染本國,而且污染鄰國,甚至造成全球的溫室效應和酸雨,成為跨國公害。同樣的,一個地區的發展要對相鄰地區以及全國的生态環境負責,比如流域上遊上馬工業項目,必須以不污染流域的水體為前提,如果會污染水體,影響流域中下遊的人民飲水衛生,又沒有采取有效的清潔生産技術措施的話,就不能上馬,這就是整體取向。

以生态文明的哲學觀和價值觀指導可持續發展。生态文明哲學觀和價值觀不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關系,而且強調這種關系的實現關鍵取決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主動進取式的和諧而不是被動的順從式的和諧,它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相統一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之中。生态文明是人類在物質生産和精神生産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協調發展的産物,是物質、精神、制度的成果的總和。所以,在生态文明觀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對社會而言,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是社會的綜合發展,它要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城市、鄉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制度等等全面發展。同時,對自然而言,不僅僅是自然資源的增加,還要求生态系統的改善。它要求整個自然生态系統的發展也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态,增強生态活力和功能。

以生态文明的倫理觀指導可持續發展。國内學術界有些人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有其科學的一面,因為沒有高新科學技術的手段,沒有相當的物質基礎,持續發展就成了空中樓閣。但是認為隻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和發達的高新技術,就可以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全部問題,這也是片面的。一方面,工業文明對生态環境的破壞力是相當大的,如果單靠科學技術的力量至今尚未能解決生态環境的被破壞問題,在科學技術目薪月異的20世紀,人類并不具有拯救天空、大地和海洋免遭人造化學毒素污染,森林、草原、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不被鏟除和破壞的能力,卻有史以來首次擁有了毀滅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同時也毀滅人類文明和人類自身的力量。所以除了不斷加強物質基礎建設,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并運用于生态環境的恢複、改善以外,還要呼喚生态文明的倫理精神,呼喚人類的政治感、責任感,樹立生态意識和生态道德,舍棄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并身體力行地付諸實踐,這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人文精神。

信息來源: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關鍵詞》(主編:黎祖交 本條作者:廖福霖 編輯 呂子喬)

生态文明持續發展的意義(生态文明關鍵詞)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