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别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民間多姿多彩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複常态,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也稱“元夕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曆,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馑和瘟疫。最早的元宵節,起源于秦漢年間。據有關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大赦天下,普天同慶。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一時間,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彩燈布滿了大街小巷。相傳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開始有了街頭放燈的習慣,從那時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之為“燈節”。
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後競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前122)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便形成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了。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内,綿亘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且,至晦而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