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古老的民俗文化節日,起源于上古時期祭龍活動,自從屈原憂國憂民主張沒有得到實現時投身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才演變成為紀念屈原為主體的民俗文化節日。人們都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之大,端午節民間風俗,風情萬種,姿态萬千。端午節就從名稱上,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有不一樣的叫法,如有叫重陽節、重午節、重五節、端陽節、端午節、端五節、正陽節、正午節、龍舟節、當五汛、五月節、天中節、炎夏節、天醫節、菖蒲節、艾香節、草藥節、浴蘭節、躲五節、午日節、五黃節、端禮節、屈原節、詩人節、粽子節、解粽節、女兒節等等叫法,堪稱我國民俗文化節日叫法之最,令人神往和佩服,充分說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最普遍的大衆化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先輩祭龍演變而來。時值仲夏端午,天象蒼龍七宿,騰飛到正南中天,是上古先民認為“龍飛天”的重要日子。據《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飛龍在天”。天上有七星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在東方的天空,形成了飛龍形狀的星象,這叫做“蒼龍七宿”。它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季周期相吻合一緻,春季在東方出現,夏季在南方騰升,秋季在西方退落,冬季沉沒在北方地平線之下。在仲夏端午這天,飛龍在天,其主星宿高懸正南中天,龍氣旺盛。因為,中華民族從上古時代就崇拜龍,在端午這天,先民祖祖輩輩都形成了要祭祀天龍的習俗。所以,端午節還是一個祭祀的日子,不僅後來是祭奠屈原,之先是祭祀天龍,祈求天龍風調雨順的民俗文化,後來有劃龍舟來表達對龍的崇拜,各地便有劃龍舟和賽龍舟的民俗文化活動。~~
至今,在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就有許許多多别殊一格,與世不同的端午節民俗文化。每年在仲夏之月,有五月初五過“頭端午”節,在五月十五日要過“大端午”節,在五月二十五日要過“末端午”節。在過這三個端午節中“大端午”節最為隆重,在這三個節日裡,主要是祭祀和招魂等祭奠悼念屈原大夫的活動,還有包粽子和施粽子,即施粽子于水中,有營救屈原之意,表達屈原故鄉百姓對屈原的深切懷念之情。~~
在我國江浙一帶,民間過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吃粽子、施粽子外,有吃“五黃”的習俗,即吃黃魚、黃鳝、黃瓜、鹹鴨蛋黃、雄黃酒,後來就不限定五黃,凡帶黃的食品都适宜食用,如黃豆、黃花菜、黃姜(即生姜)、黃棃、黃餅等等。為什麼要吃黃的食物,端午節夏糧沒有收獲,陳糧所剩無幾,表示“青黃不接”,吃黃寓意是一年四季,再不存在青黃不接,食物豐盛。在這一帶,除了劃龍舟賽龍舟以外,還有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立雞蛋”比賽,誰在中午12點左右,把雞蛋立于桌面上,誰是最幸福的人,将有好運來臨。~~
端午節是我國除夕、中秋節、重陽節等四大文化傳統節日之一,主要是祭奠先輩、祈福攘災、歡慶娛樂、民俗飲食為主體的民俗文化傳統節日,具有大衆化、民俗化,曆史悠久文化内涵豐富的特色。端午節各地普遍存在有祭天龍、劃龍舟、賽龍舟、唱龍歌、采草藥、懸菖蒲、挂艾草、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鸢、佩香囊、拴五色線、打午時水、喝午時茶、洗草藥水、祭拜祖先等等活動。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施粽子,是我國全民的傳統文化習俗。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并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讨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