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鑼鼓是巫山最為常見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之一。主要是以鼓、鑼、钹和馬羅子四樣樂器或外加兩個唢呐吹鼓手組合而成,即不帶唢呐的四人組鑼鼓隊或帶唢呐的六人組鑼鼓隊。巫山鑼鼓大多用于喪事或典禮,較之典禮,巫山辦喪事用鑼鼓居多。
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巫山鑼鼓的演繹都堪稱巫山民間器樂一絕,具有巫山鑼鼓文化的獨特個性和無窮魅力。巫山鑼鼓是巫山民俗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靓景,這個古老幽深又充滿動感的景觀,既養眼又入心。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既值得我們好好探究、又有責任和義務将之保護并發揚光大。
01
都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巫山,一座橋或一條路竣工了,都少不了鑼鼓隊的參與,六人組合的耍鑼鼓是最好的,有唢呐伴奏的耍鑼鼓則更有探究的韻味,喜慶的氛圍會更濃一些。
演奏耍鑼鼓時,首先由馬鑼子“當——當——當”輕輕引路,馬鑼子實際上起着指揮打拍子的作用,節奏大約每秒鐘一次,鑼和钹則緊随着鼓點聲,交叉敲打,原則始終是鑼钹不同路。
吹鑼鼓是巫山鄧家土家族人的吹打樂,鄧家土家族自古以來就有打着鑼鼓吹着唢呐娶親的習俗,也是起房上梁的喜慶日子裡,表達慶祝的一種熱鬧方式,在喪事喜辦的場面,也由它作為祭祀的音樂,與夜歌子通宵達旦的演奏陪亡人、送葬。土家吹打樂是由吹和打兩種形式組合的演奏,吹是指唢呐,有一人獨奏式,二人、三人、四人合奏式,打是指打擊鼓、鑼、钹 ,與唢呐配合,演奏出一曲曲悅耳動聽的喜慶的、憂傷的曲調,以營造氣氛。唢呐調分短調子和長調子兩種,短調子是在打擊樂的配合下演奏的,按節奏邊吹邊打;長調子演奏時,打擊樂不打,吹完時再打奏。短調子吹六指音:當的朗呆羅當。長調子吹七指音:當的朗得兒朗得兒的羅(得兒:鑼)。短調子有:黃河令、道師令、鐵腳闆、淚恩調等。長調子有:南路、北路、大開門、小開門、大石榴花、小石榴花、中指、老中指、安發調子、環指、七指水落音、七指半妝台、六指雙起頭、八扳指、六指的下指、七指的改指共16個。打擊樂的曲牌主要有三得、安會、期頭、紅繡鞋、栀枝花、燕拍翅、反攻車、王幺妹、剪刀夾、吊線等,打奏時,曲牌的轉換由擊鼓人發點子,每個曲牌有一個固定的點子,即兩支鼓捶擺放方式,如打奏紅繡鞋時,兩支鼓捶在鼓面向兩邊分擺;打奏栀枝花時搖鼓捶;打奏燕拍翅時,互相敲鼓捶;打奏反攻車時,雙手鼓捶交替;打奏王幺妹時,右手鼓捶在左手一拉;打奏剪刀夾時,兩隻鼓捶成剪刀形交叉;打奏吊線時,鼓捶下垂。主要特點有:1.打擊樂、吹奏樂共奏,聲勢奪人,和諧悅耳;2.翻山過嶺後,要到達目的地時,吹邁指,屬七指音;3.曲牌衆多,内容豐富;4.演奏方式有行樂和坐樂,适合傳統婚喪的室内室外演奏。5.白事不吹鐵腳闆;6.娶親進女方大門時吹“淚恩調”,主題是“母女恩深,難舍難分”。發親時,新姑娘從房屋時出來,吹安發調;陪十姊妹時,吹六指雙起頭,寓雙喜。7.為增強音調效果,指向下塌,吹出嗚音,聽起來更加動人;8.吹奏樂中的短調必須與打擊樂配合,長調獨奏。9.吹奏的好壞與指風有關系,指風抖得活,調子熟悉,吹起來流暢悅耳;氣息要足,通過練習達到氣息足,換氣要有技巧,不能讓人聽出來,練習的方法是用一根麥草在水裡吹,嘴裡包一股氣,吹下去要水泡不斷。
八音鑼鼓是在土家吹打樂的基礎上發展改編形成的,鄧家土家族自古以來就有打着鑼鼓娶親的習俗,就是古代皇帝打馬遊街時,也是鼓鑼班子在前面鳴鑼開道,後面鼓樂相奏。這種形式流傳到民間,平民百姓将其運用在婚喪嫁娶活動,如在結婚喜慶日子裡,新郎的外公、舅舅、姑爺、姐夫要送匾,又名送号。送号是指在男子沒結婚之前,就隻有學名,由學堂先生取的名字,直到結婚時,外公、舅舅在送的匾上取一個号名貼在上面,就是此人的号,因而在舊時代,一個人有兩個名字,學堂的學名和外公送的号名。外公送号時,要請一班鑼鼓,新郎家接号,也要請一班鑼鼓,在接送途中演奏。把号送到家後,當晚要升号,即将号匾挂于堂屋側牆上。升号結束後,兩班鑼鼓就開始比賽,你一闆,我一闆,比誰的調子多,誰的水平高,将一場婚禮的喜慶氣氛整得熱鬧非凡,一比就是一通宵。那時一個吹打班子使用的樂器隻有五樣:鼓、鑼、钹、動鑼、唢呐。傳承到第四代傳承人向文軒這一代後,向文軒結合打擊樂和弦樂的旋律特點,将打擊樂與管弦樂融合,即在原有的樂器的基礎上,加入二胡、闆胡、笛子、梆子,将打擊、管樂、弦樂融合,增加本地戲曲踩堂戲、傩戲、花燈的曲牌,豐富其内容,達到60個調門,使八音鑼鼓在原有吹打樂的基礎上,演奏起來更加氣勢磅礴,悅耳動聽。
60個調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打擊樂調:三蝶、安會、改頭、紅繡鞋、剪刀夾、栀子花、反弓車、正弓車、鑼鼓槌、十二槌、王幺妹、撲燈蛾、燕梳翅、圓台、丁丁、元元、豬拱泥、仙女過橋。第二部分是唢呐調,分為鑼鼓調子和長調子兩個部分,鑼鼓調子是唢呐與鑼鼓配合,打一闆吹一闆,調子有黃河令、道士令、節節高、跑馬調、二流、新黃河令、雙天九、單六九、将軍令、六指、狗扯腿、刮地風、孟姜女、雙探妹、燈調子、喜盈門、财門開、狀元榜、上下樓、下下樓、戲尾子。長調子是鑼鼓靠闆、梆子引路,調子有凡指、中指、早妝台、大開門、小開門、下指水落音、求親調、娘哭女、石榴花、雙喜頭、六指、改指。第三部分是管弦樂:二胡、闆胡、笛子。調子有老生四平、南路、北路、扣闆、苦闆、三黃數闆、南進宮、慢二流、麼姐嗬、滿堂喜。
八音鑼鼓就是由這些調子組合而成,因其學習難度大,掌握起來十分困難,靠的是老一代師傅的口傳心授,其記譜方式也是符号,如吹打樂譜:OX-XOX當、XO-XXO當、OX當、XO當、OO、XOXO-XO(O鑼X钹,當是馬鑼);管弦樂用的是漢字:當呆羅當、羅地呆羅當、羅地當郎呆羅當。
02
龍骨坡吹鑼鼓是廟宇鎮人的吹打樂,廟宇鎮人自古以來就有打着鑼鼓吹着唢呐歡天喜地慶祝節日的習俗,在春節、起房上梁的喜慶日子裡,表達慶祝的一種熱鬧方式,在喪事喜辦的場面,也由它作為祭祀的音樂,與夜歌子通宵達旦的演奏陪亡人、送葬。龍骨坡吹打樂是由吹和打兩種形式組合的演奏,吹是指唢呐,有一人獨奏式,二人、三人、四人合奏式,打是指打擊鼓、鑼、钹,與唢呐配合,演奏出一曲曲悅耳動聽的喜慶的、憂傷的曲調,以營造氣氛。
唢呐調分短調子和長調子兩種,短調子是在打擊樂的配合下演奏的,按節奏邊吹邊打;長調子演奏時,打擊樂不打,吹完時再打奏。短調子吹六指音:當的朗呆羅當。長調子吹七指音:當的朗得兒朗得兒的羅(得兒:鑼)。短調子有:黃河令、道師令、鐵腳闆、淚恩調等。長調子有:南路、北路、大開門、小開門、大石榴花、小石榴花、中指、老中指、安發調子、環指、七指水落音、七指半妝台、六指雙起頭、八扳指、六指的下指、七指的改指共16個。
打擊樂的曲牌主要有三得、安會、期頭、紅繡鞋、栀枝花、燕拍翅、反攻車、王幺妹、吊線等,打奏時,曲牌的轉換由擊鼓人發點子,每個曲牌有一個固定的點子,即兩支鼓捶擺放方式,如打奏紅繡鞋時,兩支鼓捶在鼓面向兩邊分擺;打奏栀枝花時搖鼓捶;打奏燕拍翅時,互相敲鼓捶;打奏反攻車時,雙手鼓捶交替;打奏王幺妹時,右手鼓捶在左手一拉;打奏吊線時,鼓捶下垂。
03
除鄧家的八音鼓和龍骨坡的吹鑼鼓外,巫山雙龍還有一種夜鑼鼓(又名鬧喪鼓)非常有意思。事實上,在巫山,除了龍骨坡和鄧家以外,其他地方(比如金坪、駱坪、龍霧、錢家等)的夜鑼鼓基本都與雙龍鎮的夜鑼鼓打法差不多。筆者曾親眼見識了雙龍鎮的夜鑼鼓(鬧喪鼓),那真的是一種特别走心的演奏,可以說直抵靈魂。
雙龍鎮夜鑼鼓隊讓人刮目相看,夜鑼鼓手們個個都是高手。老的七十高齡,小的十多來歲。雙龍後山高陽村的史發松、史發柏、史發钊和朱從熬就是很出色的鑼鼓手,他們十一二歲就開始坐夜打鬧喪鼓。鑼鼓行李在他們手中運用自如,時而一臉肅穆,時而一臉虔誠,時而又如釋重負。似乎在執行一項神聖的使命,巫山夜鑼鼓的發揚與光大,離不開這些虔誠的夜鑼鼓手們。大凡在巫山雙龍鎮感受過鑼鼓氛圍的人,印象裡都會留下一個揮之不去的熱鬧場面,即由四人或六人組成的鑼鼓隊場面。
生老病死是一件極其神秘的大事,在巫山,辦喪事一點也不亞于辦喜事那般隆重。在巫山,一旦有人去世,逝者的子孫後代及親朋好友都會前往守靈,舉行一種濃郁的、具有巫山鄉土氣息的吊唁儀式,這種儀式,通常以民間傳統樂器鼓(牛皮鼓)為主,钹(銅钹)、鑼(大銅鑼)、馬鑼子(小當鑼)為輔,穿插交替使用,韻律變化多端,采用邊走邊打或者坐着打。再配上歌師宛轉悠揚的夜歌聲,每一首歌唱完,鑼鼓手們就要來一場淋漓盡緻的鑼鼓敲打。鬧喪鼓和夜歌子是相伴相随的,夜歌子是鬧喪鼓的伴奏,二者之間缺一不可。一般來說,在巫山四人隊組合最常見,即打鼓、打鑼、打钹以和打馬鑼子四人,還可以再加上兩個吹唢呐的人,就成六人隊組合了,六人隊組合較之四人隊組合要少些。不管是四人組合,還是六人組合,他們都配合得相當和諧。
巫山夜鑼鼓是非常講究的,并不是你手裡有了鼓、鑼、钹和馬鑼子,就可以亂打一氣。打夜鑼鼓時,首先要擂(刷)嘈鼓子,刷嘈鼓子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起鼓。然後邀(叫)号子,或者說叫号子,一般要邀上三個号子以後,才正式打鼓。打鼓手打什麼鼓引子,其他三位打鑼、钹和馬羅子的則由着鼓引子各盡所能。打夜鑼鼓同樣有鑼鼓引子,鑼鼓引子就是鼓的曲譜,鼓引子實則就是夜鑼鼓的曲譜。我們唱歌的曲譜是用1、2、3、4、5、6、7來代替每一個音符。那麼,巫山的夜鑼鼓引子呢?它又是用什麼來代替的呢?
雙龍鎮的夜鑼鼓不同于鄧家的八音鼓和龍骨坡的吹鑼鼓。主要是代替器樂的符号不一樣,打法也略為不一,鼓引子自然也不一樣。夜鑼鼓中,打鼓的是發引子的,具有一種引領作用。鼓打什麼引子,鑼、钹和馬羅子就會跟随鼓引子走。比如;巫山雙龍的鑼是由(亐)代替,鑼必須打在亐上;馬羅子是由衣(Y)代替,馬羅子在夜鑼鼓中起調節整個節奏的作用;钹是由X(扯)代替,钹是打在鑼和馬羅子之間的空空裡。這是巫山雙龍夜鑼鼓的鼓引子(即曲譜),它們的符号代替與鄧家和龍骨坡的略微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以什麼符号代替,它們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巫山夜鑼鼓的引子很多,筆者在這兒列舉巫山幾種最常見的鼓引子:
剪刀架:亐X衣,X亐衣,X亐一X亐X衣,X衣一XX亐衣,亐X衣,X亐衣。
剪刀架的鼓引子譯成漢文是這樣的:撞徹衣,徹撞衣,徹撞一徹撞徹衣,徹衣一徹徹撞衣,撞徹衣,徹撞衣。
據剪刀架的引子看,第一輪,當打鼓手的鼓一啟動,打鑼師傅就開始喂鑼了,打钹師傅剛好打在鑼和馬羅子之間的空隙裡,最後打馬羅子的師傅适時地調節着整個節奏。最先啟動鑼,緊接着是钹,而馬羅子剛好打在鑼和钹的空空裡(卡卡裡)。這首鼓引子其實相當簡單,至于要打出一個什麼氣場來,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打鼓手。如果打得輕巧飄逸,那麼鼓錘就會下得輕巧,一二句相對輕巧一點,猶如蜻蜓點水。三四句稍微複雜一點,在開始的基礎上,鼓錘略微落得重一些,大有探入之意象。最末兩句又還原輕巧,似有一種釋懷後的了然。剪刀架的表演,讓巫山鑼鼓既有蒙昧之初的智慧之光,又有神秘之中的天真爛漫。
安花:亐X亐X亐,亐亐一亐亐,X亐X亐一X亐X衣。
安花的鼓引子譯成漢文是這樣的:撞徹撞徹撞,撞撞一撞撞,徹撞徹撞一徹撞徹衣。
安花不同于其他鼓引子,至少在起鼓後是不會先打安花的。而是每打完一個鼓引子,都必須打一遍安花。安花的作用相當于我們衣服上的紐扣,一件衣服如果沒有紐扣,就顯得不完美。又像人們在打豆腐時,必須要過濾一般。這道過濾的工序必不可少,否則就顯得粗糙。而這道工序就相當于打夜鑼鼓時,必須要用到安花一樣。所以安花安花,安插其中,起的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
胡坐子:大不隆冬得度得,亐X一X亐,亐X一X亐,大不隆冬得度得,亐X一X亐,亐X一X亐,得度得,亐X亐,得度得,亐X亐,X亐X亐一X亐X衣。
胡坐子譯成漢文是這樣的:大不隆冬得度得,撞徹一徹撞,撞徹一徹撞,大不隆冬得度得,撞徹一徹撞,撞徹一徹撞,得度得,撞徹撞,得度得,撞徹撞,徹撞徹撞一徹撞徹衣。
胡坐子的鼓引子很有趣。鼓引子第一句大不隆冬得度得,作為開始句,用的不是我們鼓引子中的符号,用的是“大不隆冬得度得”這七個字,那究竟是幾個意思?其實沒幾個意思,也就字面上的意思。我們的打鼓手在打“大不隆冬得度得”的時候,左手拿着鼓錘按在鼓上不動,右手握着的鼓錘打在左手的鼓錘上,聲音很奇特,用堅強有力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就像傳說中說的軟钹硬鑼啪啪鼓。打完大不隆冬之後,尤其是在打“得度得”時,打鼓手會靈活地扭動身子,同時用腳在地上踏三下,這三下可以踏得歡快輕松,也可以踏得沉重有力。這種助力就相當于我們唱歌打拍子一樣,都是在為鼓引子服務的。胡坐子這個引子可以打出非常激烈的氣勢,我們的打鼓手可以說是手腳并用,沉醉其中。既有血與火的壯烈情懷,又有生與死的一往無前。
雙獅解帶:亐亐一亐亐,X一亐,亐亐一亐亐,X一亐,衣X衣,亐X衣,衣X衣,亐X亐,X亐X亐一X亐X衣。
雙獅解帶譯成漢文是這樣的:撞撞一撞撞,徹一撞,撞撞一撞撞,徹一撞,衣徹衣,撞徹衣,衣徹衣,撞徹撞,徹撞徹撞一徹撞徹衣。
雙獅解帶這首鼓引子打起來也很惬意哦。一場打下來,很明顯地感到一種慵懶。這種慵懶并非松懈和有氣無力,一開始就打在鼓的當中,氣勢十足。隻是在打到衣X衣時,打鼓手直接将鼓錘按在鼓上不打。筆者一直疑惑不解的是,打夜鑼鼓的四個人之間的默契,為什麼配合得那麼天衣無縫?還有就是他們怎麼知道這一首要打什麼鼓引子?原來這裡面還涉及了象形的手勢動作。比如要打雙獅解帶時,打鼓手就會在鼓面上輕輕地将鼓錘迎幾下,雙手貌似作揖,兩隻鼓錘在鼓的邊緣一放,然後兩隻鼓錘在手腕上兩挽。讓人意會到絕對不是單一的某個動作,既是雙的,在鼓引子中也非雙獅解帶莫屬了。尤其是鼓錘在手腕上兩挽,像極了解帶。你看神不神?
十洋景:等等等,亐X亐,等等等,亐X亐,等X亐,等X亐,X亐X亐一X亐X衣。
十洋景譯成漢文是這樣的:等等等,撞徹撞,等等等,撞徹撞,等徹撞,等徹撞,徹撞徹撞一徹撞徹衣。
十洋景這首鼓引子不長,卻可以打出它特有的趣味來。比如在打十洋景等等等的時候,打鼓手的腳就不能動,身子可以随意扭動,鼓錘在鼓的邊緣敲打。不同于胡坐子中的得度得,胡坐子中的得度得是可以用腳助力的。而十洋景中的等等等卻不能動腳。鼓錘打在邊緣,鼓聲的堂音不重,聽起來不是很堂亮。十洋景借助鼓手的身動,演繹得也是出神入化。十洋景的表演,既顯威嚴與瑰麗,又顯歡樂與平凡。
麻雀鬧鈴:叮咚叮咚亐,亐亐一亐亐,叮咚叮咚亐,亐亐一亐亐,叮咚亐,一X亐,叮咚亐,一X亐,X亐X亐一X亐X衣。
麻雀鬧鈴譯成漢文是這樣的:叮咚叮咚撞,撞撞一撞撞,叮咚叮咚撞,撞撞一撞撞,叮咚撞,一徹撞,叮咚撞,一徹撞,徹撞徹撞一徹撞徹衣。
筆者印象裡最深的還是這首麻雀鬧鈴。打鼓手在打這首鼓引子時,手靈活地在鼓的邊緣一繞,之後伸出小拇指。其他三位便顧名思義,想到很小很小的麻雀靈動地穿過來穿過去,不言而喻就是麻雀鬧鈴了。這首麻雀鬧鈴打起來是非常熱鬧的。在巫山,諸如麻雀鬧鈴的夜鑼鼓表演,讓人們覺得,還沒有任何樂器能夠像夜鑼鼓一樣,在人們的心海裡掀起如此壯闊的波瀾。
巫山鑼鼓引子很多,筆者就不在這兒一一列舉了。巫山鑼鼓引子獨特,韻味十足。大凡精通巫山鑼鼓引子的人,隻需要打鼓手手裡的鼓錘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意會到要打什麼鼓引子。而這些鼓引子的存在,又讓我們的夜鑼鼓手們大大地發揮了想象力,打出了巫山鑼鼓的氣勢。
04
巫山夜鑼鼓的打法是很講究的,在打的過程中,不允許出現絲毫誤差,四個夜鑼鼓手之間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
在巫山,有這樣一種說辭,軟钹硬鑼啪啪鼓,即鑼要鳴,鼓要響。軟钹偶爾出現一點小問題無傷大雅,因為有鼓和鑼掌控整個局面,即便是出一點小問題,也是可以及時扭轉過來的。當然,不出問題才是最好的。
硬鑼必須打在亐(撞)上,而且不許打錯一分一毫。鑼一旦出現誤打,整個節奏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因為鑼音是最奇特的,用嘹亮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相對于鼓聲的渾厚,鑼音更容易将整個節奏帶偏。試想,最嘹亮的器樂聲出了問題,那些被它壓下去的聲音又怎麼可能控制并扭轉整個場面呢?所以,在打夜鑼鼓時,切記,鑼上千萬不能出現一丁點錯誤。
啪啪鼓引領整個鑼鼓場面,鼓聲自然是打得越響亮越好。尤其是在接歌郎的時候,那鼓聲濃重得幾乎無以言表。可以說,一首鑼鼓引子打下來的效果完全取決于打鼓手。鼓打得激烈,其他三樣行李自然跟着打得激烈。鼓要是打得懶懶散散,其他三樣行李如果打得激烈,就顯得極不和諧。所以,一首鑼鼓引子的音效基本是由打鼓手決定的。打鼓手就像沖鋒陷陣的先鋒,打鼓手指東,其他三位不能打西。打鑼打钹以及打馬羅子的都是相當于打鼓手的兵,都是看着打鼓手的眼色和動作、聽着他的聲音、不落下任何一個動作緊緊跟随的。
馬羅子在夜鑼鼓中起一個調節音效的作用,可以說,馬羅子相當于潤滑劑。可謂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因此,馬羅子必須打在钹和鑼的空空(卡卡)裡,或者說打在钹和鑼的卡卡裡。這不叫左右逢源又叫什麼呢?
打夜鑼鼓(鬧喪鼓)實際上是一項技術活。玩味的夜鑼鼓手會打出各種花樣出來,這種花樣在巫山被稱之為闆眼兒。親眼目睹了這種闆眼兒的人會忍俊不禁,慨歎夜鑼鼓的奇特和夜鑼鼓手們的創意!看,打鼓手一副全神貫注的樣子,該抖肩的時候抖肩,該甩膀子的時候甩膀子,昂頭的時候更是具有一個引領者的風範,讓人為之傾倒,情不自禁就被其折服。巫山夜鑼鼓場面讓人大開眼界,這種空前壯觀的畫面在巫山随處可見。
05
在巫山,夜鑼鼓表演不是一成不變的悉心模仿,而是摻進了大膽的創新和實踐。使得巫山夜鑼鼓沒有走進一個固話的死胡同,而是在千變萬化中得以存活并發揚光大。
巫山夜鑼鼓在巫山代代相傳,一招一式都是嚴格按照祖輩傳教下來的。
巫山夜鑼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果不及時保護,它們很有可能像大海退潮一樣全方位消失。因此,巫山文藝界對這種民間藝術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搜集、整理和保存,意在使這種具有濃郁巫山特色的民族情感表達方式不至于滅絕,讓這種民間表演藝術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來展示華夏古老的文明曆史。開發并利用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原生态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理和創新,賦予巫山夜鑼鼓新的生命和内涵,讓它放出更加絢麗迷人的光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