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表現派代表?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題:話劇舞台以詩化意象诠釋“右玉精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話劇表現派代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題:話劇舞台以詩化意象诠釋“右玉精神”
新華社記者白瀛
圓形轉台中央,立着一棵“小老楊”,上方的環形燈架,時而升降時而傾斜;現實的生活情境,多重的時空結構,用寫意的手法創造詩化意象……18日在京召開的專家研讨會上,山西省話劇院的新作《右玉》獲得好評。
日前在北京參加第七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右玉》,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山西省右玉縣黃沙窪村群衆在縣委書記唐漢元、縣長黎潤杉以及村黨支部書記柱子等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同“吃人”的風沙展開殊死鬥争的故事。
該劇總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王曉鷹說,全劇試圖構建一種新的叙事結構,表現右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治沙綠化、改天換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生動實踐。
“該劇是王曉鷹追求多年的‘從假定性到詩化意象’理念的又一次舞台實踐,具有哲思和詩情。”94歲的中央戲劇學院原院長、導演藝術家徐曉鐘說,尤其那棵“小老楊”,雖然樹幹扭曲樹皮粗糙,卻始終堅強地挺立在舞台中央,這是“右玉精神”的詩意象征。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劇作家歐陽逸冰說,劇中圓形轉台象征“地”,暴露在空中的環狀燈架象征“天”,右玉人民在其間“戰天鬥地”建設美好家園;全劇表達了右玉人民對家鄉的愛、對祖國的愛,深刻挖掘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重大主題。
如歐陽逸冰所說,這一主題凝練在劇中一個女人多次吟唱的歌聲中:“一陣風來一陣沙,黃沙窪裡是我家。谷雨無雲下不了種,遍地荒丘瞭不見一朵花……一年一場大風刮,刮開了漫山遍野萬朵花。塞上邊關今猶在,古往今來是誰改變了咱!”
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徐健指出,演出具有叙述體戲劇的特征:叙述者老年唐漢元掌控着戲劇節奏,引導觀衆盡快進入戲劇情境,完成對曆史的還原;歌隊展現了右玉的生命群像,是民心起伏與走向的象征,是生命頑強與韌性的隐喻,是曆史見證者與書寫者的化身,也引領觀衆持續追問“右玉精神”的内涵。
同時,專家也提出劇本人物塑造、演出方言使用等方面的問題和建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