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們家孩子為什麼經常做鬼臉,眨眼睛、抽鼻子、張嘴巴,做各種怪動作?”8歲的小豆(化名)近日被母親帶到了甯波市康甯醫院的診室,被診斷為抽動症。
該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張文武介紹:抽動症是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中的常見病症,卻經常被誤診。這些孩子背後,往往有執着于“雞娃”,對孩子嚴厲且刻闆的父母。
8歲男孩老是做鬼臉
看了一個多月的醫生都沒好轉
“不要再做鬼臉了!”小豆的媽媽五分鐘内第二次提醒。小豆似乎沒聽到,仍然不停地眨眼、聳肩、抽鼻子、清嗓子……
小豆媽媽回憶:暑假以來,小豆的情況變得明顯。一開始以為眨眼是結膜炎,去眼科配了眼藥水,沒什麼改善。過了半個月左右發展為抽鼻子,以為是鼻炎,就醫後仍然沒變化。最近,小豆開始聳肩膀、清嗓子……“看了一個多月的醫生都沒好轉,兒科醫生建議我們來心理門診看看。”
在詳細地觀察和問詢後,小豆被診斷為抽動症。
杭州網資料圖 圖文無關
溝通中,小豆的情況讓人心疼。他的暑假并不輕松,一天到晚被各類培訓班和家庭作業填滿。除了在功課上“雞娃”外,小豆的爸爸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寫字的時候,沒注意坐姿,就從後面一下子猛拍過來;吃飯的時候,沒端好碗,爸爸順手拿筷子就打了下來……
“目前孩子的症狀還不影響身體機能,你們平時不要過于緊張,可以先當成一個動作習慣。”張文武說,最關鍵的是要家庭有變化。對孩子抱合理期待,允許孩子犯錯,接受、包容孩子沒達到家長的要求。
11歲男孩經常身子後仰罵髒話
11歲的小強剛出院。初診時,小強的狀态讓父親又氣又急——除了頻繁眨眼、聳肩等常見的抽動症狀外,他經常一邊身子突然向後傾一邊罵髒話。打罵孩子多次未果後,小強的父親意識到,兒子可能是心理上出了問題。果然,小強被診斷為抽動穢語綜合症,這也是抽動症中最嚴重的。
小強的父親早年也有類似症狀,随着年齡增長,雖然抽動症消失,但仍保留頻繁清嗓子、聳肩等習慣性動作。他回憶童年:“父親對我管教特别嚴格。大冬天稍微不聽話,他就讓我脫掉衣服,站在冷水龍頭下。”
前幾年,小強由爺爺照顧,爺爺對其非常嚴厲。“我意識到孩子壓力太大,就從老家接到自己身邊養。”小強的父親長長歎了口氣,“我以為自己會和我爸不一樣,結果,還是不可避免地讓孩子重複了我的路。我想對他要求低一點,可實在控制不住,經常一個耳光就甩過去了。”
杭州網資料圖 圖文無關
通過住院治療和家庭治療,小強的抽動症狀和焦慮狀态都有了明顯的改善,不會做出突然後仰等危險動作。他計劃新學期回學校繼續學業。
抽動症是常見疾病卻常被誤診
背後往往有嚴厲且刻闆的父母
張文武介紹,抽動症是一種起病于兒童時期,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性疾病。這種疾病已成為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國内外的研究者認為抽動障礙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但會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如果有類似小強這樣後仰或前傾動作,還有人身安全。
抽動症的初期往往表現為頻繁眨眼、抽動鼻子、清嗓子等,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結膜炎、鼻炎、咽喉炎等。臨床上,很多孩子有誤診經曆。
抽動症的誘發因素很多,如感染、心理、精神、家庭社會環境、學習壓力、不當娛樂活動等。“從我多年的臨床實踐看,大多數抽動症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要求高,嚴厲且刻闆的家長。這些家長的規則感非常強烈,不允許變通。” 張文武說,比起藥物治療,找到孩子成長環境中導緻孩子抽動的原因,調整教育方式、改善家庭氛圍往往更重要。
張文武認為,某種程度上,抽動是孩子在無聲地釋放對大人不滿甚至憤怒的情緒。孩子不能也不敢通過言語表達,隻能無聲表達。
孩子有這些情況應及時就診
家長不要提醒強化
專業書籍記載,6-10歲的兒童是抽動症高發的年齡段。張文武說,但從臨床看,幼兒園小患者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如果觀察到孩子頻繁出現眨眼、搖頭、聳肩、喉嚨發聲以及手足不由自主快速運動,很可能患抽動症,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張文武提醒,如果孩子開始抽動,做好以下方面很關鍵:
首先,不要經常提醒,更不要責罵甚至歧視。這樣往往會起到強化作用。家長應幫助孩子認識到抽動症是可以改善的,不要自卑。
其次,調整家庭教育方式。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應該建立在孩子的能力上,要減輕孩子的壓力。
另外,不要讓孩子的時間被培訓班和學業填滿,給孩子“留白”的時間。創造互相理解、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釋放。
最後,如果孩子已經開始服藥,不要随意調整劑量或停藥。有問題及時就醫。
甯波晚報 記者 王穎 通訊員 孫夢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