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草字頭的“葷”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最早指代肉類的是哪個詞?
初中語文教材中曾經收錄過《食物從何處來》一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吃葷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其中“葷”和“素”相對, “指雞鴨魚肉等食物”。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呢?
其實, “葷”的本義最初與肉食沒有任何聯系,而是蔥蒜姜類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的代名詞。“葷”字由菜到肉的意義演變,是經曆了一個漫長過程的。
對于“葷”字,《說文》的解釋為:葷,臭菜也;《蒼颉篇》也說:葷,辛菜也。《徐铉說文注》葷,臭萊也,通謂芸台、椿、韭蔥、蒜、阿魏之屬,方術家所禁,謂氣不潔也。可見,“葷”在早期實實在在是指辛臭味很重的蔬菜。
既然如此,那“葷”是怎麼從素菜變成肉類的代詞?這跟佛教有關。早在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法的時候,因為當地這些地有很多沙,又有很多水,不适宜草和菜的生長。并且當時出家人托缽,為了給施舍食物的衆生行方便(給什麼吃什麼,不挑剔),沒有規定不準吃肉,隻是規定不準喝酒和吃蔥、蒜之類。佛教嚴禁信徒食用五辛(也就是“五葷”,“忌葷”),是個每個佛教徒所要遵守的。比如,《唐書·王維傳》維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葷。
不僅佛家有此禁忌,道教也有。《爾雅翼》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台、胡荽、薤為五葷。
古人忌葷,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生吃容易動肝火;熟吃容易産生荷爾蒙,引起性沖動。妨礙清淨心,阻礙修行,嚴重損害自身修為。當然了,“五葷”遠不止上面那5種。隻要是吃過之後會引起口中異味的蔬菜,皆可列入其中。
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梁武帝蕭衍的母親獻太後張尚柔信佛,是個虔誠佛教徒。可是這個女人非常奇怪,她既遵守佛家的禁吃“五葷”戒律,又不吃肉類,隻吃素。要知道,當時的和尚和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蕭衍為盡自己的孝心,于是下令天下信佛的人都要學他媽,隻準吃素,不準吃肉。
從此以後,和尚是既不能吃“葷”類等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又不能吃肉。此後面,和尚不吃肉也變成了“忌葷”。“葷”最終也就變成了肉類的代詞。
而原本代表肉類的,是“腥”字,所以,才有個詞叫“不食葷腥”。“葷腥”就泛指雞鴨魚肉及氣味濃烈的菜蔬之類的食物。
(圖片來身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