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樓繼偉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言。中新社記者 杜洋/攝
近年來,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推動了金融行業的創新與發展,也加快了金融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伴随着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日趨成熟,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作為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産物,憑借着自身積累的用戶、數據和技術優勢,逐漸介入傳統金融業務。然而,技術與金融業務邊界的模糊,也帶來了一系列風險問題。如何完善平台金融公司監管?怎樣發揮平台金融的正向作用?對此,本刊專訪了财政部原部長樓繼偉。
中國新聞發布:在您看來,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社會背景和深層原因有哪些?
樓繼偉:近30年來,全球經濟社會逐步向信息化社會轉型,而且呈跳躍式加速的态勢。随着4G通信網絡和智能手機開始普及,信息工具多樣化、紛繁複雜,社交、電商、各類線上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信息化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技術支撐能力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服務器計算和存儲能力的提升是數以億倍的,基于大數據的算法能力提升更是難以計量。這種數字化轉型,由内部效益和外部壓力驅動,各行業都在發生,金融行業也不例外。
金融科技(Fintech)最早發端于美國,雛形産生于上世紀90年代,在本世紀初得到快速發展。以股票投資為例,近年來,被動投資策略或稱指數化投資策略,即通過購買指數股和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獲得貝塔收益的方式,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睐。實際上,投資人并沒有放棄價值主動投資,而是由一些基金管理人利用大數據和算法,輔助高效識别價值股從而獲得阿爾法加貝塔收益,當然,投資人需要相應支付更高的費用。可以說,跟不上金融科技走勢的基金管理人會被逐步淘汰。截至2020年,被動投資市場占比已超過51%。被動投資者也離不開金融科技。基金管理人依靠大數據和算法及時甚至提前投撤指數權重股或者調整ETF組合,以實現指數化投資甚至指數增強策略。與此同時,基于大數據和算法的量化高頻交易策略興起,為了減少幾毫秒的時延,紐交所周邊的辦公室租金成倍上漲,用于加載支撐高頻交易的數據庫和服務器,并以最短距離接入交易所系統。
中國新聞發布:根據您的調研和思考,互聯網金融業存在哪些問題和風險隐患?
樓繼偉:互聯網加金融科技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産生了一系列現實問題,如數據主權的界定和應用權力的規制、反壟斷和公共安全問題,以及如何在服務社會特别是“尾部群體”、提升全社會金融福祉的背景下,防止“肥尾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例如2010年,美國一個交易員的“胖手指”将m敲成b,将百萬美元級的指數關聯産品賣出誤操作為十億美元級,結果道瓊斯指數不到一小時暴跌1000點。雖然以往也發生過“胖手指”事件,損失的往往是單一股票,而這次,因為高頻量化策略已占據很大市場份額,策略算法的相似性具有“羊群特征”,造成雪崩效應,以至于紐交所不得不引入“熔斷和喘息”機制加以應對。一些交易商也引入了數字化快速過濾關口,以防止“胖手指”事件發生。這是早期金融科技引發系統性風險的例子。
但實際問題的出現,總是發生在應對策略之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全社會甚至跨境數據平台化,出現了大量未曾遇到的場景,相應的規制必須不斷創新。金融科技、平台金融起源于美國,進入歐洲後出現了與美國略有不同的發展場景。其進入我國大約有十年光景,發展迅速,極具中國特色,但背後的邏輯是與先行國家相通的。
6月18日,福州,市民在第二十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上體驗數字人民币。中新社記者 呂明/攝
中國新聞發布:關于如何平衡好金融科技、平台金融的發展與安全問題,您有何看法?
樓繼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列有專篇論述“統籌發展和安全 建設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第十五篇)。我國作為向信息化社會轉變和金融科技、平台金融發展最為快速的國家,平衡好發展與安全是最為重要的前沿課題。在中央決定去杠杆、2018年4月《關于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後文簡稱“資管新規”)出台之前,我國平台金融發展經曆了一段最為無序的階段;在此之後,我國平台金融逐步進入有序發展階段,但仍有很多問題須認真對待。
第一,平台金融重點服務于傳統金融機構難以顧及的“長尾人群”,他們對金融産品潛在的風險理解不深,對風險定價不敏感,“剛性兌付信仰”明顯,容易出現“羊群效應”。這個客戶群極易受到虛假信息和不當輿論的煽動,從而引發重大社會事件,即所謂“肥尾風險”。這種客戶特性誘使經營者紛紛推出高息剛兌産品,甚至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制造龐氏融資騙局。我早已講過,承諾6%以上剛兌的産品,基本上都是騙局。資管新規出台後,我國嚴厲禁止高息剛兌産品,目前情況已經大有改觀,配置型收益浮動産品已十分普遍。這說明,金融消費者的心态是可以改進的。
第二,民衆特别是“長尾人群”,“政府救助信仰”十分明顯,總有僥幸心理,即便看到風險,也認為“擊鼓傳花”到自己不會是最後一棒,發生風險時政府也會救助。甚至一些媒體也宣導這一執念。例如“Bailout”一詞,本意是指财政緊急援助陷入危機的企業,在我國卻一直被譯為“救市”:1998年香港聯系彙率保衛戰被渲染為“救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美财政部和美聯儲聯合出手,也被報道為“大救市”。實際上,公共部門對股票市場本身未投入一分錢,美國财政是救助陷入危機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因為它們一旦垮台,将是美國經濟社會的災難。大緻的做法是,美國财政部以累積可轉優先股的方式将資金投入企業,要求5%的優先股股息,還享有部分普通股的權利,如限制高管薪酬、規制某些經營活動,這種方式對這些企業的股票市值是有階段性打壓的。美聯儲将被救助的金融機構全部納入可融資和受監管的範圍,并以略高于恐慌性下跌的市值購入抵押支持債券(MBS),穩定預期。這樣,股市經過一段恐慌式下跌後,最終企穩回升。事後,美國财政部資金全部收回,并有盈利。美聯儲的盈利更大,繳納給财政部的利潤就達1300億美元。
第三,規則和監管總是落後于風險的出現,因此,對平台金融要加強平時規制,出現問題苗頭要及早監管,将發展納入正軌。例如,P2P曾造成極大的肥尾風險,雖然現在在我國已經清零,但尾部人群損失巨大。P2P 在歐美也有一定的發展,定位是為點對點民間借貸提供信息撮合服務,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但P2P引入我國後,很快就從信息中介演變為征信服務、平台貸款,直至龐氏融資,釀成重大風險。到演變的中後期,已無法區分由哪一監管機構負責。最後,各地方、各機構全力清零,一個本可以正常發展、主要為長尾客戶服務的行業就這樣走上絕路。又如,保險行業的投連險、萬能險,在歐美國家也占有較大份額,發展正常,但引入我國後迅速變味,成為剛性兌付籌款,利用混業經營缺乏監管的空隙,通過“資金池”加杠杆入股銀行進行自融,獲得大量資金後用于激進投資,有的甚至轉為龐氏産品。再如,影子銀行是指在傳統銀行之外發放貸款的機構,在歐美國家,理财公司針對銀行不關注的小微融資項目發行固定收益産品,正規的P2P也在其列,有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也有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正面效果。但我國的影子銀行風險極高,所謂P2P、銀行理财主要是發行高息固定收益産品對應地方隐形債務。更為危險的是成為“銀行的影子”,銀行通過“通道”“資金池”将資金和風險出表,但對全社會形成了重大風險。目前,一些中小銀行出險,對其整頓甚至救助是必要的,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秉持納稅人利益至上的原則。
2021年9月,工作人員在2021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展示利用數字人民币購物的場景。中新社發 原梓峰 / 攝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政績觀發生偏差或不重視風險。例如,大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盲目發展金融中心,給予各種優惠,反而集聚風險。我在财政部工作時,一些市長在向我介紹本地發展戰略時,總是有建設成為全國或區域金融中心的内容,我一般都會告誡他們,不宜隻看到資源集聚和稅收效應,還要看到風險,而且你們監管責權不足、監管能力有限,非正規金融方式如P2P、投連險、萬能險等易于聚集,一旦出險,第一責任人是當地政府,不要指望中央财政。結果,數年後一些地方果然出險,當地政府自食苦果。再如,有不少地方政府過分依賴舉債搞建設,不規範的城投債、變味的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運作模式)越做越大,且大量債務是高息剛兌産品,導緻地方政府債務率高企。對此,近年來随着高層越來越重視,地方不規範的過分隐性舉債勢頭已得到遏制。
第五,在這種背景下讨論平台金融的發展和規制,需充分考慮國情,更加重視風險。例如平台公司對個人數據的采集問題,我看到有些APP應用服務說明中大量篇幅是用于降低服務方的風險,并要求用戶同意對個人數據的過分采集,對此,一般長尾用戶不會特别關注。平台金融巨頭助貸平台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有畫像準确、風險識别能力強、風險定價水平高的優勢,可幫助中小銀行獲客和做風險識别。但數據偏差和算法倫理偏差可能誘導過分消費,加之有意或無意的識别失敗,如果服務的銀行數目太多,助貸的規模達萬億之巨,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對于監管的建議,我的想法是加大平台金融公司的風險留存,并對可服務金融機構作出數量規制。風險留存是指,平台金融公司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跟貸,比如10%,使其承擔一定的識别風險,同時,需要滿足貸款資本金和撥備要求,并持有專門的牌照。數量規制是指給出最大機構服務占比,平台金融具有壟斷性,那就引入壟斷競争,通過有規制的競争降低系統性風險。互聯網平台的特點是各領域覆蓋,平台金融即便介入某幾個金融業務節點,也難以将其裝入封閉盒子中試驗各種運營方式,測試監管規制辦法。我們宜重視借鑒成熟金融市場國家的做法,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加強監管。
采訪對象:樓繼偉 财政部原部長
來源:《中國新聞發布》雜志(實務版)第008期 中國關鍵詞欄目
聲明:本刊出版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刊文字及圖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