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宋文學家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隻隔着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隐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文學賞析全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次句“鐘山隻隔數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甯,從此江甯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甯鐘山。“隻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把“數重山刀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入對于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數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寄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極其富于表現力。這是因為:
一、前四字都隻從風本身的流動着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産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裡江岸,一片新綠。這就寫出了春風的精神,詩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這句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春風”實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複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這種心情,用“綠”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
三、“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内心的矛盾,而這正是本詩的主旨。鑒于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上政治鬥争的尖銳複雜,對于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産生重裡的顧慮。變法圖強,遐希稷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詠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變法遇到強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對派的猛烈攻擊,秀麗的鐘山、恬靜的山林,對他産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願。這種心願,至結句始明白揭出。
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将有日,故結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
詩歌開篇寫景,既兼具比興,更通過誇張将空間的近與時間的久構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情感迸發,大有銀瓶乍破之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