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本文共546字,閱讀大約 2分鐘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一《六韬》。君主不賢德,這個國家就會陷入危難,人民動亂;君主賢聖,國家安定,天下也得到治理。所以,禍福都取決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天時。
《屍子》記載,舜任用了禹、稷、臯陶等五個人之後,實現了無為而治,天下的民衆都以舜為父母。堯就向舜詢問治理天下的方法,舜僅僅回答了兩個字“事天”。按照自然而然的規律、天道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舜舉了一個例子,“平地而注水,水流濕”。就像我們在平地上澆水,水自然而然地就會流向潮濕低窪的地方。“均薪而施火,火從燥。”給木柴點火,自然會先把那些幹燥的木柴點燃。這是“召之類也”,就是感召的原因,自然而然的道理。
所以,舜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堯為善而衆美至焉,桀為非而衆惡至焉”。堯憑借着自己的美德,所感召的人都是賢良的臣子。而桀的品行敗壞,所感召的人都是德行有缺失的,甚至奸詐狡猾的人來做他的臣子。這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領導者是什麼樣的人,他所感召的屬下往往就是什麼樣的人。《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領導者修身,也就是這裡所說的君賢聖與否比什麼都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