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乃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提起王安石的名字,隻要對中國曆史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是如雷貫耳啊。因為中國曆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就是他領導的,而且是以他的名字冠名的,那就是“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就提出了“三不足”的口号: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釁。就說,對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對祖宗定下的規矩,不一定要完全效仿;對人們的議論,也不必要那麼的擔心。
所以,王安石他就帶着這種渾不吝的精神進行變法的。那為什麼要變法呢?簡單地說,就是宋神宗繼位之後,大宋王朝雖然表面上是一派繁華,但是内部已經蘊含着深刻的矛盾和問題了。由于土地兼并現象比較嚴重,大批的農民喪失土地,兼之一些富豪隐瞞土地導緻财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财政赤字,當時講叫“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啊,就剩賬本,根本沒銀子了。王安石本來在宋仁宗的時候,他就提議中央要變法,但是沒被采納。宋神宗這個時候,啟用王安石開始變法了。
王安石上台之後,頒布了很多新法,什麼均輸法、青苗法呀、農田水利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等。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布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以及鬥争,史稱“新舊黨争”。再加上王安石的改革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書生革命,考慮問題不全面,“利”想的太多,“弊”想的太少,缺乏實踐經驗,還不肯在實踐當中及時糾正錯誤。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所緻啊,不然别人怎麼會給他起個外号叫“拗相公”啊。王安石性格就是頑固執拗,剛愎自用,人格偏執,孤傲高潔,思維往往跟一般人不一樣。這不僅體現在他的政治上,他寫的詩文也是如此,所持觀點每每與衆不同,而且有獨到之處。比如,他曾經在三十歲的時候寫過一首《登飛來峰》,這首詩寫的就與衆不同: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那曆代詩人描寫登高的時候,往往都怕浮雲遮目、末俗亂真,但是王安石說“我不怕!”為什麼呢?我身在最高層啊,我高瞻遠矚,我能夠撥雲見日。他就有這麼一個大政治家、大變革家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我們再舉個例子,曆來很多文學詩詞大多都對那個楚霸王項羽的戰敗和項羽的愛妃虞姬的自刎表示惋惜。而王安石他就不惋惜,他曾經寫過一首《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卷土來?
您看,他就跟别人不一樣,執拗嘛!
王安石的執拗性格在當時是出了名的,為人極其固執,自己做了決定,三頭牛都拉不回來。“固執”說好聽了,是對于原則的遵守,說難聽點兒,那就叫做剛愎自用。王安石變法,最後為什麼失敗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這種固執讓王安石聽不進勸,剛愎自用,有錯也不改。當所有人都在抨擊新法缺陷的時候,他不聞不聽,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裡,堅守着自己的決心,要一心變法。所以,在變法期間出現了很多用人不當的典例,甚至還出現了很多的天災人禍。但是面對這種變量時,王安石沒有着手解決,結果,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這個時候,那些保守派就借題發揮,趁機給宋神宗上書彈劾王安石。理由是什麼呢?還用有理由嗎?實行新法之後,老天爺已經動怒了,現在是天怒人怨呢。您看看我們大宋朝北方各地連續三年大旱,河北老百姓是四處流亡啊,這都是王安石變法得下的災難,隻有去掉王安石,老天爺才會降下甘霖呢。結果這人“嘟嘟嘟……嘟嘟嘟……”再加上皇太後也讨厭王安石,在皇上面前也進行施壓。最終宋神宗頂不住了。于是,在公元一零七四年四月,王安石被解除了宰相職務,被貶為知江甯府,吏部尚書。
王安石罷相之後奏請皇帝,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韓绛代替自己。這兩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但是,他們内部也分裂了。呂惠卿掌握大權之後,擔心王安石再次回朝,就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甯案件來颠覆王安石。
韓绛一看呂惠卿這人也太不地道了,于是秘密奏請皇帝:還是把王安石給召回來吧。
就這麼着,在熙甯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是再次拜相。由打江甯往東京汴梁趕,路途就經過了瓜州。
二月裡,瓜州一帶春意盎然。王安石坐着船,憑眺兩岸的春景,一時之間靈感突發,不由得口占一絕: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覺得這首詩做得不錯,于是趕緊來到船艙之内,找來筆墨紙硯,就把這首詩謄了下來,以後萬一出詩集呢,對不對?就給這首詩起個名字叫《泊船瓜洲》。
寫完了,彎身拿着這首詩,左看右看,看到了第三句——“春風又到江南岸”。哎呀,總覺得這個“到”字不太好。王安石提筆“唰”在這個道字上打了一圈,旁邊注個小字兒——“不好!”
不好,改什麼呢?春風又“過”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哎,把這“到”字改成了“過”字。
改完又一琢磨琢磨,春風一過過去了,過去了就不回來了?啊?不好!這個“過”字也不好,那幹脆呀,對!改一個含蓄的!春風又“入”江南岸。
改了“入”字,覺得還不對,這個味道不夠。
呃——春風又“滿”江南岸。又把“入”字改成“滿”字了。
哎呀,滿字也不好!
春風又“來”江南岸……
春風又“至”江南岸……
春風又“臨”江南岸……
這王安石拗相公這倔勁兒扭勁又上來了,跟自己過不去了。“這個字不對!這個這個……都不好……”一共改了十幾個一個字的動詞,全都覺得不好。哎呀!“這這動詞怎麼沒一個符合我的意思呢,啊?哎呀……”王安石擡眼一看,又看到這船外兩岸的綠意了,一看,“啪!”王安石當時眼前這麼一綠,暈倒了?不是暈倒了,眼前這麼一綠——對呀!這需要動詞,不一定非得用動詞去擔當啊。有的時候形容詞做動詞,它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綠”字就不錯,春風又“綠”江南岸!呵!這好!這比“到”啊,比“滿”啊,比“入”啊的好得千萬倍呀。一個“綠”字不僅說出了春風到了、入了、滿了這層意思,而且還給了春風一種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裡江岸,一片嫩綠……這就寫出了春風的精神了。而且詩也深沉的多了。另外跟自己現在的心情也非常契合呀。
現在怎麼了?現在是罷相之後又重新被召回。那也就是說我有可能再次推行新法了。那我的心裡多麼像這兩岸盎然的春色呀。哎呀,這裡的“春風”啊,既是自然界的春風,又是陛下給我的一陣春風啊.這裡有政治寓意,寓意着皇恩浩蕩的春風,用這種溫暖的春風可以驅散我心靈上那股政治上的寒流。然後開創變法的春天新局面啊。所以這個“綠”字是整首詩的“詩眼”。
對這首詩究竟是在哪一年作的?很長時間頗有争議。
但是,大家一緻認為他确實應該寫在王安石的晚期,但具體寫在哪一年,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說寫在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诏從江甯府趕奔京城,任翰林學士,途經瓜州後所作。
第二種意見是神宗熙甯七年(1068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由打京城返還金陵,途經瓜州時所作。
第三種說法就咱的說法,是宋神宗熙甯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由打江甯赴京都,途經瓜州時所作。
那這三種意見哪個正确呢?我認為我的說法正确,為什麼呢?咱得分析呀。
這首詩寫的什麼時候?寫的肯定是初春季節,對不對?你不能在仲春或晚春時你感歎:“哎呀,春風來了!”那就沒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喜悅了,一定是初春季節。那麼我們看這三種說法哪一種是瓜州那個地方的初春呢?
第一種說法,宋神宗熙甯元年,王安石應诏從江甯府趕往京城任翰林學士,這個時候是當時的四月。這對于瓜州來說,春天太晚了。而且,王安石這個時候也沒那麼大感慨,要“明月何時照我”。進京當官去,那就得“春風得意馬蹄輕”、“輕舟已過萬重山”了,不能趕緊地見到皇帝,哪還有那麼多感慨呀?所以這一種說法,我認為可以排除。
第二種說法,宋神宗熙甯七年,王安石被罷相了,由打京城還金陵途經瓜州。這個時候也是四月,同樣在這個時間不屬于瓜州的初春了。咱們一定要明白,這個四月是農曆四月,農曆四月都什麼時候了?按照陽曆都得五月中旬了。五月中旬是什麼天了?都要進夏天了,你還綠什麼江南岸呀?江南岸早綠了,都發青了都。所以,從這個時間上不太對。另外,這一次是罷相。他都罷相了,他還看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呀?現在的詩人的心境應該說:“春風沒綠江南岸”、“江南兩岸無春風”。就算他比較豁達,那他第四句什麼意思呢?“明月何時照我還?”那意思,皇帝呀,你什麼時候再把我召到京城去吧。這也有點太小氣了。怎麼呢?被人貶出來了,就嘟嘟囔囔說什麼時候能夠把我再召回去吧。就不怕被人笑話嗎?要是杜甫,行了,他可能說“明月何時照我還”。可王安石這個時候他甯啊,他甯折不彎啊,他一定不會說這句話而讓那些宵小之輩自己的哈哈笑。他一定會像李白那樣“揚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讓你們看看,我很從容,我一點兒不傷心,他得這種态度。所以,這第二種說寫在第一次罷相由打京城還金陵路經瓜州所作。我認為從時間上來說,從心境上來說不符合這首詩。
那唯一符合的就是咱說的這種說法——第二次拜相由打江甯趕赴京都路經瓜州時所作。這個就符合他的心境了。
可能也有人說了:“那為什麼還有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呢?’”
這就是王安石他現在産生的重重顧慮。因為鑒于第一次罷相,朝廷政治鬥争尖銳複雜,自己的陣營内部都已經發生分裂了。那麼對于這次重新拜相,,估計會遭到更大的阻礙不利。那麼我本人呢?也會受到反對派的更大的攻擊,這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那個“綠”字的第三層意思。這種春意,這種自然太好了,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我的理想願望,又一次要卷入到那個政治漩渦當中。但是不知道我的這種理想能不能實現。更不知道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着我回來?我有可能是得勝回來,錦衣還鄉;也有可能是落魄歸來,遁入這個美麗的山林。所以,這首詩裡信息量大了去了。
果然,後來王安石複相之後,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加上變法派内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了。也就過了一年,到熙甯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請求離職,再加上他的長子也在這一年病故了,對王安石更是個親情上的打擊。所以當年十月,王安石就辭去了宰相。
那以此為界,王安石的詩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由于黨争,由于這個政壇之上詩禍頻仍。詩人普遍把豪放外發之氣都内斂成為了含蓄深沉的樣子。但現在無官一身輕了,所以,王安石就可以真正的“詩以言志”了。于是,這才有王安石那首名詩《梅花》:
牆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來。
我就如同那朵潔白如雪的梅花,長在牆角那裡,但是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着清香。這證明我比雪更加冰清玉潔,但是,又比雪盛有暗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