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的家庭生活,大人下班,孩子放學,一家三口把晚飯對付了就守候在電視機前,把台換好,等着看電視連續劇。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也沒有智能手機,電視台放首播的劇每天基本就是一到兩集,中間還要插很長時間的廣告,越是受關注的電視劇廣告時間就越長,越頻繁。
那時候追劇得有耐心,像今天這樣“一口吃成胖子”,或“養肥再看”是沒戲的。
随着網劇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電視劇的需求量更大了,追劇的節奏也更快了,一部20集體量的電視劇可能兩三天就把它看完了。
但随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電視劇粗制濫造的問題早就已經說的舌頭生繭了,就單說如今電視劇這種流水線量産模式就已經備受诟病了。
情節的設計,人物的對白,完全是按照腳本來運行,再加之一些小鮮肉們的片酬都水漲船高,金貴的很,能用電腦技術代勞的就不麻煩演員。一些較差的電視劇演員可能連劇本和台詞都不用看,對着鏡頭動動嘴唇,然後後期找人配個音就算大功告成。
于是一些類型化的,不說人話的電視劇應運而生,例如一些常見的模式:母女之間吵架,女兒咄咄逼人,沖着媽媽大吼大叫,到最後母親繃不住了,上去就是一耳光。
随後女兒捂着半邊臉,把頭轉回頭瞪着大眼睛不可思議的說:“你打我?!你居然打我?!”
這個時候母親一定也很不可思議,看着自己剛行過兇還沒來的及放下的手不知所措。接下來,女兒轉身跑開。
類似這樣的模式和套路就是典型的流水線量産工程的産物,我們不知道見過多少次,這樣的情景設計非常做作,完全不符合常理。多數情況下,事情已經發展到如此不可逆的情況,都已經需要動手來解決的時候,女兒換來的回答當然是:“怎麼,聽你這意思還是不服呗?你還有疑問是咋地?打的就是你”,然後上去又一巴掌。
退一步講就算是非常合乎當時情景的設定用一兩次也就夠了,完全沒有必要每一部作品都繼承下來。
而一些偶像劇的橋段設計也讓人胸口發悶。
女主走,男主追上去抓住她:“你聽我解釋”
“你放開我,我不聽!”,女的沒男的勁頭大,掙脫不開。
男主繼續大吼:“你聽我解釋!”。
表情一定要有張力,非常焦急,然後嘶聲力竭:“不是你想的那樣,你聽我解釋!”
然後男主繼續攥着女主兩隻胳膊,搖晃。
而女主兩隻胳膊繼續掙脫,然後繼續晃着腦袋。
就這樣二十多分鐘過去了,哪怕演講也該完事了,她又沒堵住你的嘴,有什麼要解釋的您倒是說呀?你這樣被人甩掉不是活該嗎?
還包括一些由言情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爾康,你不能恨我,你不能因為我這麼愛你而恨我!”
“我還要你這輩子都離不開我。沒錯,我确實應該讓你忘了我,這樣你才能安心回到屬于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我做不到,你知道嗎?”
生活中有人這麼說話嗎,如果真有的話,恐怕也該吃藥了,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那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我們強調的“高于生活”并不是“脫離生活”,這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别。
并且,小說和影視劇本來就是兩種載體,有些對話可以在文字的載體上運用得當,并不代表它就适合不經過任何修飾的情況下完全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除了像王朔這類完全口語化的寫作方式的文字之外,很多小說的對白并不适合直接照搬。
除此之外,一些偶像劇的人物設定也非常奇怪,男神女神個個顔值逆天,但個個都具有古怪脾氣,說話陰陽怪氣,不着四六。
男女主角永遠一見面掐架鬥嘴,大家都是成年人,多少該有點涵養,男人該紳士一點,女人該矜持一點,插科打诨,不說人話的設定并不時髦。
著名收藏家、編劇馬未都老師就曾如此評價這類電視劇:“我們已生活在一派虛假得近乎虛僞的日子裡,在商場上,生活裡,交友中無處不能感受于此,可我們今天的電視劇居然還能在此基礎上更加虛假,口吐蓮花,腳踩祥雲,一點兒也不接地氣兒。”
在今天,我們在評價一部影視劇的時候常常重複着兩字“走心”,一部影視劇的成功與許多因素有關,光靠“走心”也許不一定就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但“不走心”就肯定不可能制作出好的影視劇,如此這般制造電視劇,水平良莠不齊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