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10年前的燕郊

10年前的燕郊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5 15:22:38
燕郊地名的由來

關于燕郊地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春秋說:遼代說,相傳,遼代有李、王、張、趙四姓從山東逃荒流落此地,在通縣運糧河碼頭以裝卸貨物為生,并在此立莊。

第二、因地處燕京的郊區,故得名燕郊;

第三、明代說,朱元璋将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燕王封地北平,也稱燕國,燕郊因處于北平城郊而得名。

10年前的燕郊(認識他的前世今生)1

燕郊的形成:

應該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是潮白河,一是京榆古道,而後者又是關鍵。

先說潮白河。潮白河為海河水系五大河系之一,上遊有兩個源頭∶潮河源于河北省豐甯縣,南流經古北口入密雲水庫。白河源出河北省沽源縣,沿途納黑河、湯河等,東南流入密雲水庫。出庫後,兩河在密雲縣河槽村彙合始稱潮白河。西南流經牛欄山進入平原,經順義、通縣入北運河。1912年,潮白河在順義李遂鎮決口,部分河水奪箭杆河流入蘇運河。長90公裡(河槽村到入北運河),流域面積19,500平方公裡。而這條箭杆河的東面不遠,就是現在論壇裡大名鼎鼎的漢石橋濕地。

10年前的燕郊(認識他的前世今生)2

箭杆河繼續向南,在京平高速附近又彙入潮白河,一起流經燕郊,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有原來的活水了,隻是兩堤的黃沙默默見證着那些漫漫淼淼的歲月。當潮白河流經燕郊,基本上是正南正北,有一些坡度,但不大。水面好像開闊了許多,我想這就是它得以稱為碼頭的原因,過往的船隻需要停泊,地方小了放不下。但碼頭之所以成為碼頭,并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水面開闊,還有就是附近人群稠密,交通複雜,人流物流都有運輸的必要。在唐朝以前的漫長歲月裡,河北不是經濟中心,人和物都不夠多,因而這裡成為碼頭的可能性就不大,最多是一個渡口,像《邊城》裡那樣,有一個船夫和一艘小船,有人的時候就把他擺渡過河,沒人的時候則把船栓在樹下觀看春花秋月。而後來燕郊還是成為了一個碼頭,且是一個水陸碼頭,則應歸因于一條路的開通。那就是京榆古道,一頭連接着大都會北京,一頭連接着号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10年前的燕郊(認識他的前世今生)3

京榆古道首先是一條官道,也就是常說的大官路,是政府出資興建的基礎設施投資。根據我所喜歡的一部書《青銅時代的戰争》作者潇水先生的考證,早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國都之間就已存在這種寬闊平坦的大馬路,且路邊還有被稱為“傳車”的公交車,供政府公務員和有頭臉的人士乘坐。燕國在春秋時代一直遊離于主流諸侯國之外,除了在挨山戎打時被齊桓公救了一把外,少有出場的機會,一直到公元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稱王,才第一次以戰國七雄的名義走人人們的視線。我想如果燕國有官道,那也應該是在戰國時代修的,尤其是在燕昭王以後,費盡心思的要捅強大的齊國一把,在漫長的二十八年的勵精圖治的過程中,應該有時間有能力把馬路修好。當然燕昭王修路的目的不是為了緻富,而是要便于兵車通過,好開到前線去打仗。因為燕國的關注點在南而不在北,所以他們朝東修一條官道的可能性不大,除非他已經預見到了,一百年後燕王喜被秦人追打時會駕車向東北逃跑。而在那以後的近一千年裡,甚至到了唐朝,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依然在南而不在北,現在的京津冀地區除南部外,多屬于欠發達地區,依然吸引不了政府決策者的注意,吸引不來政府的投資。

10年前的燕郊(認識他的前世今生)4

而直到了五代初期的936年,時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塘起兵叛變建立後晉,地處偏遠的京津冀地區才第一次具備了修通官道的可能。石敬塘為取得軍事支持,勾結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并割幽雲16州與契丹。契丹人為了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并保持對後晉政權的影響,需要派人不斷的進進出出,産生了加強交通建設的需要。而等到契丹人真正入主中原,統治起大半個中國,這條連接新舊都城的大道,才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我想那時候該有燕郊了吧,地處一條大道和一條大河的交叉點,自然不可能再是一個小村寨了。而據一個網友發的叫《三河村名考》的書裡說,相傳遼代有李,王,張,趙四姓從山東逃荒流落此地,在通縣運糧河碼頭以裝卸貨物為生,,并在此立莊,因地處燕京的郊區,故得名燕郊。這裡的張王李趙都是中國的大姓,也就是說具體很難搞清的意思,跟現在的張三李四差不多,反正是在遼代這裡形成的村落。

曆史又過了幾百年,到了明代,開始有了沿用至今的“京榆古道”的修通。關于京榆古道,現在能查到的資料也很少,但有一點肯定是無疑的,就是先有的山海關,後有的京榆古道,而後燕郊才能了現在的官方常稱謂的水陸碼頭。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闾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京榆古道修建于1381年之後,用來連接北平(北京)和山海關前線,是軍旅物資的主要運輸途徑。可以想象,從南方來的船舶沿運河北上,一直到燕郊的碼頭卸載,然後繼續向東輸送,在盡可能依賴水運的明代,可以說是最簡便的方式。而到了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将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此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還将都城從南京遷回了北京,最終奠定了北京成為未來六百年中國**中心的格局。我想,燕郊應該是在那段時間得名的吧,朱棣那也是燕國,而燕郊位于對國都至關重要的交通要沖的位置上,想進入皇帝的視野也不會太難。雖然我手頭上沒有文字來證明,但可以建議那些專家學者去考證,雖然這樣會使燕郊的曆史縮短一千多年,但明代顯然更為大家所熟悉,更有血有肉,即使要拿來忽悠别人,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不是?

10年前的燕郊(認識他的前世今生)5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終于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大清”了。清朝首先是滿人入關,根基都在關外呢,但國都在北京,兩地之間聯系密切,過往不斷,京榆古道之作為國道的意義無需多言。而順治皇帝又将皇陵的地址選在了遵化,這條道路更顯得越發的重要了。先是皇族裡死了人要從這裡過,守靈探陵的人要從這裡過,皇帝祭拜祖先也要從這裡過,清朝的任何一個皇族子弟想不走這條路都不行,因而這裡在康熙年間建了行宮。皇帝帶着兒孫妃嫔大臣一路颠簸,出京城走了幾十裡,剛好在這裡喝口水上個廁所,偶爾心情好了還能住上一夜,燕郊有幸沾了皇氣,想不發達也不行了!據說乾隆就在這裡住過好幾夜,隻是年代久遠,又沒有準确的記錄,搞不清楚是住的行宮賓館的哪個房間了。他不知道福成有總統套房,所以沒有去住。據考證,乾隆皇帝還在燕郊行宮裡意興盎然,寫了不少的對聯,如在正殿上寫道“為元後則時天若,知小人依所逸無”,在眺遠樓上寫道“目同碧宇朗無盡,心與白雲散似閑”和“溪樹色光成淨賞,花香鳥語絕塵緣”等,幾百年後讀之,依然能看出來他老人家心情很不錯,就跟那些在燕郊買了滿意房子的人一樣。

可惜的是,即使在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燕郊留給我們的文字性的東西依然太少,總的給人感覺還是除了房地産外,沒有什麼曆史積澱,也沒有什麼文學氛圍。珠光寶氣掩飾不住渾身上下的土氣,很多人眼裡的暴發戶形象就是如此吧。更重要的還是,這裡發展的太快,沒怎麼折騰,錢一下子就擁過來了,你想不撿都不行。因而浮躁存在于每個人的内心,沒錢的忙着掙錢,有錢的忙着掙更多的錢,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坐下來慢慢考證,從故紙堆裡翻出那些遙遠幾如虛無的青蔥歲月。

最後,說一下《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裡的一則記載:燕郊店,在北京通縣東十裡,與三河縣接界,亦曰燕郊店,為京東孔道,清有煙郊行宮,嘉靖間,林清等率部入禁城,進攻大内,帝聞警,駐跸煙郊,下诏罪已。從中可以讀出,郊并非燕郊的唯一名字,甚至以前連常用名都不是,如先前所述的乾隆對聯裡都是寫在“煙郊”的,燕郊與燕郊是否為一談,煙郊什麼時候就又成了燕郊,都需要再考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