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胃鏡後是否有腸化生? 很多朋友都是因為出現胃痛、消化不良、脹氣等脾胃症狀才到醫院去做胃鏡檢查,因此,能“全身而退”——報告沒有任何異常的情況真是不多,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知道胃鏡後是否有腸化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很多朋友都是因為出現胃痛、消化不良、脹氣等脾胃症狀才到醫院去做胃鏡檢查,因此,能“全身而退”——報告沒有任何異常的情況真是不多。
那報告單和病理報告單中出現的常見詞時,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态去對待,或者是需要采取什麼樣後續手段呢?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建議。
“未見明顯異常”
恭喜您。特别的幸運!一般急性胃炎後在恢複階段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快好了。近段時間内注意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就可以,畢竟出現過不适,仍需要多注意改變不良習慣。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叫慢性淺表性胃炎。它是指胃黏膜淺層有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而深層的胃腺體正常。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有輕重之分。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平時一般沒有特别的症狀,但是如果有急性炎症時,也可能導緻消化不良,疼痛,也是患者就醫的主要原因。
張美蓮主任指出,雖然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症狀可能不重,或者經過用藥後恢複得比較快,但是亦應引起重視,症狀緩解後複查胃鏡,确保胃黏膜的恢複。患者應檢讨一下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注重情緒的調控,防止脾胃功能再度受損。
“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了胃黏膜有炎性細胞浸潤,還可以看到胃腺體部分受到炎症侵蝕而發生萎縮。胃腺體主要是還可見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胃黏膜變薄。因為胃黏膜是分泌胃酸的,因此患者的消化功能會受損。慢性萎縮性胃炎早期有些病人沒有自覺症狀也是這個原因。
慢性萎縮性胃炎由淺入深發展的過程中,胃壁上皮細胞可能發生腸化生或者形成息肉。局部性(不完全性)的胃黏膜萎縮一般是慢性炎症引起的,而彌漫性的胃黏膜萎縮與年齡有關,因此,如果是年輕人得了慢性萎縮性胃炎更應引起重視,而老年患者如果沒有引起明顯的症狀,不必有焦慮的情緒,及時就醫,聽從醫囑即可。
“(大)小腸上皮化生”
越來越多人在病理報告上看到“腸上皮化生”這種表述。腸上皮化生是胃黏膜上皮變成類似于小腸或大腸的上皮,沒有了相應的消化功能。
腸上皮化生可以分為小腸型和大腸型,其中小腸型上皮化生常見于慢性胃炎等良性胃病。人們常說的癌前病變主要是指大腸型化生。根據現有的資料,大腸型的上皮化生與胃癌的關系比較密切,因此當病理報告出現大腸型上皮化生時,應及時幹預并定期複查胃鏡。
“糜爛、潰瘍”
糜爛和潰瘍都是指腺體被炎症破壞,糜爛的程度比潰瘍要輕。出現了糜爛和潰瘍說明炎症在活動期,需要盡早治療。否則胃酸持續刺激受傷的黏膜,容易發生疼痛,嚴重的會引起穿孔。治療要抑制胃酸的分泌。
“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亦就是上皮内瘤變。如果報告中出現這些字眼,則應引起高度重視,特别是高級别的上皮内瘤變。
這是因為不典型增生是重要的胃癌前病變,可發展為胃癌。輕度不典型增生經過較長期的中醫辨證治療後,部分病人會有較好的歸轉,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除了積極治療以外,還應該密切随訪,以防癌變。有些重度的不典型增生還可以手術切除。
除了以上常見的描述外,還有些癌(Ca)或者在後面打個“?”的,要和上腹部增強CT等檢查來綜合判斷。還有一些是生理結構的異常也會出現在胃鏡報告中,比如“垂直胃”等等。這些異常的結果都要進一步的處理。
“幽門螺杆菌(HP)”
幽門螺杆菌是很多胃鏡檢查的必檢項目。結果有陰性和陽性兩種,有時也有幾個“ ”。幽門螺杆菌被認為是導緻胃炎、胃癌的因素之一,一般發現感染即可開始中西醫治療,規律地治療後要按時複查是否殺滅并根據結果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治療。我國的HP感染率比較高,發現HP陽性時,不必緊張,按醫囑處理即可,但是HP比較容易反複感染,因此建議大家治療後要增強體質,同時提供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息肉”
一般來說,息肉是炎症長期刺激的結果。現代的電子胃鏡過程中如果發現息肉的形态方便鉗夾時,一般的醫生都會在檢查時予以夾除送檢。但是如果息肉的基底比較寬,或者數量太多時,一般胃鏡檢查中不能夾除,需要醫生評估後再做處理。
張美蓮主任指出,無論是哪種結果,患者都應該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态,既來之則安之,在治療上盡人事,聽天命。同時也要明白,多數疾病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建議大家“病從淺中醫”,不要因為身體還能耐受就放任疾病的發展。中醫認為,多數脾胃病到後來都容易出現虛證,需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理,患者一定要有耐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飲食以外,情緻的影響對脾胃病的發生,發展,特别是複發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保持情緒的平和對疾病的康複大有裨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