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微信公衆号電影爛番茄(ID:dylfc99)
微信後台回複“250部”可獲取250經典電影(沒看過這些電影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影迷)
毫無懸念,張藝謀的《長城》收獲了高票房和成噸的口水。
評論兩極化,豆瓣5.4的評分是資深影迷集體翻的白眼。精英階層對這部電影罵得非常狠,以至于收到律師函也在所不惜。
作為一個看完《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金陵十三钗》之後,每次都下決心再也不為張藝謀掏錢,但每次又都去影院買票的普通影迷,我想弄清楚我為啥又再次感受到一萬點傷害。
1、被視覺轟炸後的無力感
不論是被戲稱為《權力的遊戲之指環王》,還是實景歌舞晚會《印象·長城》,這次的《長城》确實是視覺相當精彩。
開場幾分鐘滿坑滿谷的饕餮攻城場面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特效絕對不隻五毛而是超過50元。
五色福娃的軍隊和奧運團體操尚可忍受,但正如電影的海報是一堆人而不是一堆怪獸。
如果電影不能充分表達人的情感,觀衆不能感受到自己相信的“信念”,是相當令人焦慮的。
這部電影畫面雖然好看,但觀衆缺少一個情感着落點來投入進去。
馬達應該象征着善良正直的美好,但是他怎麼就從個人利己轉向開始信任别人了呢?
這個過程是相當缺少代入感,難道僅僅是被景甜美少女铠甲下的肉體吸引,在完成一次高空蹦極就轉變了?
空洞的台詞設計,斷層的情節安排,簡單粗暴的情感轉換,使得我們看的不是一個有情緒的人在戰鬥,而是一群帶着單一面具的人在打怪,演員們的表情還不如一隻饕餮豐富。
雖然影片也借着人物在傳達諸如信任奉獻等價值觀,但是空洞的文戲讓這一切非常的蒼白。
電影結束後,我感到非常疲憊,張導為啥不學學美劇《西部世界》,開發點人工智能機器人來演戲呢?
(《西部世界》裡設計的帶有情感的機器人)
看來張涵予開場半小時左右就死掉是非常明智的,估計也是實在看不下去了。
(張涵予的表情很無辜)
2、病态重複引發的焦慮
張藝謀玩色彩玩的溜,所以這部電影中對色彩的追求依然是“喪心病狂”的。
我們也知道他對兵器的戀物癖,所以從《英雄》開始一直到《長城》,大小兵刃的細緻花紋和寒光都一再特寫。
(《英雄》裡镂空的龍泉寶劍,注意看劍上的水珠)
雖然不如景甜的多,但是比劉德華的肯定不少。
(劉德華的港普讓人有種穿越到宋朝的感覺)
還有我們也知道導演有本事把萬箭齊發拍的辣麼美,所以我們在《長城》中多次仰望天空,欣賞這一絕美的奇觀,盡管對付饕餮來說,弓箭的确不如火藥。
電影《金陵十三钗》中,張導開始迷戀彩色玻璃窗。
(彩色玻璃窗配五顔六色的旗袍)
在《長城》的最後一戰中幹脆建了個五色琉璃塔,五色斑斓的聖光中,演員的臉色顯得非常鐵青。
(鄭恺看起來很懵逼)
不過因為馬達是白種人,景甜是白富美,所以并不影響主角的光輝形象,也可能觀衆的眼睛已經被晃瞎。
還有王俊凱的龍袍,也非常像從《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組直接拿來的(這說明導演是個非常環保的人)。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鐘愛的片段,或者是一個場景,或者是一段音樂會重複出現在他自己的電影裡。
用的好就是他和影迷之間的心照不宣,用的爛就很像是被導演強按在椅子上,告訴你,你必須看到這有多麼美。
其實我想說,我想看的是彭于晏的肉體,您不是也這麼希望的嗎?
即使故事發生在宋朝,您還是給他設計了羅馬式的露胸裝。
3、不正面回應問題引發的憤怒
每次新片出來,張導都通過各種媒介表達了他的委屈和先行者的寂寞,他如何背負着行業的重任,忍辱負重投身到電影工業的學習和應用中。
影迷們不該對他有雙重标準,一方面希望他拍好文藝片得獎,一方面又希望他好萊塢那套也玩的透。
作為普通影迷一方面很想對導演說,體制之下您辛苦了,一方面又因為自己對他的高标準嚴要求感到有點愧疚。
但真的是影迷的問題嗎?
當大幕拉開燈光暗下來,導演付出生命在拍,演員付出生命在演,觀衆也付出生命在體驗,一個作品是大家共同創造的,這就是我們之間的連接。
看過《活着》和《秋菊打官司》,我要如何不對自己信任和尊重的導演抱有希望呢?
您在《長城》裡不是講信任嗎?但是您說對您這種信任期待是不應該的,作為影迷我感到委屈。
“很多評論家批評我為什麼要拍這些東西,很庸俗、很無聊、很堕落,我倒不以為然。”張導對質疑總是輕描淡寫。
當然重點放在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觀衆,這部電影的制作有多麼精良,對行業的意義有多麼大。
以至于很多所謂的專訪都是單向交流,你隻能做一個聆聽者,付出崇拜的表情即可完成任務。
至于為啥再也拍不出像《活着》那樣的好片,導演從來不正面回答,你和他講情懷,他和你談工業,你和他說不足,他和你談走向世界。
一部電影好不好,影迷能看出來,作為專業人員的導演也一定能看出來,但是他能如此确認自己的作品好。
排除營銷的原因一定是他認為自己的作品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以至于超越這份完美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的重複。
原來内向低調的張藝謀如此的自戀。
心理學對自戀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在1914年開始的,現代心理學對過度自戀的人定義為自我陶醉型人格,同時将他們分為顯性和隐性自戀。
顯性自戀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川普,總是當衆無休止的贊美自己。
還有一種是隐形自戀,這些人低調甚至謙虛内向,但是他們也是滿滿的自戀。
心理專家表示,隐性自戀的本質是自卑,是深深的焦慮,安全感的缺乏,通過高防禦性來保護自己不受外界的傷害。
也因此,他們是不會真正地把自己的煩惱述說給對方的。
過度的自戀一般來源于養育者早期對孩子過少或過多的關注,過多的關注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過少的關注則讓孩子隻能用自戀填補被忽視的空白。
說到張藝謀,我想到最多的形容詞就是“壓抑”而不是“自戀”。
不論外界對他有多大的毀譽,内向而低調的他總是非常吝啬于表露自己情感,以緻于在他電影中的人物,面對感情也是十分壓抑的。
再濃烈的情感也隻是一副木然的表情,一聲歎息或者一顆突如其來的淚珠已經是最大的波瀾了。
在很多次的訪談中,張藝謀都談到了他的原生家庭氣氛比較壓抑,和父親的交流有限,再加上身為長子的責任感,形成了低調内向的個性。
他進入電影行業比較晚,也一直飽受争議。
既有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7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的《活着》,也有像《三槍拍案驚奇》這樣的爛片。
面對争議他用慎言少言應對,悶聲發大财是他的人生信條。
(張藝謀從黃土地裡崛起後,賺得的盆滿缽盈)
所謂有壓抑必然有張揚,電影就是他情緒的出口,特别是他鐘愛的色彩和場面,很多都是具有侵略性的表達。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張藝謀是自戀的,他用自戀構建着他的自尊。
在《長城》中,饕餮象征欲望,而長城則象征理智和防禦,人的一生都是在這二元對立和撕扯中尋找平衡。
一方面張藝謀是壓抑的,電影畫風像喝大了失控的狀态。
一方面他的電影學養背景有限,才華支撐不了夢想或格局有些自卑。
一方面他又用自戀來填補這些失落。自戀者過度表達背後的動力是希望别人看到他的存在。
當然自戀者也因為缺少理解别人的共情能力,容易激怒别人。
就是當你想和他們交流時,特别是指出他們的問題時,他們都會用“你嫉妒我”來防禦。
這也換來想交流的人失去理智的攻擊行為,張導經常身陷口水被噴也是這個原因。
自戀人人都有,藝術家更需要自戀來關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當自戀過度以至于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就需要調整。
多關注别人是解決過度自戀的好方法。
就像已經貴為“國師”的張導演,如果付出精力帶更多的後輩進入這個行業走上國際舞台,則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獲得更多的價值感,也是他這個超級前輩可以做到的事情。
微信後台回複“250部”可獲取世界經典電影250部!
需要電影的親也可加番茄君gudajun88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