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1:40:48

2022年截至今日,清華大學圖書館公布了4期甄選書單,值此金秋,我們分享其中10本來自商務印書館的佳作,邀你共讀,一起沐浴知識的微風

甄選書單

1 《好玩兒的大師:

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

趙元任 攝;趙新那,黃家林 整理

部獨一無二的百年時代記錄

百年間,千幅照

一個知識分子鏡頭下的時代變遷與學術人生

趙元任先生博學多才,是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是近代推動中國科學進步的先驅者,是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中最年輕的一位。元任先生是一位“攝影達人”,一生拍照無數。本書為全套影記之學術篇,主要側重于先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在中國的學術活動及其與中國學人的往來關系。一幅幅珍貴的黑白照片,帶我們穿越時光,見證這位大師的“朋友圈”與其精彩的學術人生。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1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除了身為一名學者,趙元任也是一個業餘的攝影愛好者。1910年,趙元任剛上大學不久,就用獎學金跟同學合夥兒買了架照相機,很快就迷上了攝影。雖然攝影水平不高,但他喜歡用照片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一生拍下照片無數,目前存留的約有兩萬張相片和幻燈片。直到去世前不久,由于手抖才罷休,但出于習慣,不論走到哪裡,他仍然挎着一部相機。在這批照片裡,最早的是楊步偉的祖父楊文會(字仁山,光緒年間最早把歐洲攝影器材引進中國的人之一)在1880年代拍的,最晚的是1981年趙元任在美國麻州劍橋拍的,時間跨度約一個世紀。至今找到的趙元任人生中最早及最後與照相機一起的兩張照片,分别是1911年在康奈爾大學校園和1981年在哈佛大學校園拍的。

——選自《好玩兒的大師:

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

  • 延伸閱讀:

“斜杠青年”趙元任養成記|千餘張照片首次出版面世

2 《老舍談寫作與閱讀》

老舍 著

如何閱讀與寫作?聽聽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的經驗心得。

本書選文基本囊括了老舍談寫作方法和閱讀經驗的精華,能夠幫助讀者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和文章修養,了解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獲得讀書方法,提高文學鑒賞力和讀書品味。

本書收錄了文學大師老舍先生撰寫的談寫作與閱讀經驗的文章。語言真切,用詞樸實,有較強的指導性。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2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 延伸閱讀:

    如何寫好文章?梁啟超、老舍、王鼎鈞的寫作法

3 《尋鲸記》

[英]菲利普·霍爾 著;傅臨春 譯

本書介紹了鲸的生物習性,從科學史角度,講述幾代鲸類學家的冒險故事和探索曆程,揭示捕鲸時代人類社會與鲸的關聯,被譽為“鲸類寫作中的經典”

沒有鲸,海洋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空空蕩蕩的。

鲸的曆史早于人類,而我們直到兩三代人之前才開始了解它們。

捕鲸時代使人們與這些動物近距離接觸。鲸代表了錢、食物、生計、貿易,但它也意味着某些更黑暗、更超自然的東西,因為人在捕獵它們時賭上了性命。

到了 21 世紀,人們還在識别新的鲸類,我們需要好好記住:

  • 這個世界庇護着比我們更大的動物,它們還有待我們去發現。

  • 不是一切事物都已被記錄、被确定及被數據化。

  • 在深海中,還有未被命名的巨鲸在悠遊。

鲸巧妙地适應周圍的環境,以聲呐脈沖宣告自己的存在。它們用聲音來觀察,判斷一個世界的境況,而我們因自己的無知被隔絕在這個世界之外。

對于這樣一種巨大、長壽且智慧的動物來說,沒有屏障、食物充足的浩瀚大洋是一種卓越的演化介質,在這個環境中,通信和交際取代了物質文化的地位。

它們是一個無地盤的種族,擺脫了貸款和化石燃料的束縛,不受邊界或欲望的拘束,滿足于僅由吟唱、睡眠、進食和死亡構成的生活。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3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1958 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歐内斯特·海明威告訴《巴黎評論》,他曾追捕過一群抹香鲸,數量有 50 頭,并用魚叉射中了一頭“近 60 英尺長的,但被它逃脫了”。他孤獨地吹噓着美國英雄主義的往昔歲月。捕鲸如今已是其他國家的職權,他們的努力将把鲸逼入絕境,其程度遠遠超過揚基艦隊曾做的一切。事實上,捕鲸業是在我出生以後發展到巅峰的。僅在 1951 這一年,即梅爾維爾的著作問世 100 年後,全世界被殺死的鲸的數量已超過新貝德福德在一個半世紀裡的捕鲸量。

我的《動物百科圖冊》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展廳負責人集體編輯,用了館藏的色彩暗淡的透視畫作為插圖。不過我要高興地說,那幅一頭抹香鲸與一頭巨烏賊搏鬥的實物大小的透視畫沒有選用,它真的叫人毛骨悚然。這本書承認了 20 世紀 50 年代鲸類學的局限性。就如同回應以實瑪利的問題一般:“鲸會縮小嗎?”作者們做出了遲緩的回應:“除非我們更多地了解這些深海哺乳動物,否則我們無法期望有很多結論。我們正在認真努力獲得這個信息。”

——選自《尋鲸記》

  • 延伸閱讀:

一種巨大、長壽且智慧的動物 | 自然好書37種

4 《中國詩學之路:

在曆史、文化與美學之間》

蔣寅 著

本書是古典文學研究名家蔣寅先生的自選集。他以“中國詩學之路”概括幾十年治學的主要方向,以“在曆史、文化與美學之間”表明對中國詩學研究的基本認識和治學路徑。

他善于發現中國詩學研究中隐含的重大問題,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細緻的探究和考索,所得結論常常切中肯綮,發人深省。本書反映了作者詩學研究的三個主要範疇——詩歌理論、詩歌創作和詩歌史,更體現出他對中國詩學走向現代化和“現代性”問題的高度關注,從而使這條詩學之路指向未來。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4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研究古典詩學,還有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那就是與當代文學理論建設的關系。衆所周知,我是“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口号的反對者,需要說明的是,我的反對隻是針對這一命題因核心概念“轉換”之缺乏規定性而流于空洞,以及那種欲以古代文論為基本框架構建當代文學理論的天真想法,而絕非否認古代文論的理論價值及合理接受。在我看來,内涵和外延都不太好界定的“轉換”一詞根本就不适合用作讨論的概念,我更願意使用含義清晰、明确的“诠釋”和“對話”。在當代文化語境下,诠釋讓古代文論成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理論資源,對話使古代文論成為溝通古今藝術經驗的橋梁,從而啟發和豐富我們的理論思維,就像古典詩學有關“規避”的思想,可以補充互文性理論的不足。說實話,我對文學理論的古今關系向來很少思考,但随着我的清代詩學研究越來越接近所謂近代,中國詩學走向現代化的問題也就自然地進入我的意識中。

中國詩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與當今備受關注的“現代性”問題密切相關,古今詩學的關系也确實存在着有待重新認識的問題。……在清理韓愈詩歌經典化曆程時,我注意到接受語境的變化,由此使韓愈詩風變革所意味的美學轉型與現代性的問題聯系起來,所涉及的問題也由一個作家的風格變異上升到美學範型的更替這一重大的曆史層面上來。雪球越滾越大,推動起來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是啊,一旦涉及古今詩學變遷這種宏大叙事,無論怎麼限制自己的研究阈界,知識和問題也難免要跨界。此刻,伴随着探險興奮而來的,隻有捉襟見肘的窘澀,于是不得不再度體會莊子那學問無涯而人生有限的悲哀。

——選自《中國詩學之路:在曆史、文化與美學之間》

  • 延伸閱讀:

    原創名著60種 | 中華學人的學術智慧

5 《〈洛神賦〉九章》

戴燕 著

本書為戴燕教授十餘年的研究成果,凡九章。

作者從文學、藝術和曆史等相關側面,重建曹植寫作《洛神賦》的文學背景與傳播過程,以此突破“感甄”說和“思君”說的舊式解讀,分析曹植寫作《洛神賦》本來的寓意,并探究《洛神賦》跨越千年的文學生命力。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5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關于《洛神賦》的寓意,究竟是“感甄”還是“思君”,這一争論,如果再要往前追溯,從明清以來大概就不曾停止,由于事關曹丕、曹植和甄後這一段漢末三國曆史的文獻保留下來的不多,要突破既有的結論相當困難, 20世紀的這一輪新的學術界争辯,因此,不管是在結論還是在史料發掘、論述角度的開辟方面,都不見得有多少創意,大體還是沿襲着明清時代的論述,唯一不同的,就是參與讨論的這一批學人,幾乎都出生于20世紀。這一代學人,他們耳聞目睹梅蘭芳演出《洛神》的盛況,對這部新戲的感染力和傳播力有切身體會,作為學者,他們也更清楚地意識到,必須要用學術的方式去同梅蘭芳競争,才能抵消《洛神》戲被當作《洛神賦》的現代解釋而在社會上産生的影響。20世紀的這一代學人,是在梅蘭芳的《洛神》風行一世并且被奉為戲劇經典的時代壓力下,開始進入曹植《洛神賦》的研究的,他們不避重複接二連三地發表長短不一的論文,與其說是要貢獻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如說是在一種文化焦慮中表态,以凸顯自己的學術立場和學者身份。

——選自《〈洛神賦〉九章》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6

● 延伸閱讀:

重新遇見全新的《〈洛神賦〉九章》

6 《走向新建築》

[法]勒·柯布西耶 著

陳志華 譯

幾千年的建築史無非是帝王将相宮殿廟宇的曆史……

而作者關心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當作建築學的基本層次,而任憑宮殿倒塌。

他關心人的尺度,強調恢複人道的基礎,需要的标準、功能的标準、情感的标準,認為這就是一切。他提出了建築必須走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道路,反對搞虛假裝飾的古典主義;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現代建築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

他的徹底性和堅定性,他的石破天驚的理論和觀念,對世界現代建築的形成和發展産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7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工程師的美學,建築,這兩個互相聯系的東西,一個正當繁榮昌盛,另一個則正可悲地衰落。

受到經濟法則啟示并受到數學計算引導的工程師,使我們跟宇宙規律協調起來。他獲得了和諧。

建築師通過使一些形式有序化,實現了一種秩序,這秩序是他的精神的純創造;他用這些形式強烈地影響我們的意識,誘發造型的激情;他以他創造的協調,在我們心裡喚起深刻的共鳴,他給了我們衡量一個被認為跟世界的秩序相一緻的秩序的标準,他決定了我們思想和心靈的各種運動;這時我們感覺到了美。

——選自《走向新建築》

● 延伸閱讀:

紀念陳志華先生 | 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一份鄉土建築文化檔案

7 《波德萊爾傳》

[法]克洛德·皮舒瓦,讓·齊格勒 著

董強 譯

夏爾·波德萊爾,法國19世紀著名現代派詩人,象征派詩歌先驅。

法國學院派傳記作家、波德萊爾研究專家克洛德·皮舒瓦和讓·齊格勒寫就的這部《波德萊爾傳》,緻力于還原這位大師反叛、落魄、動蕩的一生

運用曆史學方法,在衆多聲音中追尋詩人傳奇生活的真相,引用大量詳實的資料,緊密圍繞着波德萊爾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曆、曲折生活和創作才情,筆觸細膩,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文學大師形象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8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我們下面要看到的家具确實是“路易十六時代風格”的,一些公證書證明了這一點。相反,一些在執政府時代澆鑄的石膏雕塑或小石膏像是古代風格的,是為根據古代像進行素描而制作的,除非它們是克洛德•拉麥或者一些參加由夏爾格蘭和弗朗索瓦·波德萊爾一起組織的、為帝國參議院選取雕塑家而舉辦的雕塑比賽的藝術家們送給他的禮物。

至于夏爾·波德萊爾在提到他父親的作品時隻說了“色粉畫”,這一點有點兒讓人吃驚,除非那實在是遙遠的童年回憶,因為他父親主要畫一些水粉畫而非色粉畫。色粉畫這個詞在1827年10月16日的拍賣的訴訟筆錄中,隻在三件作品中出現,或者指“色粉素描”,或者直接指“色粉畫”。被标為87号的拍賣品是“四個放色粉的匣子”。很有可能,在匣子中,還放有一些準備水粉必用的東西,如橡皮與粉末狀的色彩。在給出了這些需要特别指出的地方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位于奧特菲依街上的這位公務員兼畫家的家中了。

朝庭院的一邊分别是前廳、廚房、餐廳、客廳和阿爾封斯的房間;夏爾的房間、波德萊爾夫人的房間以及一個兼作弗朗索瓦的圖書館、辦公室和卧室的大房間則朝向花園一邊。

——選自《波德萊爾傳》

● 延伸閱讀:

“貓奴”波德萊爾 | 紀念波德萊爾誕辰200周年

8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著

本書寫作始于1941年,初版于1949年,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亦為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經典著作。

本書比較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指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國文化缺乏法制等,對中國社會有許多卓見,并提出了中國社會改造的方向,認為最終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複興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9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9 《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

花蝕 著

作者帶着對動物園的熱愛與使命感,通過歡樂、有趣的文筆和生動、直觀的照片向讀者展示了動物園存在的意義。

好的動物園不僅會讓遊客獲得愉悅和知識,并最終将所有的收獲和感悟體現于日常行為的改善;這種行為的改變會減小對環境的壓力,從而讓人類和這些可愛的野生動物都能更長久地存活在地球上。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把動物園變得更好,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10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2億話題量

一起探讨動物園存在的意義

4個月,跨越整個中國

56座動物園,第一次全面探訪

200多種動物,教你怎樣輕松看出門道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11

動物園裡的“博物學寶典”

上海動物園園長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

央視知名媒體人張騰嶽

聯名推薦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12

● 延伸閱讀:

盜版不好,特别不好!錯字離譜,紙張低劣,氣味刺鼻……| 它被盜版超5萬冊

10 《稀有地球》

[美]彼得·D.沃德,唐納德·布朗利 著

劉夙 譯

結合新的天文物理學、天體生物學和行星科學知識,古生物學家彼得•D.沃德和天文學家唐納德•布朗利以極強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條理,對地球上高等生物的出現原因進行了嚴謹而透徹的分析與推斷。

在這趟探尋生命的宇宙之旅中,我們會驚奇地看到,雖然微生物這樣簡單生命的活動證據不難找到,但複雜生命的演化和生存所需的條件卻相當難得,如宜居帶的形成、闆塊構造和月球在地球生命起源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清華甄選書單邀你共讀)13

識别二維碼,加購好書

銀河系中存在 100 萬個由智慧生命創造的文明,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觀點。但它可信嗎?

德雷克方程的這個解隐含了一些需要檢驗的假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假定生命一旦在某顆行星上起源,就會演化出更高的複雜性,最終就會在很多行星上發展出文明,達到巅峰。

當然,這正是我們的地球上所發生的事。在這裡,生命起源于大約 40 億年前,然後從單細胞生物演化出具有組織和器官的多細胞生物,最終出現高等植物和動物。然而,這樣一種生命史——複雜性不斷增加,直至演化到動物級别——是演化所不可避免的結果嗎?它真是一種常見現象嗎?如果它實際上隻是一種非常稀有的結果呢?

在本書中,我們會論證,不光是智慧生命,就連最簡單的動物在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中都是極為稀有的。

我們并沒有說生命是稀有的——隻是說動物是稀有的。我們相信,微生物或與之形态類似的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有可能比德雷克和薩根預計的還要普遍。然而, 複雜生命——高等植物和動物——可能要比人們一般所假定的稀有得多。

簡單生命有普遍性,複雜生命具稀有性,我們把這兩個預言合起來稱為“稀有地球假說”。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會解釋這個假說背後的理由,說明它可以如何檢驗,還會指出如果這個假說是準确的,那麼它對我們的文明意味着什麼。

——選自《稀有地球》

● 延伸閱讀:

為什麼複雜生命在宇宙中如此罕見?10本好書,一起閱讀我們唯一的地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