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猶豫的虧嗎?
我是吃過的。從初二開始,因為心裡裝上了自卑包袱,做起事來,增加了一層無形中的阻力。雖然不是刻意要去想這些,它總會跳出來,擋住你的正常判斷。所以,做事的時候就顯得比較猶豫。
什麼叫猶豫?
猶豫,指遲疑,不果斷,對事難以做決定。
“猶”本指選育良犬的長程計劃,轉指時間長且沒有确定性;“豫”指大象伸展長鼻嘗試取物。“猶”和“豫”聯合起來表示“長時間把玩手中物品,沒決定是要還是不要”。
比如,小時候的成長環境,
人,為什麼會猶豫?
因為取舍。想取,當下取不得,需要耗費時日、金錢、人力、人情等等。想舍,舍不得,不忍放手,非要得到。
取舍不決,百爪撓心,整日煩悶,坐卧不安,猶豫形成。
看透一個“利”字,可緩解猶豫
凡是取舍,必因“利”起。如果遇事産生了猶豫,立刻想到“利”字,則就将猶豫的表面現象:吃不下飯,不想動等等轉化為思考狀态,通過思考先讓内心平靜下來。
如果想取,則考慮取得的代價和取得後的收益是否對自己有利。
如果想舍,則考慮舍後的損失,自己是否能承擔。如果僅僅是讓自己傷心了一下,那就是有舍得必要。
物質層面雖然沒有情面,但是很現實,很實際,很明白。
心态 行動,是猶豫的終結者
猶豫畢竟是一種心理狀态,所以心态的調整很重要,遇到事需要我們做選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利”,然後考慮“取舍”,這些其實都是心态的變化。要讓大腦控制的,就是穩住心态,冷靜的思考,一旦大腦做出判斷,立馬行動,幹起來,不然就又開始猶豫了。
猶豫的反義詞是果斷、堅決、幹脆
簡而言之,如果你想做到猶豫的反義詞那樣,就要讓大腦不斷的去學習,增加知識量,提高看問題的高度和角度,這樣在遇到事的時候,你猶豫的時間會減少,會慢慢走向猶豫的反義詞。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小學生,在一線城市長大的和在大山裡貧困鄉村長大的,坐到一塊讨論從北京到上海有幾種方式,你覺得誰提供的方式多呢?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結尾用曾老這句話共勉!
願把漿糊腦,理成江湖人。用感悟紀念過去,啟迪未來。
歡迎關注和評論,共同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