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5萬餘畝濕地盡顯生态之美

5萬餘畝濕地盡顯生态之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23:28:05

5萬餘畝濕地盡顯生态之美?一群蒼鹭時而展翅滑翔,時而閑庭信步,時而休憩築巢,它們在廣州海珠濕地裡的水鳥栖息地悠閑自在地生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5萬餘畝濕地盡顯生态之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5萬餘畝濕地盡顯生态之美(讓濕地既有綠色顔值)1

5萬餘畝濕地盡顯生态之美

一群蒼鹭時而展翅滑翔,時而閑庭信步,時而休憩築巢,它們在廣州海珠濕地裡的水鳥栖息地悠閑自在地生活。

進入10月,正是候鳥開始遷徙的季節,也是廣州觀鳥的最佳時機。“一隻、兩隻、三隻……哇,蒼鹭太多了,我怎麼數也數不清。”在位于廣州市核心城區的海珠濕地觀鳥棧道上,觀鳥的小朋友樂樂開心得手舞足蹈。樂樂一家住在海珠濕地附近,閑暇時都來此觀鳥。樂樂媽說:“這幾年能很明顯感受到鳥類的數量越來越多,時不時還能見到一些候鳥‘新面孔’。”

如何推進生态保護與修複,完善超大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是我國生态修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海珠濕地用了10年時間探索,走出了一條城市中央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的生态之路。這也是廣州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走出的一條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利用的濕地生态保護之路。

十年間鳥類種群增加兩倍多

廣州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的過渡地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資源禀賦,河流水系發達,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根據近期濕地資源本底調查顯示,廣州市濕地總面積約7萬餘公頃。

然而,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如何才能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的關系,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海珠濕地為代表的廣州濕地公園開始了探索之路。

海珠濕地突出的特點在于其地處世界超大城市中心區域,是鑲嵌在城市中軸線上的“綠心”。2012年,廣州市政府将面積達1.1萬多畝的果園集體農用地征作國有,并通過立法确保所征土地保留農用地性質,禁止在保護區内開展任何商業開發建設活動,為城央濕地夯實保護基礎。廣州“綠心”的保護從此開啟新紀元。

“我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将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将生态優勢轉換為發展動力。”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景觀與旅遊規劃設計所所長胡峰說。

海珠濕地為各類生物創造“食、住、行、遊”四類場景,構建果、稻、蟲、魚、鳥城央生态鍊。基于水鳥行為模式的栖息地設計,海珠濕地的4座鳥島增加了鳥類栖息面積22989平方米。根據各種類水鳥的腿長、喙長和頸長等身體特征,為它們打造了5.3公頃水深合适、可安心起降的“水鳥食堂”,讓海珠濕地從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的“臨時停歇地”升級為重要的“能量補給站”。

這些修複方案,使海珠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逐年上升。近兩年,海珠濕地連續發現海珠斯螢葉甲、海珠琺軸甲兩個全球昆蟲新物種,以及9個中國新紀錄種,包括1個新紀錄科和3個新紀錄屬,都是在中國首次發現并記錄。同時,鳥類種群,十年間從77種上升到187種,是原來的2.42倍。如今,鹭鳥群飛的景象在海珠濕地已是平常事。

從“城市公園”變為“綠色家園”

保護濕地,對城市發展有何意義?暨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專委會副主任傅京燕指出,保護和建設濕地促使生物多樣性增加,産生了良好的生态價值。

“生态産品可通過發揮其生态功能,減少特定災害或相關環境現象造成的經濟損失,這也是其經濟價值的一種方式。”他表示,“濕地可以其獨有的生态功能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釋放生态紅利,能吸引新型産業,尤其是數字經濟、創意經濟等相關産業在區域内聚集、發展。”

在胡峰看來,海珠濕地為城市提供了全面的生态服務,利用8種生态工藝,永續調節周邊10平方公裡内澇、污染、熱島等問題,既有“綠色顔值”,也有“金色價值”,為全球提供了一個可複制、可推廣的良好範例。

從“城市公園”變為“綠色家園”,市民能在海珠濕地感受到融彙了繁華都市和自然生态的美景。

“我們在海珠濕地開展科研項目約90餘項,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态定位站建設,形成多領域多方參與的科研監測體系,為研究城市與濕地協同發展提供科學樣本。”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蔡瑩說。

濕地,正潤澤着廣州這座千年花城,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廣州已建立以濕地公園為主體,濕地保護小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截至目前,廣州共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設立濕地保護小區32個,建成自然保護地89處。

廣州堅持自然恢複為主、自然恢複與人工修複相結合的原則,推進紅樹林、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态修複,利用生物、物理等措施修複重建濕地生态系統,修複面積3800公頃,有效提升濕地生态系統功能的同時,為公衆休憩、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平台。

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以海珠濕地為代表,廣州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地,探索實踐濕地生态修複,總結出富有廣州特色的生态修複方案,為國内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海珠濕地、花都湖濕地、南沙濕地等濕地生态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物種多樣性不斷豐富,成為濕地保護修複典範。

據各點最新監測數據,廣州市濕地範圍有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1208種,其中昆蟲738種,鳥類187種。

尤為突出的是,廣州積極探索濕地保護修複和生态價值轉化途徑,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既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遊憩休閑生态産品,又提升了周邊地區的營商環境水平,走出一條濕地治理服務城市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态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赢。

南沙濕地作為廣州南部的生态調節器,為推進落實“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綠核支撐。

花都湖濕地從一個千瘡百孔的采石場,變成了今日白鹭嬉戲、水草豐美的國家濕地公園,每年接待遊客近千萬。

天河濕地公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滲、滞、蓄、淨、用、排”等綜合措施,建設成為集水質淨化、雨洪調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體的多功能智慧濕地,為天河智慧城夯實生态基底。

黑臉琵鹭、銀鷗流連于城市中央的麓湖景區,水獺、豹貓、赤麂、白鹇……這些廣州人舊時常見的野生動物重現人們視野,這些情景見證着廣州生态環境的持續向好。(科技日報)

來源: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