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05 11:38:13

日前,新一批“國家森林城市”公布,石景山區榜上有名。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石景山區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到53.8%,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9.32%,接近全覆蓋,位居全市第一。

在石景山區,居民不用走多遠就可以看到各有特色的公園。走進石景山區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這裡曾經是一片沙石遍布的河灘地,現如今,夜鹭、綠頭鴨、赤麻鴨、野兔等大量野生動物在公園濕地中栖息;走進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這裡曾是棚戶區,經過改造後變成了居民家門口的公園,不僅環境優美,還有涵養地下水的生态功能。

伴随着石景山區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推進,石景山區生态環境變得更加宜居,“出門見綠、開窗見景”在石景山已經變為現實。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棚戶區變城市森林)1

俯瞰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近處的生态濕地美景與遠處的城市景觀和諧共融。石景山區供圖

公園内建起人工濕地,引來白鹭、夜鹭等野生動物

濕地在水源涵養、水源淨化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都發揮着重要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在石景山區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内,有一片面積為31.03公頃的人工濕地。當森林公園裝上“人工腎”,當地生态環境會有哪些改變?

“這片人工濕地位于永定河左岸,濕地建設是從2018年4月開始的,2021年6月完成所有水生植物的種植,同年12月竣工。今年3月份正式對外開放。” 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冉升明告訴記者。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棚戶區變城市森林)2

不少市民在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内漫步。石景山區供圖

站在高大的景觀塔上,可以看到這片濕地的全貌。此時北京剛剛進入冬天,因而濕地中依舊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各類植物茂盛生長,一片片水面泛着澄明的光。站在塔上,能聽到轟隆隆的水聲,冉升明介紹,景觀塔底部是一座“布水池”,每天都會有約6萬立方米的經過自來水廠處理的中水流入“布水池”,接着再注入這片濕地,經過濕地再次淨化後,每天約有4.5萬立方米的水,流向永定河裡。

“濕地建成後,除了能夠為永定河補水,還豐富了區域内的生物多樣性。” 冉升明介紹,4年前,這裡是一片河灘地,植被稀少、沙石遍布,被稱作“南大荒”。現如今,在這座總占地面積達121公頃的森林公園裡,栽植有3.5萬餘株喬木、13萬餘株灌木以及約23萬平方米的地被植物。一年四季,公園内都是生機勃勃的。

建成後的“南大荒”既有林地又有濕地,空氣和水體都得到了淨化。環境變好了,公園也變得熱鬧起來。自從人工濕地建成後,茂密的植被給動物們提供了栖息地,吸引了鳳頭鸊鷉、白鹭、夜鹭、綠頭鴨、赤麻鴨、黑水雞、野兔等大量野生動物在此停留甚至繁衍生息。“最初濕地人工種植了蘆葦、香蒲等十餘種濕生植物,目前又增加到了40餘種。因為鳥類等動物把植物種子帶過來了,再通過人工的養護,植物不斷生長,豐富了濕地植物的品種。”冉升明說。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棚戶區變城市森林)3

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内,市民們正與秋日勝景“合影”。石景山區供圖

濕地建成後,也吸引了許多周邊居民和遊客在周末和節假日期間來公園遊玩,公園相應地加大了科普力度,設立了很多标識标牌,介紹人工濕地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此外,還有不少團體來到濕地開展科普教育,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已經成為了市民觀光、觀鳥的基地。

2018年10月,石景山區開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四年來,石景山區以生态水系修複為重點,拓展了城市民生服務功能和生物廊道潛力。建成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累計恢複建設濕地31.03公頃;建成北京冬奧公園和濱河馬拉松“最美跑道”,将1142公頃的河畔綠地“縫合”,使之成為北京中心城區最大的森林公園;實施永引渠水系的生态化改造,建設生态駁岸近5公裡,建成濱水綠道13.6公裡,使昔日的硬化溝渠成為如今穿城而過的“煙柳蒼茫,碧波蕩漾”的生态風景線。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石景山累計造林3622畝

在衙門口、金頂山、老山、永定河等區域,4處大面積的城市森林生機盎然。其中,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位于石景山區西五環衙門口橋南,總面積98.67公頃,是石景山區最大的棚戶區改造綠地和京西最大規模的留白增綠片區。

記者傍晚時分來到這座公園,斜陽暖黃的光讓公園看起來格外靜谧,在其中散步的人們也安靜起來。然而,就在幾年之前,這裡的環境卻很差,讓人無法将之和“公園”聯系起來。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棚戶區變城市森林)4

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内種植着多種喬木、灌木類植物。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石景山區園林綠化局建設管理科科長葉宏介紹,公園實施建設之前,這裡是棚戶區。“基本上是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而且低端産業鍊在這個區域也聚集得比較多。原來進入棚戶區,常能看到污水橫流,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很差,很多家庭供水供暖不足,冬天要靠燒煤爐來取暖。”葉宏說。

2017年,石景山區制定了“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任務實施計劃”,同年石景山區園林綠化局開始對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進行前期規劃、立項批複等工作,此後于2019年開始動工。2021年10月1日,曆經兩年建設工期的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

“改造之後,周邊高樓也建起來了,在棚戶區居住的人們都‘上了樓’。這塊區域再也不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了,而是變成了公園和城市相結合的一塊綠地。周邊居民的遛彎、打球、遛狗等需求,在這裡都能得到滿足。”

此外,通過生态橋、過街綠廊、下穿涵洞等多種形式,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内的道路與周邊市政道路實現了無障礙通行;多處架空步道與周邊新建住房銜接,促進了周邊居民生活方式的提升與改變,成為森林融入社區的典範。

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設計師王路陽介紹,公園在設計上有兩大理念,一是綠色生态,二是資源再生。

一座公園對城市有什麼生态作用?王路陽舉了個小例子:“在公園的小路兩旁,可以看到有植草溝,這是遵循海綿城市的理念設計的。平時這裡看上去是一個長有地被植物、景色優美的生态景觀;而到了下雨的時候,它又有蓄流、導流的功能,可以将雨水下滲儲存在公園地底,以補充地下水。”

另一方面,公園在設計之初,就關注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公園裡面的道路、場地、座椅、垃圾桶等,都用到了再生材料,即對棚戶區當時留下的建築垃圾進行了就地消化。”走在公園幽靜的小路上,王路陽說,這些灰色的方磚全是由棚戶區的建築垃圾壓制成的。

石景山區最終改造信息(棚戶區變城市森林)5

黃昏時刻,夕陽西下,漫步在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内的步道上,感覺非常安靜和惬意。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王路陽表示,公園的設計始終遵循着“城市森林”的設計手法,采用了近自然異齡林、近自然混交林以及近自然複層林的種植模式,設計部分食源、蜜源植物及招鳥設施等,豐富生物多樣性。“在樹種選擇上,也大量使用了北京鄉土的樹種,像銀杏、白蠟、白皮松等。”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石景山區累計造林3622畝,實施“留白增綠”90.88公頃。除了衙門口城市森林以外,還新建了炮山城市森林和永定河左岸城市森林,改造了金頂山城市森林、麻峪濱河森林等5處大尺度城市森林,構建起了分布均衡的城市生态綠核。全區林木覆蓋率比創建之初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

石景山為城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供了一個成功範本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委副主任王成介紹,從生态資源總量來說,石景山區這幾年的森林城市建設使森林資源的總量進一步提升,全區林木覆蓋率比創建之初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在中心城區這個位置上,能夠再拿出這麼多的土地用于生态建設,是非常不容易的。”

2018年10月,石景山區在北京中心城區中率先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11月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發《關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區等26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号的決定》,石景山區在北京中心城區中率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四年來,全區共新建和改造大型城市公園25座,社區公園、口袋公園與小微綠地54處,新增和改造提升綠地總面積近4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1.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24.16平方米,全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3.8%,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9.32%,接近全覆蓋,位居全市第一。

石景山區北部和西部有接近1/3的山地,東南部是城市,西部有一條河流。“我們把這種格局叫一半山水一半城,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們在山、水、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有創建森林城市的底氣。”石景山區園林綠化局局長毛軒說。

毛軒介紹,近年來,石景山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禀賦,做出了“山環水繞、綠軸穿城、綠鍊穿園”的森林城市空間格局。“用綠道把綠地、公園串聯起來,包括一些文化古迹,以此方便人們走進自然,同時也把自然環境和城市面貌都展示了出來。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之後,石景山整體的生态空間格局得到了全面的優化。”

王成認為,石景山為北京城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供了一個成功範本。“在大都市裡能把生态空間重新優化出來,這是難以想象的。就石景山區來說,過去區裡的公園總量不少,但是分布不均,所以這次‘創森’的過程中,重點強調了公園分布的均衡性,使大多數居民在500米内都能夠進到公園裡,從‘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9.32%’這一數據來看,這基本上算是實現全覆蓋了。”王成說。

城市空間基本上已經固化了,想要優化生态空間,難度很大。以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為例,這是将拆解釋放出的土地用在了建設生态空間上。“這兩年北京确實做出了非常大的成績。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能夠舍得把拆解出的這些土地拿出來作為生态空間,所以要給北京市點贊。”王成表示。

毛軒表示,石景山區今年獲得了“國家森林城市”的稱号,過程很艱難,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經過這些年的建設以後,石景山區的綠化覆蓋率提高了,公園覆蓋度增加了,下一步要着重增強品質,同時要提高服務居民的能力。二十大召開以後,我們也應當學習貫徹二十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設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向着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邁進。”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陳靜 校對 賈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