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天的時間分成兩部分: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這個屬于有太陽光亮的部分叫做白天。從太陽落山到太陽再從東方升起來,這個沒有太陽光亮的部分叫做黑夜。由此古人創造一對表于同一個意思的異體字“照”和“炤”。白天有太陽照耀能夠看到事物用“照”,到了晚上沒有太陽看不到事物,怎麼辦?那就點燃火把來照亮,這個時候就用“炤”。這個也有可能是戰國時期,諸侯國地域分界不相往來,文字地域分化的結果。
有白天就會有黑夜,天下間的事物都是相互發展變化的,白天過去是黑夜,黑夜過去是白天。所以古人了說:“晝往則月來,夜盡則日升”。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夜者,舍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從“夜”的古文字字形來看,它是一個形聲字。“夕”字是“夜”字的形旁,“夕”字提示“夜”字的意義與表示時間的“夕”字有關。“夕”字的字形是由“月”字的字形變化而來的。“夕”字的本意為“太陽落山”,夜幕降臨,月始生。而“夕”字就像“月”字象形的一半。
“亦”字本是一個指事字,其本義為:人的腋窩。後來被假借為副詞,一借而不還。于是古人在“亦”字的形體基礎上進行改造,在“亦”的右半部分添加了個“夕”字用來表示時間。但是“亦”字表示人體腋窩的意義消失了。古人為了記錄“腋窩”這 一意義,就在表示時間概念的“夜”字的左邊增加一個“月肉”的“月”字。表示“腋窩”的“腋”字與人體的肉有關。
《詩經-國風-召南》:豈不夙夜,謂行多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哪裡是不敢早行呢?是道路上的露水太多,沾濡衣服。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太陽降落地來線以後就停止勞作,開始休息。
在這裡複習之前學過的與太陽有關系的字。“旦”者,“日”在“一”上也。“杲”者,“日”在“木”上也。“杳”者,“日”在“木”下也。“莫”者,“日”在“草叢”中也。“昏”者,從“日”、“氐”省,“氐”者,“下”也。日入也。“夕”者,“月半見”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