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1977年恢複高考後,浙江高考的語文作文題目。
1977年12月25日,溫州的李珍陽,坐在考場上回憶起脫離學習的三年半,他經曆了大隊掙工分、代課老師、農械廠鑄工三個身份的轉變。他并不清楚這場考試後,他的人生之路将發生巨變,跳出農門,日後擔任溫州市教育考試院院長,并在2014年推動溫州新高考試點工作。
同一時間,杭州第三中學(現中策職高)的考場上,嶽耀勇也不會想到,考試前自己所工作的中國人民銀行杭州支行,與他同進銀行的另兩個同學日後都升為行長,而他因為這場考試,走上了和另外兩人截然不同的一條路。
而在金華蘭溪,已高中畢業4年多的汪永斌,拿到高考作文題目後,一筆筆寫下了心路曆程,“路應該是靠自己走的,選擇不同的路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選擇非常重要,但無論選擇什麼,都要把路走好。”
45年前的那場考試,是很多人的人生路轉折點,高考,讓他們的路更寬闊,也讓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溫州教育史館中李珍陽的準考證
通過高考跳出農門
又在8年前推動溫州新高考試點工作
在溫州市區籀園舊址溫州教育史館中的展覽牆上,有一張泛黃的1977年高考準考證,這張準考證的主人,就是李珍陽。
回憶起這張準考證,即使過去了45年,李珍陽依然清晰記得上面的内容,以及650213的準考證号。
在這場高考前,李珍陽已經闖過了一關。“前面十年積壓了太多考生,溫州當時請當地專家命題,先組織了一次‘初試’,隻有成功‘晉級’的考生才能繼續參加高考。”
盡管已經離開校園4年半,李珍陽依然對考試有很高的信心,既有對自身學識的自信,也有物理老師的肯定。
“我數理化方面成績一直不錯,知識都有記着,最重要是我的物理老師對我父親那句‘李珍陽考不上,那我們這還有誰能考上’的笃定。”
考完試後,李珍陽和班裡常霸占第一、第二的一對姐妹對答案。“物理最後一題,考的是電壓,有4分,隻有我做出來了,那對姐妹也沒做出來,她們就說我肯定能考上。”
結果正如那對姐妹預料的那樣,班裡就她們三人考上了。考試成績下來後,李珍陽被當時的“浙師大溫州分校”(入學時已為溫州師範專科學校,現為溫州大學)錄取。而李珍陽所在的三垟鄉就隻有他一個1977級大學生。
高考,給了李珍陽人生另一種可能。
原本高中畢業後,李珍陽先是在生産隊掙工分,一天有6分。一年後,李珍陽由于學曆高,又執起了教鞭,做起了代課老師,月收入還不錯,有27塊一個月。又一年,李珍陽又去了梧田農械廠當工人,從學徒的8塊錢一個月幹起,到高考前,李珍陽已經出師,工資漲到了34塊。
李珍陽家在農村,父母也是農民,兄弟姐妹有8人。本以為成為工人,拿到34塊一個月的高薪,已經是人生高光時刻和家族裡的驕傲。但通過高考越過龍門後,李珍陽的人生迎來另一種可能。
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溫州教育系統工作,曆任梧埏一中校長、市教育局學生處處長、體衛藝處處長,後擔任溫州市教育考試院院長,在2014年推動溫州作為新高考試點工作。
1978年3月入學時的嶽耀勇
高考的記憶一直伴随着我
使我記得我曾經有過的青春的日子
1977年的高考,也讓杭州的嶽耀勇人生路來了個大轉折。
1976年12月26日,高中畢業近兩年的嶽耀勇,終于有了正式工作,到中國人民銀行(也就是後來的中國工商銀行)杭州市支行報到。幾天以後,他被派到杭州市人行湖墅支行學習銀行業務。
1975年1月,嶽耀勇高中畢業,他因眼睛近視950度而留在城市,沒有上山下鄉。畢業以後,嶽耀勇在家裡呆了一年半,除了燒飯,沒别的事情可幹。其間為了消磨時光,他到一個台灣同胞那裡學了半年日語,還到照相館的暗房裡學習沖印底片、照片。
1977年10月,恢複高考的消息傳來,嶽耀勇立刻着手準備,當時的他,根本就沒有上過物理化學和曆史地理課。急來抱佛腳,隻好到新華書店買來當時的高中課本臨時救急。而他所在的銀行領導力勸他不要去考。“銀行很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但我懇求說,十年難得一次機會,還希望讓我試一試,試不成我一定安心工作,再也不考了。”
後來,和嶽耀勇一起進銀行的另兩個同事都升任了行長,早已是廳級領導了,收入也十分可觀。但是嶽耀勇一直不後悔,“大學給我的财富是任何金錢、權位不能比拟的。”
兩個月後,12月25日,嶽耀勇昂首挺胸地走進了杭州市第三中學的考場,他記得很清楚,考試的那兩天天氣非常晴朗。順利地完成了政治、語文、數學、史地4門考試。3個月後,嶽耀勇走進了杭州大學(1998年被并入浙江大學)的校門。
有趣的是,39年後嶽耀勇兒子報考研究生,居然進了同一個考場,現在叫中策職高。
轉眼間,已經45年過去了,但是嶽耀勇依然覺得恍惚還在昨天。“我記得我們高考的作文題目是‘路’。我和幾乎所有的同學一樣,都引用到了魯迅先生那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嶽耀勇還記得高考語文卷子裡有個詞語解釋,要求解釋“高屋建瓴”中的“建”字是什麼意思。他不知道,考試結束後翻《新華字典》才知道是“傾倒”的意思。
關于高考,嶽耀勇記得很多很多,他說:“這些記憶一直伴随着我,給我快樂,給我甜蜜,使我記得我曾經有過的青春的日子。”
汪永斌在課堂上
從穿草鞋到穿皮靴
高考後他從助教做到了教授
1973年高中畢業以後,金華蘭溪人汪永斌就回鄉務農了,在村裡當過電工,也做過出納,吃了不少苦。但在他看來,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這段經曆也帶來寶貴的經驗。
兩年後,公社組織選拔民辦老師,汪永斌考得還不錯,成為了一名民辦化學老師。後來高考的時候,他的化學成績幾乎接近滿分,和這段經曆也是分不開的。
等到1977年10月份,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複了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機會來了,可以高考了!這個消息在汪永斌和同事間産生了巨大的震動,一時間,所有符合條件的人都開始讨論要不要去報考,汪永斌的父親還專門跑到了單位與他商量。父親建議他不要報考本科,選擇中專更容易上線。但汪永斌下定決心,選擇背水一戰,“如果當年考不上,第二年再來過,或者降級錄取,我也願意。”
和應屆生或是脫産學習的同學不同,汪永斌白天仍要忙于工作,隻有在夜深人靜時才能專心複習備考。他回憶,為了不打擾其他人休息,經常要跑到路燈下學習。“當時大家都知道這個機會來之不易,都是拼命的,學習都非常自覺。我也是堅信,成功總是屬于有準備的人,準備得充分一些,得到的回報也總會多一些。”
但對于當時的汪永斌來說,除了一份考試大綱和高中書本,能準備的東西并不多。他印象最深的是,高考前他複習到“欲蓋彌彰”一詞,覺得不太理解,特意去請教了語文老師。“沒想到正好考到了,這個可能是最幸運的事了。”
同樣幸運的是,汪永斌被錄取了。放榜是在1978年的年初,父親作為公社幹部去蘭溪開會,大會上宣布了上榜考生的名單,汪永斌的名字就在其中。“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天父親在村口等着我回來,開心得一直握着我的手,我也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好。”
汪永斌說,當時對于讀書的向往和期待,現在的考生可能難以體會。當年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還有天壤之别,考上大學就是從“穿草鞋”變成了“穿皮靴”,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那年他所在的公社中,大概有100多人應考 ,他是唯一一個考上的人。
“其實當時第一志願是師範,但服從分配進入了浙江農業大學甯波分校,不過沒想到,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做了老師。”汪永斌在母校一待就是40年,伴着浙江農業大學甯波分校的改建,也見證了浙江萬裡學院的變遷,他也從助教做到了教授。
汪永斌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語文作文題是《路》,他一筆筆寫下了自己的心路曆程,“路應該是靠自己走的,選擇不同的路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選擇非常重要,但無論選擇什麼,都要把路走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