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東吳的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在他稱帝以後,将自己的老爸孫堅追封為武烈皇帝,可是在追封他哥哥孫策是,孫權隻給了一個長沙桓王。
要知道江東的基業,并不是孫堅打下來的,更不是孫權打下來的,而是孫策靠着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下來的。
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這是不是太小氣了呢?如果不是小氣的原因,那麼孫權為什麼不大度一點,給孫策一個皇帝的封号呢?
理由一、孫策有孩子尚在人世,孫權擔心後世争權。
孫堅在回到江東的路上,被劉表射殺。17歲的孫策将家裡人安頓在曲阿以後,便投奔淮南袁術去了。
孫策為袁術打下了不少城池,立功很大,但是始終被袁術瞧不起。為此孫策便有了自立的想法,他跟袁術借了兵馬,又得到了父親原來那幫老臣們的支持,便前往江東開創基業去了,這一年孫策才不過20歲。
權稱尊号,追谥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三國志》
此後孫策攻城略地,打下了江東的基業,而這一切正是後來東吳帝國的基礎。可惜孫策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隻好把大位傳給了弟弟孫權。
由此可見,江東基業都是孫策打下來的,如果沒有這個哥哥,孫權後來是不可能稱帝登基的。可惜他哥哥有子嗣尚在人間,所以孫權不可能追封他哥哥為皇帝。
孫策的兒子孫紹和孫子孫奉都尚在人間,這一點引起了孫權的疑慮。孫權做了皇帝以後,他的兒子們自然是有繼承權的。
可孫策如果被追封為皇帝,那麼孫紹和孫奉豈不也就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力?現在他活着還能控制住局面,可是等到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能震懾得住孫紹和孫奉等人麼?
孫權不清楚未來會怎樣,那麼就隻能從根源上把這件事給解決了。直接冊封孫策為長沙桓王,什麼事兒都沒了。
這是一種不自信的體現,這恰恰說明了孫策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是足以和孫權并駕齊驅的。
西晉司馬炎為什麼敢追封伯父司馬師為皇帝?就是因為司馬師生了一堆女兒,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他這才有了如此的氣度。
理由二、削弱孫策的影響力,有利于自身的統治。
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當年打下江東基業的老将們,都是孫策的手下。此外張昭、周瑜這些人才,也都是孫策招納過來的。
有這幫人的支持,孫紹想要奪取皇位,其實還是有一定的政治基礎的。孫權作為一國之君,首先考慮的當然就是穩定,這種不安因素,必須要提前剔除。那麼除了這些孫策還有哪些影響力呢?
首先,孫策的長女,嫁給了顧邵。而顧邵是東吳丞相顧雍的兒子,老顧家也是江東四大家族之一,擁有很強大的财力物力和軍事能力。
其次,孫策的次女,嫁給了陸遜。陸遜是東吳的大都督,出将入相的重要人物,而且陸家也是江東四大家族之一,實力強大,不可小觑。
再者,孫策的三女,嫁給了朱紀。朱紀是朱治的兒子,朱治是跟随孫堅、孫策、孫權的三朝元老,屬于江東基業的奠基老臣,地位顯赫,影響力甚大。
他們三大家族,如果在将來共同支持孫紹的話,那孫權的子孫後代,根本就無力回天。江東集團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團,各種派系林立,不是皇權就能壓倒一切的。
孫權和這些家族聯姻,目的是為了保住孫家的地位。可是在孫家内部出現分歧的情況下,孫權又必須要照顧到自己的子孫,而需要防備孫策的子孫後代。
抗字幼節,孫策外孫也。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衆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诘,抗無所顧問,事事條答,權意漸解。赤烏九年,遷立節中郎将,與諸葛恪換屯柴桑。抗臨去,皆更繕完城圍,葺其牆屋,居廬桑果,不得妄敗。恪入屯,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頗有毀壞,深以為慚。---《三國志》
将孫策封為長沙桓王,這就徹底斷絕了這幫人擁立孫紹的想法,這有利于孫權一脈的傳承和統治。
理由三、淡化孫策的功勞,是為了強調自己的功績。
孫策對東吳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在奪取荊州之前,東吳的所有地盤,基本都是孫策打下來的,這種功勞和影響力,孫權實在是望塵莫及。
孫權也曾經多次出征,北伐總是失敗,西進也沒什麼成果。所以孫權心裡着急啊,他的哥哥孫策立下如此戰功,他又該如何去蓋過哥哥的影響力呢?
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五月,建業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下令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漢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蓋君子之於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三國志》
孫權努力很多人,終于從劉備那兒奪取了荊州的地盤。為此他特地遷都武昌,目的就是要削弱哥哥在建邺的影響力。
建邺是哥哥孫策打下來的,這裡越重要,說明孫策的功勞越大。而武昌是孫權在位期間打下來的,遷都武昌,自然是有利于标榜孫權自己的功勞。
這同樣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他知道自己的哥哥戰功赫赫,自己總是打敗仗,在戰場上是無法與孫策相比了。
所以孫權隻能在政治上,壓倒自己的哥哥,才能扳回一局。遷都是這麼一回事,将孫策封為長沙桓王也是這麼一回事。
總結:孫權的不自信,來源于在戰場上的失利。
冊封孫策為長沙桓王,說到底就是孫權的一種不自信。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權威性不足以壓倒自己的哥哥孫策,所以自己子孫的地位也有可能受到哥哥子孫後代的威脅。
這種不自信,主要來源,就在戰場上。三國是一個大戰場,曹操和劉備都是非常會打仗的主公,而孫權是真的不會打仗。
他親自帶兵出征,基本上沒打過什麼勝仗,這簡直有辱他父親和哥哥的名聲。但是沒辦法,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擅長和擅長的地方。
孫權就是不擅長打仗,所以他隻能通過後期政治上的博弈來為自己挽回一點面子。來回遷都是這麼回事,放權收買人心也是這麼回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