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女兒已經上了小學的中年男子,被強拉到影院看這部台灣愛情片是不以為然的,故意選了最後一排的座位,目的是可以大膽的玩手機而不會影響到後面的觀衆。沒想到的是,電影開場不久,當K和Cream兩個人出場就被劇情吸引,接着是期待又不忍看兩個人的結局,電影進入尾聲,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和前面的年輕觀衆們一樣流淚。
不過,打動我的不是故事。開始換衣服的那場戲,坐在旁邊的情侶就小聲質疑說難道沒有衛生間嗎?後面兩個人拆散情侶,有計劃的讓Cream和楊佑賢在一起,這種肯定會引起觀衆争議。一旦喚起理性的一面琢磨劇情,其實就很難被打動了。被成功戳中淚點,要歸功于演員們的出色表現,特别是男主演劉以豪。
電影裡劉以豪飾演的K(張哲凱)患有遺傳的白血病,高中時父母都離開了他,機緣巧合,與陳意涵飾演的父母車禍去世的Cream(宋媛媛)相識,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相依為命。K知道自己活不久,所以和Cream的關系始終沒有向前邁那麼一步,并且向Cream隐瞞自己病情,因此兩個人的關系更像是親情、友情、愛情的結合,沒晚都睡在一張床上但卻不是情侶。
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之前,在各種青春、愛情片中沒看到過這種人物關系,想演好兩個角色真的很難,一方面要夠暖、夠甜,但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有戀人的感覺,演員畢竟不是角色本身,要細緻入微的诠釋好這種關系,并打動觀衆真是不容易,幸好劉以豪和陳意涵都發揮的很棒。
重點說下劉以豪。看過電影我思考了很久,如果自己知道活不久,會選擇怎樣的活法?K這個角色想換取觀衆的眼淚太容易了,隻要表現的可憐、無助即可,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劉以豪沒這樣處理,他避開了賣慘、悲春傷秋,很難得的演出了角色的多面性,為角色注入生機和活力,甚至很多場戲會讓讓觀衆忍俊不禁。
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是因為劉以豪演出了角色的“暖”,劉以豪把角色的暖傳達在和陳意涵的每一場對手戲中,用毛巾幫她擦頭發、Cream工作受到挫折時為她開導,陪着她邊吃冰淇淋邊看電影,兩個人同塌而眠互相取暖,呈現出了完全抽離情欲,隻讓人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和能活着的美好,每一處細節都很動人,值得回味。
但是,劉以豪對角色的傳達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他始終透着暖的氣息,就凸顯不出K和Cream特别關系的可貴。K的另一面是一步步走近死神的堅強,以及不想放下Cream、又想把她推開的掙紮。影片中有兩場戲讓我難忘,一場是他和Cindy交涉,單薄的身軀裡面是一顆堅韌的心,為了Cream什麼都豁的出去,答應Cindy為她拍死亡主題寫真時,終于流露出自己悲傷的一面,鏡頭下的劉以豪眉梢到嘴角都是戲;另一場是他和Cream吃面,兩個人都不說話,互相發短信,K面對最艱難的選擇,到底是表白,将Cream留在身邊?還是堅持自己的計劃,将她推給楊佑賢?透過平靜的外表都能感受到劉以豪怒潮般的心理鬥争,他的表演細膩自然,盡量回避煽情,卻帶給觀衆更大的觸動。
電影中展現的,就是兩個微不足道的平凡男女相處中的小事,其中還不乏吉哥和小貓女輕松幽默的戲份,從前面的溫暖、美好,到後半部分的感人落淚,劉以豪用他細膩的演技,一點點将情緒堆砌起來,和Cream試婚紗之後,在路上狂奔的他終于有了一次情緒爆發,奮力的奔跑是為了消化掉不能吐露出的情感?還是為了甩掉即将失去Cream的悲傷?看到這裡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影廳裡也不時傳出了觀衆的啜泣聲。
寫到這裡,想到了電影裡的一句台詞,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是什麼呢?是孤獨。K和Cream兩個人都沒有了父母和親人,是兩個怕孤獨、又很孤獨的人。然而兩個人在一起卻沒能向對方敞開心扉、沒能享受愛情的美好,是電影最大的遺憾吧!但是縱觀全片,劉以豪确實表現出了角色的這種孤獨,能把一個悲劇的角色演的這麼有層次感實屬不易,台灣青春片看過的不多,接下來我會把他之前的作品都重溫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