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袋鼯擁有“卡姿蘭大眼睛”。
蜜袋鼯挺容易跟人親近。
我叫蜜袋鼯。
看到這個“鼯”字,你是不是瞬間有點兒卡殼,不知該念什麼?但如果你有見過鼺(léi)、鼹(yǎn)、鼸(xiàn)、鼷(xī)、鼵(tū)、鼲(hún)、鼮(tíng)……就會知道,其實鼯真不算什麼。
這個有些生僻的鼯字裡,藏着我的身世。不僅如此,我名字裡的三個字都是“暗藏玄機”的。
鼯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共五個,今年國慶前剛在甯波雅戈爾野生動物園“萌軒”安了家。如果你來看我們,會發現我們是如此的袖珍,甚至都沒有“小姐姐”握緊的拳頭大。
這就跟鼯有關了。一看鼠字旁,大家應該就能猜出我們為啥這麼迷你。
我們是袋目袋鼯科動物,來自澳大利亞。因為我們的體态輕盈嬌小,擁有一雙“卡姿蘭大眼睛”,也不懼怕和人親近,所以也有人将我們作為寵物飼養。
“你看它四肢之間好像長了一張膜,撐開的樣子很像翼裝飛行的飛行服哦。”聽到圍觀的“吃瓜群衆”這麼說,我不得不佩服大家的觀察力。
這也跟鼯有關。不僅是我們蜜袋鼯,整個鼯鼠族動物的前後肢都長有飛膜,也可以叫滑行膜。因為鼯鼠族動物大部分時間在樹上活動,飛膜有利于我們在樹林間滑行。
或許是不太熟悉鼯字,人們更習慣叫我們飛鼠或飛虎。我們受之有愧,畢竟我們這點本事隻配叫滑行,而不能算是真正的飛行。
蜜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在被“吃瓜群衆”圍觀時,我們幾個正埋頭苦啃一塊蘋果。熊熊燃燒的“幹飯魂”讓我們完全不顧形象,甚至把一個小夥伴壓在底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帶點甜味的東西太好吃、太治愈啦。除了蘋果,我們還喜歡吃富含花蜜的花朵,還有就是像香蕉、番薯、胡蘿蔔等帶甜味的蔬果。就像大家常說的:生活那麼苦,必須吃點兒糖。
當然,作為一種雜食性動物,我們并不挑食,像昆蟲、蜥蜴等小動物也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菜單”上。
就在“吃瓜群衆”沉迷于我們的“甜妹”形象時,工作人員的一句話瞬間如同當頭潑下一盆冷水:“它們是有臭腺的。”
如果可以,真想立馬發出“土撥鼠嘶吼”:啊!“活不動”了!我們不要臉的啊?
不過,工作人員說得沒錯。我們蜜袋鼯的前額、胸部以及洩殖腔都有臭腺。尤其是在性成熟後,雄性蜜袋鼯前額的臭腺格外明顯。在野外,我們主要通過臭腺來劃地盤、做記号。
生存當前,這種“傷害性不強,侮辱性有點大”的小缺陷,應該不至于讓我們在大家心目中“塌房”吧。
袋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把我的姐妹翻個背,可能“吃瓜群衆”都發現不了,其實雌性蜜袋鼯的肚子上還有個“育幼袋”。
你沒有看錯,雖然我們體型袖珍,但我們擁有“同胞”——澳大利亞袋鼠的同款“育幼袋”。
成熟的蜜袋鼯一般每年可交配2-3次,每次可産下1-2隻幼體。
幼體出生後會自行爬入雌性蜜袋鼯的育幼袋,咬住乳頭不放,這一時期将持續約40天;之後,還會繼續在育幼袋中生活一個月左右;接下來,就可以攀住母蜜袋鼯到處活動了。
一般來說,小蜜袋鼯4個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斷奶,離開母蜜袋鼯自行進食。
記者 石承承/文 崔引/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