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存在是範疇嗎

存在是範疇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8:25:54

最近聽了一個講座,關于陽明先生的理念解讀,老師講的挺不錯,但是,有些問題其實我和他并不一樣,這幾天也在思考,他的語言裡肯定是經過了一個思考和掙紮之後,才決定把陽明先生的理論做一個那樣的解讀,以及對唯物主義做那樣的定義。所以,我不能簡單的去否定他,而是要思考為什麼他會那麼去理解。

那麼他為什麼把現在的唯物主義定義為機械的呢?即便現在的唯物主義思想說的很清楚,人是能動的,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我想這一點他肯定是知道的,為什麼他會把這個也否定了呢?

然後,我最近刷了刷抖音,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很多人去黔靈山拍猴子,好幾個人都拍到一個畫面,就是猴子們都在休息,一些人去逗猴子玩,然後畫面中有一個猴王(拍視頻的人說的)正在寵幸母猴子,然後,周圍的猴子也若無其事,它旁邊還有好幾隻母猴子(視頻拍攝者說都是屬于它的),當其它公猴子靠近的時候,它就露出一副兇相把其它公猴吓走了。而且,被靠近的母猴子也是露出兇相的。

這時,我在想,這其它公猴子們可真悲哀啊。

當我想到了公猴子的悲哀,我又聯想到很多女生提出的擇偶要求,他們很多人不論自己多高,都要求找一個多高以上的,他們很多人不論自己收入如何都要求對方收入要多高。然後,就形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好似男的也是,不論自己條件大部分都要求對方年輕漂亮。所以年輕漂亮的女生和又高又有錢的男生形成通吃的局面,然而實際上,年輕漂亮的女生卻還不是通吃,他們隻會選擇頂端的男性,最終形成了,頂端男性通吃的局面,甚至一些“低端”男性試圖接觸一下他們,他們就會露出兇相。喔。

我曾經一直以為是文化導緻了現在的婚戀觀,現在,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文化導緻的,而是現實導緻的。

是現實的科學技術讓人們擁有了“一步登天”的可能,而在年輕人的那個階段,每個人都是意氣風發的狀态,他們幾乎沒有幾個人會有認命的想法,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平凡的,不論是容貌的平凡還是才能的平凡。這個階段的心理和當前科學技術的結合,形成了一種集體的觀念,而這種觀念我們把它命名為當前的文化認識。

我又看了有人對尼采等哲學家是如何認識斯賓塞的唯物主義的,又通過他對他們的解讀來回看那天那個講座。他們都有一個認識,都是認為人是有意識的,而這個意識是自由意志,是區别于其它生物的非自由意志,也就是說,人與猴子是不同的。

他們以人思想的多樣性,以及想象能力來否定人是機械的,或者說肉體是機械的而思想不是。

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去做過思考,但有一個問題是無法突破的,我做不到完全的相信自己是機械的,是由各種粒子的運動而組合成的一種狀态,這種嘗試讓我有窒息感。

所以,我想問題就在于此,因為我們做不到相信自己是機械的,所以我們為了活着,必須要相信一些東西才行,我的理解是可以相信任何一種東西,隻要它能維持這個人正常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上。而有的人選擇把既然做不到完全相信自己是機械的,說明自己就是有主觀意識的,這種意識不是簡單的由上一個運動狀态延續下來的産物。加之我們現在的科學沒有發現到物質的證明,他們就認為這是一種在物質之上的東西。以此,來彌合自己的認知。

而有的人選擇相信人是由物質決定的,雖然做不到無法完全相信自己沒有意識,但實際上仍可以理解它,比如計算機是我們發明出來的,那麼它可以通過我們設置好的程序以及收集它能處理的信息的工具來達到程序的目的。這種數據的收集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而這種主動也好被動也好,信息都是恰好出現在它的收集工具所收集的範圍内的。計算機在我們不告知它的情況下,它能意識到自己是機械決定的嗎?

其實,我們去理解唯物主義,或許有時候有點狹隘,認為它是一種宿命論,可是實際上,從宇宙的複雜性以及從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來說,人根本不可能認識到自己的宿命。我們通過雙縫幹涉實驗引導出的“薛定谔的貓”來佐證意識的作用。實際上,或許隻是我們觀察能力的有限,才隻能看到這樣的“魔術”。我們離認識事務的本質還差的太遠,但我們又渴望能夠彌合現在的認知,所以,當我們用實驗的辦法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有些人訴諸于神,有些人訴諸于物質之上,其實神也屬于訴諸于物質之上的一種。

如果我們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唯物主義,它闡述的是一種樸素的接受現實,從現實出發去逐步拓展認識的理論。它并不是狹隘的宿命論,就像1 1等于2一樣,我們用我們的認知定義了一個東西,而且這個東西符合我們的各種觀察,那麼非宿命論難道是要否定1 1等于2嗎?

其實唯物更現實一點的問題是,它并非宿命論也非非宿命論,它是一個是什麼就是什麼,是一個希望知道真相的理論。它的理論基礎從目前來看,是基于物質的基礎,是因為物質可以認識,當有一天,意識也能被認識,假如它不是傳統的物質,那麼它仍然不會被唯物主義否定,它隻會被吸納進來,以進一步去認識這個世界。

人類就像是盲人摸象,而這個象又無比的巨大,即便通過了無數代的積累和努力,人類仍然無法摸清這個大象的哪怕一隻腳。但,人類又本能的需要彌合自身的認知,不得不用各種東西來填補那個空白,以形象出一個自己腦海中的象腿。

理論是意識彌合需要的産物,認知的彌合就像是意識的本能一樣,或許它就是意識的本能。不同的人因為環境和基因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彌合認知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主義,而有一種是最為簡單的,就是不可知論,像不可知論妥協就是承認自己無法認知到世界的真相,從而不去管世界的真相是什麼,從很多哲學家的觀點看,這些人不值得過這一生,我認為實際上并非如此。隻是我們選擇了不同的彌合認知的方式。

而這裡面就目前來看,希望改變世界的有兩種一種是唯物一種是唯心,唯心其實也是在不可知論這個範疇内的,隻不過唯心的人裡面還有追求内心升華的人,他們對認知的彌合會夾雜着調和整個社會秩序的人,調和秩序或者追求内心平靜和安慰是一種彌合認知的方式。這些人也會改變世界,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在關系上做調整,而不是去改造和發展物,他們認識物的目的是改造和升華内心,因為心在物之上,所以無論物如何變化,對心不會産生影響也不應産生影響。

唯物則不同,它屬于不知道可知或者不可知,它要想進一切辦法去弄清楚,如果是可知的就知道是什麼,如果是不可知的,那也有個明确的答案,在沒有得到肯定答案之前,它都将不停的進行各種探索。

而還有一些人會有彌合認知的障礙,在尼采的一生中,可以看到他矛盾的觀點以及他最終無法調和或者無法彌合自己的認知而出現的精神問題。

未來會怎麼樣,絕大部分的動力來源于對未來的追求,如果停留在現在的狀态隻求升華自己的内心,我們最終就永遠不會知道我們升華的究竟是什麼,以至于我們在面對毀滅性沖擊的時候,也隻能希望通過意識來作為回應,如果有這樣一天,人類也就不複存在了。

當然這個假設也是不會成真的,因為人類總有人會選擇唯物的方式去彌合自己的認知,這就促使他們去發現新的人還沒有認識到的東西,以此來推動各個方面的改變。

但,無論哪種,都隻是彌合認知的需要而已,仍然解決不了人是否有意識,或者說,離人有意識這個看法更遠了。

存在是範疇嗎(意思存在嗎)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