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說文解字系列大全

說文解字系列大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2 03:55:00

“文”隻有四筆,也是一個常見常用字。從古到今,一直活躍在詩詞文賦及各種文獻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

先從字源說起。“文”的字體演變軌迹為:

說文解字系列大全(說文解字系列之)1

從其古字體來看,是一個象形字。其金文的字形最典型,像一個站立的人,最上端是頭,頭下是向左右伸展的兩臂,最下是兩條腿,在人寬闊的胸脯上刺有 美麗的花紋圖案,義為“文身”。小篆承續金文,而字形更趨線條化,人站立的樣子沒有變化,隻是胸前的花紋圖案儉省了。這與漢字的發展趨向符号化、簡單化的大勢趨同。篆書的字形已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字形。

“文”字的本義就是在胸前(身體上)刺上花紋圖案,即“文身”。所以,“文”本來就是一個動詞。《說文解字·文部》:“(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從文。”許慎所謂“錯畫”,與其所雲之“交文”,乃同義也,即“交錯刻畫(以成花紋)”之義。這個解釋簡潔明了,一看即知。在這個意義上,後人又增加了“絲”字旁,以新字“紋”來表示“文”的“文身”義。如此,則“文”就成了“紋”的古字,而“紋”則是“文”的今字了。

關于“文”作“文身”解的本義,古籍中多所表述。《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 不火食者矣。”這是說,處于東方的夷族,披散頭發,在身體上刺上圖案花紋(漢族人認為此乃蠻族标志也),不吃熟食。

文字最早是按照事物的象形畫出來的,是線條的交錯組合的圖案,所以“文”引申為文字。《說文解字叙》:“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又引申為文章、文獻。《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引申為柔和、不猛烈。如“文雅”、“文靜”等。先民文身是為了保護自己以避獸害,故又引申為掩飾,如成語“文過飾非”。

現代漢語中,“文”為常用字,很多詞語裡都包含“文”字。我們看兩個詞。

文身。走上街頭,在繁雜的各類廣告中,我們不難看到有關“文身”的廣告。但卻大多寫成了“紋身”而非“文身”。這是一種錯誤的表述。“文”的本義乃動詞也。“文身”一詞,古今義同,即

"指在人體上繪成或刺成帶顔色的花紋或圖案”。而這又恰恰是“文”的本義。而“紋”是名詞,指花紋或紋縷。故《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中,均有“文身”而無“紋身”。在古代,文身是為了防止獸害,文身有以“錯畫”之色來掩藏自己、保護自己的作用,有類于今天部隊訓練時臉上身上所塗的各種顔色。今天的文身,則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如果稍加點綴,倒也有些美感,但如果在身上大面積文身,則不僅美感盡失,甚至看起來令人生畏、作嘔。美無所不在,就看我們如何選擇和把握。

再來看“文化”。近年來,“文化”一詞大行其道,甚至道路俗濫的地步。其實,“文化”是個很複雜的概念。“文化”的“化”,即是變的意思。我們還是看看它的字體演變軌迹:

說文解字系列大全(說文解字系列之)2

從其字形來看,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反向的兩個人。所以,“化”的本義就是“變(不一樣)”。引申為通過教育使風俗、人心發生變化,即教化。還引申為風俗、風化,亦指自然界從無到有,創造化育世間萬物,即造化。在現代漢語中,又表示轉變為某種性質或狀态,或表示将某種事物普遍推廣,顯示一種趨勢,作後綴。這類的詞很多,如“綠化”、“沙漠化”、“城鎮化”、“情緒化”等等。

回到“文化”一詞上來。直白地說,“文化”的字面意思,應為“通過文身來使一個人發生改變“。推而廣之,人類社會的所以人為的”痕迹”,人類活動所留下的所以印記,都是“文化”,包括無形的思想意識形态。在古代,“文化”指“文治和教化”。漢代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與,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文化”即文治和教化之義。到今天,“文化”的内涵也有大小之别。從廣義的角度說,文化就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俠義的“文化”,也指社會意識形态。我們現在,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往往在濫用“文化”一詞,這其實是對“文化”這一概念的誤讀或貶損。有人把在廁所裡胡寫亂畫的現象稱之為“廁所文化”。這個表述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也不能算錯,但卻是濫用“文化”的典型。

附帶說一句。《現代漢語詞典》的舊版中,有“文身”,而無“文眉”或“紋眉”一詞,不知新版(第七版)收錄了這兩個詞沒有?“文”和“紋”雖為古今字,在“在人體上繪成或刺成帶顔色的花紋圖案”這個意義上,二字同義。但“文身”一定是寫作“文身”而非“紋身”,“文眉”亦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