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辦公室内部爆發了一場“戰争”。
起因是美姐讓小李幫忙做個表格。
美姐本來有事要出去,領導又催交表格,從領導辦公室出來,她在樓道邊走邊喊:
“小李,快把表格做好,領導急着用呢。”
美姐是單位的老資格,小李還在試用期,經常幫美姐幹活。
美姐喊了半天,見小李在椅子上紋絲不動,也不回應,于是又說:
“小李呀,你幹嘛呢?沒聽見我說嗎?領導催的急,快把你手裡的活放放,先做表格。”
這一次,小李一改以往溫順的樣子,不客氣地說:
“美姐,這個活是領導安排給你的,不是我的本職。還有,我希望下次你請人幫忙的時候,客氣一點。”
小李話一出口,整個辦公室的人都愣住了,更是把美姐噎的夠嗆。
小李做錯了嗎?
我覺得并沒有。他雖然是新人,卻給我們這些“老人”上了生動一課:
職場上請求幫助,不能你想怎樣就怎樣!
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被拒絕,影響同事關系。工作中,想請同事幫忙,應該注意避免3大雷區。
雷區一:定位錯誤把對方當成自己,把問題完全抛給對方,讓對方思考如何解決。
我以前在檔案局工作的時候,有外單位同志來查檔案。一開口就說要查2000年調整工資的檔案。
調整工資的文件有中央、省、市、縣的,有調整在職工資的、退休工資的,還有調整公務員的、事業單位的,不說清自己的情況,難不成讓我把所有關于調整工資的檔案找一遍嗎?
我問他在什麼單位,什麼事需要查檔案,退休時什麼級别,調動過哪些單位。這一問下來,還是說不清,隻說現在工資不對,人事部說需要到檔案局查檔案。
我隻好和他們的人事部溝通,這才弄明白需要查的檔案有好幾份,除了檔案局,還需要和其他單位溝通,而且有一份必須得到省局去查。這樣來來回回溝通,花了我2個多小時,整個工作計劃被打亂,晚上不得不加班。
這就是典型的沒搞清楚狀況就讓人幫忙,結果就是給别人帶來困擾,如果正趕上對方心情不好,本來能幫也可能會一口拒絕。
工作中,這樣的事很常見。看到一句話,就拍照發給對方,讓人家找這句話的文件出處;請别人改材料,改到多少字、突出什麼主題完全不說;請别人替值班,需不需要和主管說一下、該走什麼流程,全然不理會。
請求幫助時,有的人會隻想着給别人一個宏觀的概念,即:我需要幫助。
但是具體怎麼幫、幫什麼,沒有講明白,讓對方一頭霧水。
自己不提前做好相關工作,導緻别人在幫忙時進退兩難,為了幫你這一個忙還得做很多額外的事,心裡憋屈甚至讨厭你,下次一定離你遠遠的。
雷區二:被動等待有的人喜歡含蓄的表達方式。
比如,我不高興了、遇到困難了,希望别人能覺察到,然後主動提出來幫自己的忙。
這種思維在情侶之間很常見,在職場上也有不少人,存在這種幼稚思維。
特别是剛工作的人,總希望辦公室同事在乎你的感受,事事為你考慮。
我們單位有一個小實習生,做事總是出錯,老挨批評,人很低落。閑聊時,我問他為何出現這種情況。他說沒有人教他怎麼做,他隻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
聽他這麼一說,我覺得他還沒有做好身份轉變,運用的依舊是學生思維。
體制内的工作有一個特點,一個蘿蔔一個坑,大家在各自崗位上做各自的工作。
每個人都很忙,沒辦法也沒義務像老師一樣手把手教你,或者追在你屁股後面問:哪裡不會?哪裡需要幫忙?
如果遇到一個特别認真負責的老同事帶着,那是極其幸運的。大部分還是,你主動問,大家才會告訴你怎麼解決。
不要把職場當學校,更不要把同事當老師。
遇到問題,指望别人主動來幫你,一旦願望落空,就埋怨同事不好,這種心态,很難有好人緣。
雷區三:情感綁架我見過一些平時關系不錯,但因為請對方幫忙未果,兩人關系僵化甚至決裂的例子。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情感綁架。
單方面地認為倆人平時關系親密,一開口對方保準答應,為你上刀山下火海。
但是我想說,你内心戲真的太多了。
人與人相處,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獲得别人的幫助,要感激;被人拒絕,要理解。
有的人會說,如果換做我,我肯定要幫。可是你不是他,怎知他的感受?
人家不幫忙肯定有不幫的理由和難處,如果相互體諒,朋友還能繼續做,如果心懷怨恨,别人尴尬,自己難受。
那麼,請别人幫忙,如何做成功率才會高呢?
請記住四個字:化大為小。
請人幫忙前,先把問題拆分成一個個小問題,找到自己最搞不定的環節,再去找人幫忙,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慌亂,把自己能做的、不能做的都一股腦地倒給别人聽。
即使是同一個單位、同一間辦公室,也是有的人能力強、路子多,有的人束手無策。
不要覺得任何一個工齡比你長的人都能解決你的問題。假如你向一個沒什麼能力的人求助,恰巧他又是個大嘴巴,沒等你的問題解決,閑話被傳的到處都是。
一定要冷靜分析,請誰幫忙成功率最高,找對人就成功了一半。
我之前和幾個同事共同完成一個項目。
在我和同事A核對數據時發現了錯誤,而這些錯誤是另一個同事B負責的。
這不是B第一次出錯,我判斷是他的統計方法出了問題。
第一次發現錯誤時,為了節省時間,我沒有告訴B,而是自己改了過來。但是如果再次出錯修改的時間會很長,工作環環相扣,進度受影響,大家都要跟着加班。
于是,在這次改正的時候我和A說,不知道是不是B的統計工具不對,上次也是這個地方出錯。
我想着A和B私交很好,現在又是一個團隊,如果A私下裡提醒B ,可能比我直接說效果會好。
萬萬沒想到,10分鐘後,B沖進我的辦公室,沖着我喊:“上次的數據哪裡錯了,錯了還能檢查不出來?我一直用這個工具從來沒錯過!你有什麼話為什麼不當面和我說?!”
當時我被吓懵了,大腦一片空白,無言以對。
這件事讓我徹底明白,“我以為”永遠是我以為,不基于事實地想當然,結果當然很糟。
我對A其實并不了解,貿然找他幫忙隻會弄巧成拙。
找了錯的人幫忙,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可能引來一場風暴。
那麼,找對了人,對方就一定會伸出援手嗎?
未必。
還要看你如何表達。同一個問題,描述的不同,結果也不同。
如果你把問題說成一座大山,會壓得對方喘不過氣來。
即便真的有難度,你也要把你能解決的部分說出來,降低問題的難度系數。
為了打消他的顧慮,你還可以說出給他的好處。
比如,公積金貸款需要同事擔保,你可以承諾,到時候你也可以給他擔保。
假如你糾結要不要換崗位,想讓同事幫你出主意。
不要直接問對方你該怎麼辦,因為也許對方和你的領導私交甚好,萬一傳你領導耳朵裡你就被動了,再或者她怕得罪兩邊領導而對你含糊其辭。
要想聽她的真心話,你可以和她讨論兩個崗位的利弊,在互動中,她可能就表達出了真實想法。
請别人幫忙本來就是給人添麻煩,對方難免會有排斥和拒絕的潛意識。
如果你不能清晰地描述問題,不能說明白需要對方幹什麼,甚至把一個龐大的問題沒有拆分就扔給對方,那結果隻能是失望。
要知道,全心全意為你考慮、排除千難萬險去幫你的人,隻有你的父母,别人沒有這個義務。
如果你的所托确實難度大,也要做好被拒絕的準備。
舉手之勞的忙願意幫,耗費大量精力還沒啥好處的事,恐怕沒幾個人願意,這是人的本性。認識到這一點,你就不會太失望。
在困難的時候要想獲取更多、更有效的幫助,除了表達技巧,還要功夫下在平時。做好你該做的一切,關鍵時刻,才有人願意幫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